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有许多流传的俗语谚语,这些俗语谚语有些是用来描述天气状况好判断农时的,有些是用来描述人际交往的。
农村中的许多俗语和谚语大多都是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得出来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过去民间语言中所使用的一些字和词,也可能让今天的人们产生不少疑问。
例如农村中有句俗语说:“门要常打开,户要常关闭”,那么这又是啥意思呢?“门”和“户”的区别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单从“门”和“户”这两个字来看,指代的意思其实都是“门”。在《说文解字》和《字书》中提到门和户的区别时,通常是说半扇门称为“户”,两扇一起才称为“门”。
如果是按照这个说法来的话,那么“门要常打开,户要常关闭”则没有什么合理性。
接着从另一种说法来看,堂院的大门或者是没有院子的房屋前门被称为“门”,而与此相反后门就被称为“户”。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说前门要常常打开,后门则需要关闭。
这是因为在农村之中,将院落的大门或者是房屋前门打开,能够表现出主人开门迎客的大方态度,而且大门直通屋内,也便于内外气流通畅。
倘若面向外界的大门关闭,即使主人在家,也鲜少会有客人愿意上门。紧闭的大门无形中就容易给人拒之千里的感觉。
至于“户要常关闭”的说法,对于家中有院落的人来说,户是第二个门,常常封锁的是起居室等较为私密的地方,既有利于一些贵重物品的存放和储藏,也有利于防止别人的随意窥探。
对于家中没有院落的人来说,户作为后门,在一些地方是直通的田野、河流等地。经常关闭后门有利于防止蛇虫等进出。而后门若是通向道路,主人在家时常常会忽略对于后门的注意和检查,那么将后门关上则利于防止有人趁主人家不注意时偷偷潜入。
这样分析看来,农村中的这句“门要常打开,户要常关闭”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门户的一开一关之间既体现劳动人民为人处世的哲学,也体现出了护好家宅的安全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