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但是好动过度是需要警惕多动症。对于这个"度”到底怎么掌握,估计会难到很多家长。带着很多家长朋友的疑惑,下面给大家科普多动症这个儿童期比较常见的疾病。
多动症医学名词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有注意力明显不集中、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多动、冲动行为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常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在学龄期儿童的发病率高达3%—5%,男女比例为4—9:1。目前病因还不是很明确,多认为是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
诊断标准多采用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要求满足A—E。A症状标准:(1)注意缺陷症状:符合下述注意缺陷症状中至少6项,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①在学习、工作或其它活动中,常常不注意细节,容易出现粗心所致的错误;②在学习或游戏活动时,常常难以保持注意力;③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④往往不能按照指示完成作业、日常家务或工作(不是由于对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⑤常常难于完成有条理的任务或其它活动;⑥不喜欢、不愿意从事那些需要精力持久的事情(如作业或家务),常常设法逃避;⑦常常丢失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东西(如:玩课本、铅笔、书或工具等);⑧很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⑨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忘四。(2)多动/冲动症状:符合下述多动、冲动症状中至少6项,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①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②在教室或其它要求坐好的场合,常常擅自离开座位;③常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分地奔来奔去或爬上爬下;④往往不能安静地游戏或参加业余活动;⑤常常一刻不停地活动,好象有个机器在驱动他;⑥常常话多;⑦常常别人问话未完,即抢着回答;⑧在活动中常常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待轮换上场;⑨常常打断或干扰他人(如别人讲话时插嘴或干扰其他儿童游戏)。B病程标准:某些造成损害的症状出现在7岁前。C某些症状造成的损害至少在两种环境(例如学校和家里)出现。D严重程度标准:在社交、学业或职业功能上具有临床意义损害的明显证据。E排除标准:症状不是出现在广泛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亦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例如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分离障碍或人格障碍)来解释。
治疗多参考年《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儿童保健学组及精神病分会儿童精神病医学学组联合发布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建议》。治疗和管理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与行为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短效的盐酸哌甲酯片和长效的盐酸哌甲酯控释片。心理与行为治疗包括强化、塑造、消退、惩罚等。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持久自我控制能力。
为了便于家长朋友更好理解,这边给大家总结下:好动虽然是儿童的天性,但是动的过度,比如影响宝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是需要警惕多动症。这个也是儿童期常见疾病,一般积极规范治疗预后大部分都还好,多数青春期前能好转。家长可以按我说的诊断标准A-D项目先自行判断,或者参考以下简易量表筛查。
如果符合的项目比较多,医院让专业的小儿神经医生检查评估,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