photofrompexels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
一组病因复杂的常见精神疾病
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为特征,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
通常无意识和智能改变
多起病于青壮年
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病人有慢性化倾向,或发展为精神衰退。
意志行为:高级意向、低级意向、冲动、刻板、矫揉造作、攻击、报复等。
思维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患者约占精神科住院患者的50%以上。对家庭、社会造成非常沉重的负担。诊断和处置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医师的重要工作。目前仍主要是对症治疗。
何谓“分裂”:
----精神活动本身的不协调,表现为统一性和完整性受损
----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表现为脱离现实。比如患者在谈及自己的不幸遭遇时,缺乏应有的情感体验或表现出不相称的情感。少数患者甚至表现出情感倒错,比如知道亲人病故时非常欣喜。
诊断的目的就在于寻找这些不协调。
Morel():将无外界原因而在青春期发病的精神衰退称为“早发性痴呆”。
Hecker():将发生于青春期具有荒谬、愚蠢行为的病例称为“青春痴呆”。
Kahlbaum():将具有特殊精神障碍并伴有全身肌肉紧张的病例称为“紧张症”。
Kraepelin():认为上述描述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类型。多发于青年,最终发展为衰退。称为“早发性痴呆”。
Kraepelin首先对精神疾病进行了分类
----以Kraepelin教科书第15版()出版为标记
----明确划分“早发性痴呆”与情感性精神病。
可以说至今精神分裂症的分类概念仍处于Kraepelin时代。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E.Bleuler():指出情感、联想和意志障碍是本病的原发性症状,而中心问题是人格的分裂,故提出“精神分裂”的概念。
----因本病的结局并非皆以衰退告终,因此建议命名为“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
比较公认的是10‰左右(1%)
美国年调查:13‰
我国年12地区调查:5.69‰
我国年7地区调查:6.55‰
我国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0.7%。
精神分类症的患病率分布特征:
我国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年患病率)。具有争议。在终身患病率上女性与男性并没有差异。
----年12地区调查:女性7.07‰,男性4.33‰
----年7地区调查:女性7.69‰,男性5.41‰
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
与文化水平呈负相关
城市高于农村。具有争议。
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争议。
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数据(LancetPsychiatry上发表):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0.61%(年患病率)
精神分裂症0.%
其他精神病性障碍0.05%
男性0.71%,女性0.51%
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
18-34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
未婚居多,文化程度偏低,低收入偏多。
发病率:年发病率在0.22‰左右。0.2‰-0.6‰之间。
年龄与发病率:多发于16-35岁,即多为青壮年起病。
发病高峰男性20岁,女性亦在20多岁(成年早期),但50岁时回升(此时发病率未高于成年早期的高峰)。50岁左右处于围绝经期,此时发病率增高可能与女性失去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有关。围绝经期患者也易罹患重性抑郁障碍。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手段之一是使用雌激素进行增效治疗。
整理徐鑫鹏
排版徐鑫鹏
审核黄秋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