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DSMI
题记
张为娜
我们的精神病学这部分的内容一共有五讲,到目前是第三讲。从精神病学总论,让我们形成对精神病学评估形成总体印象,到症状学,再到这一讲的DSM-I,通过症状,我们就可以形成对来访者的初步诊断了。
郭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并不仅仅讲了评估与诊断,而是用了一些心理治疗理论(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对这些内容作了一些解读。顿时就让枯燥的理论和知识变得生动和有意义起来。
也就是说,精神病学作为评估工具可以对来访者的情况做初步判定,但是要让诊断有意义,还需要结合心理治疗理论对诊断做更深的理解。这让我想到了林涵老师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做心理咨询是一件辛苦但却非常幸福的事情,因为我只活了这一辈子,但是通过做心理咨询,可以与另外的很多人有深层次的交流与分享,能与另外一个人的生命有非常深的交流,就好像活了几百辈子了。虽然前期需要很长时间的积淀,但是这些故事扩展了我们生命的深度和宽度,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
非常喜欢这句话,既温柔,又专业。我在涵一园的这两年,也被涵姨熏陶与“教导”了过来,从一开始对待事情的“差不多、其他人也是这样的”到现在“认真、考虑别人、我自己想做成什么样”,这些都来自于对自己对别人的温柔与专业态度。其实这样的态度放之四海都通用,并不仅仅是对心理咨询的要求。
同时,也非常佩服林涵的专注,她硬是脚踏实地地在这一行走了那么多年,事实证明,她是对的。水滴可以穿石,点滴的积累都能汇聚成巨大的力量,就好比上一期初级班的学员,每周六点滴的积累,大家都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长、搭建了实实在在的专业基础知识。
这一次第四期初级班试听课的开班,更是说明了这一点。这次的初级班试听课来了将近三十位学员(有三十五位预约试听,因周六有事未能前来),更有嘉峪关的老师前来试听,在试听过程中,大家彼此的心得分享,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需要以及现场各位老师对真正能有效使用的专业知识的需要。(上周六的试听课内容,我们争取在周六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努力,踏实地走好这条路吧。
涵一园愿与您同行!
那么在这一讲里,症状学的知识如何汇聚起来形成DSM-I的诊断呢?伙伴们都有哪些心得体会呢?
文
丁艳芬
上这节课之前,对精神分裂症的了解其实是非常抽象和有限的。总觉得好像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一样。
知道精神分裂大概是“那样”,但不明白为什么会是那样的状况,在那样的状况下我们又会做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
上完这节课,听郭老师对精神分裂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程和预后、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后,觉得启发还是很大的。
一方面,郭老师讲到的个体人格结构里本我、超我、自我运行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精神分裂”“神经症”那些抽象概念的背后,好像有了一个更加明朗整合的理解。也会去联系到自己的情况,觉察自己各个部分都有没有被好好照顾。
另一方面,就像前面我所说的,伴随着对精神分裂症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了解,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了更加包容和积极的态度。
所以我想,这节课的知识是很重要的。我也会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在相关的场合讲给更多的人。
之前曾经看到一个表格,显示社会如何强迫“异类”服从规范,横轴显示社会不接受程度,由低到高从“温和的”到“中等程度”再到“完全不接受”,纵轴显示相应惩罚,由低到高从“敌意反应”到“个人排斥”到“公开责难”到“隔离”到“毁灭”。每一种“异类”行为,社会接受度和惩罚都是正相关的。
而最让我诧异的是,“精神分裂症”不但会被当作“异类”和需要规范的行为,而且它所处的点,横轴对应于“中等程度”和“完全不接受”中间,纵轴对应点在“隔离”。
比精神分裂症更严重的“异类”行为只有“巫术”“背叛”和“谋杀”。小偷小摸、药物成瘾、不良行为、不适当的性关系、背离常规的见解、赌博等行为的社会接受度都高于精神分裂,惩罚也相应变低。
有研究表明,与精神疾病患者打过交道的人,他们对患者风险性的评估会相应降低,对患者表现得更富有同情心和包容,同时也会对患者的“治愈”保持更积极的信念。
所以,我想这节课除了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对我触动更大的是,剥去精神疾病的神秘外衣,我们就有可能理解某些变态的行为从某些方面看了其实是平常并需要包容的。”
所以,我想对症状学的学习最终还是要回到心理诊断中来,用学到的知识理解来访者,辨别具有危险性与紧急性的精神症状或行为问题,同时也是对来访者负责,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文
许文蕾
这次讲的是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因为之前通过一些影视作品或多或少有过些了解,听起来不是很吃力,加之兴趣一直比较浓厚,所以感觉收获挺多的。
之前获取的信息其实都是碎片化的,比不懂的稍微懂一点,比懂的又缺了很多。这次郭霞老师从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程和预后、鉴别诊断等方面给我们进行讲授。我觉得自己对精神分裂症有了系统的认识,虽然实践不够,但是理论明晰了很多。
在发病机制里面,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不同比重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本我占主导的容易是精神病,超我主导的则倾向于强迫症,而自我强大,有足够自尊的才是健康的人格。很少有人不偏不倚就在中间,所以感觉做人还是蛮累的啦。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轴I诊断的顺序,遵循就重不就轻,首先从躯体(排除器质性病变),再到物质依赖(是否吸毒等导致),接着是精神分裂症,次之是抑郁(和精分区别在自知力),然后是焦虑(神经症),最后才是生物因素(失眠、神经性贪食)。
关于自知力这一点,经常会被我们遗忘,就像我们提出疑病和精神分裂有无区别,看症状两者有点类似,但是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无自知力,疑病的患者会痛苦不堪,而没有自知力的精分患者其实不会痛苦。再者,精分患者内在协调也是不一致的,他们的情感和想法不同步,就算他们手足舞蹈,也不能代表他们是开心的。
再者让我感到很新奇的就是各种药物,典型和非典型,虽然功效一样,但是不同的副作用以及针对对象不同药效也不同真的很神奇。
文
张鹏
......
对于这次的内容,自己收获或者最有感触的主要集中于两方面:
第一,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在现实中确切的演变关系:我们知道自我在三者之间起着调节平衡作用,对于所有个体来讲,如果自我功能很强大的时候,对于我们所有的愿望和期待都能够得以满足,从而使心理处于平衡状态,而如果自我功能不够强大时,如果本我处于优势地位,所欲必所得,而不顾其他,那么有可能就会倒向精神病的边缘,就像郭老师讲的那样,现实的精神病人,即使在大众面前,如果感到饿了,渴了,只要面前有能够满足内心需求的东西,就会过去满足,而不管别人怎样看待,如果感觉内急,随时,随地。而如果超我处于优势地位时,对于自我的要求较高,受社会规则约束过多的时候就会倒向神经症的边缘,所以就像涵姨讲的那样,平时的时候,可以适当做些无伤大雅的坏事,增加内心的自我弹性,让自己的内心均衡而不失调,快乐而不压抑。
第二,现实中,很多人都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很多人的自我都是通过他人而建构的,而不是自体建构,他们的自尊和自我是别人给予的,而不是自己,尤其抑郁病人,所以当有重大事件的时候,抗挫能力强的人,说明他们的自我是自体建构而得,所以能够通过强大的自我进行调节来适应,而对于抑郁病人来讲,在重大事件面前,当别人抛弃或者离开他的时候,他的自我会因丧失而崩塌,所以在他们无法承受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自杀。
现实中经常听到很多因抑郁而自杀的人,普通人,明星无一例外,自己也很糊涂,为什么抑郁就会自杀呢,以前的理解就是长期的抑郁会导致内心的痛苦和对世界的绝望,虽然也对,但这些理解都只停于现象或者表面,无法触及其实质原因,而通过上课,豁然明白了,原来根源存在于心理学里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就如找到了水的源头一样,更加有说服力,更加体现专业色彩。
看完作业分享,大家都有哪些心得体会呢?
下面一讲我们将与大家分享“第十七讲DSMII”。
涵一园第四期初级技能成长班现火热报名中,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初级班为小班授课,最多招收16人。
现在名额剩余不多,想要加入的伙伴,抓紧时间报名哦!
期待更多的小伙伴加入我们,我们一起来打开主观世界,让自己的世界变得更丰富,让咨询工作更有效。
若您想了解更多的课程情况以及奖学金,儿童白癜风怎么治好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