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较长,阅读大约需要20分钟我们讲控制论,一直尽量客观地看一个控制过程是怎么发生的,看那些有可能变化的事物是通过哪些作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的。这是一个纯学术的观察,冷冰冰的。但我们作为心理工作者,对于稳定这件事是有主观偏好的。有时候我们需要稳定,也有的时候恰恰需要变化,需要破除一个稳定的状态。放在临床里,稳定不见得是个好词儿。它可以是稳定地痛苦,稳定地出问题,一个人稳定地付出和牺牲。稳定,意味着需要改变时难以改变。临床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慢性化。最早是研究者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高福利国家,它的精神康复机构硬件条件很好,给精神病人舍得花钱。啊,病人在山清水秀空气宜人的环境,吃得好,住得也好,别人对他们也非常友善,每个星期还有时间去跟心理咨询师聊聊天,讲讲最近做了什么梦(笑)。就这样,待遇很好,好吃好喝。但有些国家比如说德国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样一来,平均一个精神病人住院的时间很长,而且容易复发。评估他们的症状消失了,出院了,过几个月他们又回来了。这也不难理解,很多病人把定期去看病住院这件事,当成了一种还不错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疗养(笑)。可以几十年地稳定地保持这种状态,刚变好一点,又回去。这也是一种稳定。但这样的问题一是纳税人要花很多钱,二是对病人本身是不是真的有好处?也要研究。那么就有一些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提出慢性化的概念。慢性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ystl/984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