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辑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03月30日是荷兰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Willem·VanGogh),的生日。他是一名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自年,由世界双相障碍协会和国际双相障碍基金会发起,将每年的03月30日定为世界双向情感障碍日。

T1:《梵高自画像》

一、什么是双向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BPD)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mooddisorder)。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一段时间,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T2:双相情感障碍

二、流行病学

目前,我国对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问题还缺乏系统的调查,双相障碍的研究滞后于重性抑郁障碍的研究。从现有资料来看,我国不同地区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得到的患病率相差悬殊。采用目前的诊断工具对心境障碍的发生率进行估计,单、双相疾病之比为10:1~4:1。双相情感障碍患病率男女比例为1:1.2,比例几乎相等。研究显示,这种差异可能与激素水平的差异,妊娠、分娩和哺乳,心理社会应激事件及应对方式等有关。据估计,双相障碍的终生患病风险高达10~17%。

双相障碍通常发生青年期早期,西方发达国家的终生患病率为5.5%~7.8%,国内的患病率估计在2%左右。双相障碍与自杀和躯体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慢性梗塞性肺疾病、肺炎、非故意性伤害)的风险增加有相关性。约2/3的双相障碍患者共病另一种精神障碍,常见的有焦虑障碍、物质滥用、冲动控制障碍。

大约4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经历混合发作,被定义为躁狂状态伴抑郁特征,或双相抑郁患者的躁狂症状。与没有混合特征的双相患者相比,双相混合状态的患者一般有更严重的症状,更多的终身疾病发作,更差的临床结局和更高的合并症发生率。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一般认为遗传占主要因素。神经生化因素有5-羟色胺假说、去甲肾上腺素假说、多巴胺假说,也有研究显示上述神经递质相应受体功能的改变以及受体后信号转导系统的改变也参与心境障碍的发病。比较成熟的神经生物学假说包括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失调。

许多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功能异常,尤其是HPA功能异常。研究发现,部分抑郁发作患者血浆皮质醇分泌过多,分泌昼夜节律改变,无晚间自发性皮质醇分泌抑制,地塞米松不能抑制皮质醇分泌;重度抑郁发作患者脑脊液中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含量增加。提示抑郁发作HPA功能异常的基础是CRH分泌过多。

脑电图研究发现,抑郁发作时多倾向于低α频率,躁狂发作时多为高α频率或出现高幅慢波,睡眠脑电图研究发现,抑郁发作患者总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多,快眼动睡眠潜伏期缩短(与抑郁严重程度正相关)。

双相障碍的影像学改变主要涉及额叶、基底节区、扣带回、杏仁核、海马等与认知和情感调节关系较密切的神经环路损害,也涉及这些脑功能区皮质下白质的微观结构变化,从而出现皮质和皮质下连接损害和脑功能连接损害,最终导致双相障碍的情感症状发作。

所以,精神疾病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人们口中的“矫情”、“闲的”、“想得多”造成的。

四、临床表现

双相障碍典型临床表现可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

(一)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depressiveepisode),概括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三低”症状,但这些重度抑郁发作时典型症状不一定出现在所有的双相障碍患者中。发作应至少持续2周,并且不同程度地损害社会功能,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患者也可能出现一些精神运动性改变、生物学症状及精神病性症状。

精神运动性改变:

焦虑:焦虑与抑郁常常伴发,表现为莫名其妙地紧张、担心、坐立不安、甚至恐惧。可伴发一些躯体症状,如:心跳加快、尿频、出汗等。

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迟滞表现为活动减少,动作缓慢,工作效率下降,严重者可表现为木僵或亚木僵状态。激越患者则与之相反,脑中反复思考一些没有目的的事情,思维内容无条理,大脑持续处于紧张状态。由于无法集中注意力来思考一个问题,实际上,思维效率下降,表现为紧张、烦躁不安、难以控制自己,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生物学症状:

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早醒后不能再入睡;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辗转反侧,即使睡着了也感到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

食欲下降、性欲减退:抑郁障碍对食欲的影响尤为明显。许多抑郁障碍患者进食很少,自己过去爱吃的饭菜也不吃或只吃几口,食之无味,严重者甚至不愿听到吃饭这些词语,完全丧失进食欲望,体重明显下降。也有的抑郁障碍患者可出现食欲异常增加等情况,过度饮食而导致体重增加;也有两者兼有的情况。相当一部分抑郁障碍患者出现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有些患者勉强维持性行为,但无法从中体验到乐趣。

精力缺失:抑郁障碍患者常诉说“太累了”或“完不成任务”“缺乏动力”,人也显得十分疲劳,常感到精力不足,体力耗竭,能力下降。

可见,抑郁症患者不想动并不是因为“懒”。

其他躯体不适:可有非特异性的疼痛头痛或全身疼痛,这些疼痛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游走的,有的疼痛较轻,有的难以忍受。躯体不适的主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尿频、尿急、便秘、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

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可以在抑郁发作期出现幻觉和妄想。内容可与抑郁心境相协调,如罪恶妄想,伴嘲弄性或谴责性的幻听;也可与抑郁心境不协调,如关系、贫穷、被害妄想,没有情感色彩的幻听等。

(二)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manicepisode)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三高”症状,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发作应至少持续一周。躁狂可一生仅发作一次,也可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意志行为增强;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睡眠需求减少和其他症状(如食欲增加、性欲亢进、在不适当的场合与人过分亲热而不顾别人的感受、瞳孔轻度扩大、心率加快等)。

躁狂发作可以有不同的严重程度,临床表现较轻的称为轻躁狂(hypomania),患者可存在持续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轻躁狂发作一般持续四天及以上。

(三)混合发作

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可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如抑郁心境伴以连续数日至数周的活动过度和言语迫促,躁狂心境伴有激越、精力和本能活动降低等。抑郁症状和躁狂症状也可快速转换,因日而异,甚至因时而异。如果在目前的疾病发作中,两类症状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很突出,则应归为混合性发作。

(四)其他症状

患者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常见的有夸大妄想、被害妄想及关系妄想,幻觉相对少且短暂。这样的精神病性症状内容常与心境高涨等躁狂症状有关系,极少数患者出现木僵症状,患者表现不语不动,面部表情却显欣快,患者诉说其思维联想增快等典型躁狂思维。

双相障碍容易被误诊,医生常常将其误诊为单相抑郁(据估算,双相障碍的患者最初被诊断为单相抑郁的误诊率为5~20%);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或酒、药滥用。

因此,建议去当地精神卫生中医院就医。

此文仅用于增加大家对双相情感障碍的了解,而非据此进行自我诊断,请勿对号入座!!!如感自己精神不适,医院就医,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精神病学》第八版,郝伟、陆林主审,人民卫生出版社

2.《双相情感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林春湖,《健康心理学杂志》年02期

3.Diagnosis,EpidemiologyandManagementofMixedStatesinBipolarDisorder,AndreaFagiolinietal.,CNSDrugs.Sep.

4.丁香园:疾病-双相障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jbzd/984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