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长空之王,你需要知道这些事情

“Wingman”是什么?要理解《长空之王》,你需要了解的军事术语和航空术语远不止“Wingman”这一个词。

我们先来谈谈“Wingman”这个术语:首先,“Wingman”并非源自英文,而是源自日语“僚機”(りょうき,Ryōki),这个词汇是日语的原创,英文的近义词是Wingman或者Wingmate。

在日语中,“僚機”指的是飞行编队中的协作飞机。通常,战斗机在执行作战任务时不会单独飞行,而是需要两架(或更多)飞机相互协作。单独飞行和作战存在各种危险。特别是在空中格斗中,由于当时大部分航空武器只能向前方发射,因此战斗机的后半球区域相当薄弱。一旦敌机进入一架战斗机的后半球区域,最佳解决方案就是依靠己方的另一架战斗机对后半球的敌机进行驱逐。相互配合的战机就分为“长机”和“僚机”。

在二战之前,许多中国航空先驱到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苏联甚至意大利等国学习飞行技术。尽管我们的飞机数量不多,但航空技术和理论汇聚了各国之长。在统一术语时,自然而然地采用了日本汉字的写法。

为什么说英语没有完全意义相同的词汇呢?在我们的翻译中,“Wingman”也被翻译成“僚机”。但是,英国、美国、德国的空军作战方式与日本、苏联、法国不同。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双机编队中,“长机”和“僚机”的角色与我们的理解相反,“长机”负责领航、观察战场态势和决定作战战术,而“僚机”则主要负责攻击。

因此,在美国的空中编队中分为“猎人机”和“杀手机”。这一点与我们通常理解的长机僚机的作战关系很不一样。

那么电影中反复提到的“最好的僚机”是什么呢?这反映了“Wingman”这个词在现实生活中的含义,代表了提供支持和策应的忠实伙伴。实际上,无论是张挺的妻子还是整个试飞队都是张挺和中国空军“最好的僚机”。

说到僚机,电影中有一个小遗憾。

当最终试飞队代替进场时,编队中没有留出张挺的位置。当然,这是为了追求完美的视觉效果,但有违飞行员传统。

在飞行编队中有一个最高的礼仪叫做“缺席队形”。

在参加重大活动时,一些有故事的编队会空出一架飞机的位置,以纪念失去的战友。按W君看来,张挺值得队友为他飞出“缺席队形”,虽然可能会有一些视觉效果上的瑕疵,但更能打动懂行的人。

至此,“Wingman”解释完毕,W君还有点意犹未尽。我们再来说说几个在看电影时需要了解的航空术语,以扩展大家的知识面。

首先是飞机的包线。

飞行包线(FlightEnvelope)是一个十分专业的航空术语,用于描述飞行器在特定飞行状态(如速度、高度、载荷因子等)下可以安全飞行的范围。这个图形通常在两个主要飞行性能参数(如速度和载荷因子)的图上绘制。

飞行包线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飞行器的设计和性能。例如,一架战斗机的飞行包线可能会比一架商用喷气机的大,因为战斗机通常设计为能够在更大的速度和载荷因子范围内飞行。

在实际操作中,飞行员需要确保飞行状态始终保持在飞行包线内,以确保飞行安全。如果飞行状态超出了飞行包线,可能会导致飞行器结构损坏或失去控制,从而引发事故。

要发挥战斗机的最大性能优势,往往需要探索飞行包线的边缘。设计理论包线和飞机能够达到的最大极限包线范围是不同的。正因为战斗机所能达到的包线范围不同,才有了不同战斗机之间的性能差异。

为什么F-22比F-15更好呢?它在哪方面更出色?原因在于F-22的飞行包线要远远大于F-15,F-15能飞的状态、环境F-22都能飞,而F-15飞不了的,F-22也能飞。空战在某一方面的意义就在于把对方驱逐出对方很舒适的飞行包线,这样甚至不用开火,对方的飞机都会掉下来。

而战斗机试飞员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战斗机飞行包线极限的挑战,跨过现有包线能安全的飞回来就为战机性能开疆扩土,如果跨过包线飞不回来就是生死考验。这件事属于典型的“不成功便成仁”。

其次是“喘振”,这个词和“僚机”不同,是咱们自己发明的一个航空术语。对应的英文词汇为surge,如果直接翻译过来叫做“浪涌”。是指气流在通过涡轮机的压缩器或涡轮时不稳定引起的。在喘振中,气流的不稳定会导致压力和流量在压缩器或涡轮中迅速变化,从而引起振动。

注意这架飞机起飞的时候忽然间从发动机中爆出了一团黑烟,在同期的发动机视角你会看到这股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喘振的主要原因是气流不均匀,一方面是气流的密度、温度不均匀,另一方面是发动机吸入的气流中氧气含量不均匀。

在电影中歼-16在进行发动机吞烟实验中,由于导弹的尾焰温度高且氧含量低,因此造成了发动机喘振。这时候飞机的发动机就不是匀速运转了,而是突然间抖动了一下。对于高速旋转的发动机来说,这种突如其来的抖动是相当致命的。直接破坏掉了发动机的叶片,这也是电影中歼-16坠机的主要原因。

再有就是“失速”。这还是从日本流传过来的词汇,英文是stall,意思是摆放的摊位。看电影的时候你会看到飞机高速的下坠,很多人就会问“下坠也是有速度的,怎么就‘失速’了呢?”。飞机失速不是飞机失去了速度,而是飞机的机翼失去了气流流动的速度。

我们都知道飞机之所以可以飞,是因为飞机的当气流流过飞机机翼的时候飞机机翼上下表面气流流动的速度不同,产生的压力差就是飞机机翼可以获得的升力。但当气流流动速度过慢或者飞机机翼迎角过大的时候,机翼上下表面就没有办法形成压力差,于是机翼就不能产生升力了。这时候飞机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坠落。

其实,失速在飞行中并不少见,大多数飞行员(或飞控系统)发现失速的迹象的时候都会增大推力获得更高的空速,这时候就可以迅速的找回足够的升力。但失速的危险性在于如果你的飞机引擎也失效了,不能及时的获得足够的推力以加大空速,这时候飞机就会很快的陷入尾旋。

这时候,飞机的空速会降低到极低的地步。以至于飞机的方向舵升降舵都不能获得足够的气流产生作用,飞机就呈现出失控的状态。更危险的是喷气式飞机的引擎也会因为不能吸入足够量气流维持运转而停车。

电影中对失速尾旋的对应方法最终使用了反尾旋伞。

在空中陷入尾旋后可以抛出反尾旋伞,这个装置并不会像降落伞一样让飞机安全落地,而是辅助摆正飞机的方向。让飞机可以重新获得所需要的空速,一旦有了空速,飞机的机翼自然能产生升力,飞机的喷气式发动机也自然可以在正确的方向上吸入空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jbzd/9866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