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宇之前的努力成就今天的七重人格冲击

中国华语乐坛诞生了两位才华横溢的90后代表歌手,女歌手是邓紫棋,男歌手则是华晨宇。自从华晨宇参加《天籁之战》,几年以来,圈粉无数。扎实的学院功底,天马行空的音乐想象力,每一年都能够为我们带来值得反复回味的音乐作品。伴随着越来越多乐评人,以及专业人士的肯定,加上华晨宇本身所具备的超高流量,他已然是《快乐男声》舞台,甚至所有选秀节目舞台上所造就的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不过,根据我的观察,大家对于华晨宇的肯定,包括专业人士对于华晨宇的分析,更多是围绕于他的音乐创作,以及音乐改编上。而他同样强大的演唱能力,倒是鲜有人细致地去讲解。虽然常在视频网上各个高音集锦视频里发现他的身影,但是,这些视频终究偏向于娱乐,确切到严谨的数据化分析,始终乏善可陈。于是,我写下这篇文字,希望能够为弥补华晨宇演唱评论这一块空白抛砖引玉。还记得以前我写过一篇有关“咽腔”的文章,其实,那偏文章就是写华晨宇唱功技术分析的预告,有机会我会发出。因为,咽腔,或者说咽音,几乎贯穿了华晨宇的整个演唱脉络。提到华晨宇的演唱,就不能不提到咽音;提到中国流行乐坛咽音的代表男歌手,就不能不提到华晨宇。其实,即便是在中国,能够使用咽音,并将咽音使用得炉火纯青的歌手,并不在少数。华晨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咽音,非常原始化。咽音说到底,即是气流在咽腔的反射,但是,气流并不是只能够单独存在于某一个腔体,而是能够在发声的时候同时存在于多个腔体。也就是说,我们评价一个人唱歌头声特别漂亮,其实与此同时他很有可能也使用了胸声,只是由于他的气流绝大部分凝聚于头腔,所以我们会笼统地从头声层面进行评价。咽音同样可以这么理解,那么多能够漂亮地使用咽音的歌手,他们在使用咽音,让气流凝聚在咽腔进行反射的时候,其实还有很大一部分气流凝聚在胸腔与头腔进行反射。华晨宇与这些歌手的区别就在于,他在使用咽音的时候,胸腔与头腔的气流要少很多(并不是完全没有),而这些从胸腔与头腔那里省下来的气流,就全部倾注于咽腔。因此,华晨宇的咽音,更加接近于纯咽音的范畴,在锐度上,是一般歌手使用咽音无法相提并论的。如果林俊卿老先生在世,相信他在讲解“咽音的八个步骤”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将华晨宇当作范本。但是,如华晨宇这般如此“极端化”的激活咽音的力量,其实也存在利弊。有利的地方我们稍后再议,先来说说它的弊端,就是在声音呈现上,不大符合许多人的听觉习惯。在学术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纯粹的咽音无法用于歌唱。根本原因就在于,纯粹的咽音,由于缺乏胸腔带来的宽厚感,以及头腔带来的圆润感,会显得无比尖锐,刺耳。华晨宇当然依然保留了一定程度的胸腔与头腔,只是相较于一般歌手使用咽音,胸腔与头腔的保留程度偏少,所以,我刚才会说华晨宇的咽音接近纯咽音,而不是等于纯咽音。不过,即便只是接近纯咽音,也已经使得他的声音相较于一般歌手显得更尖。这对于许多习惯了声音圆润饱满的中国听众来说,尤其是习惯了上下贯通质感的专业人士来说,华晨宇的声音,显然会不太符合审美。这也正是酱酱所说的弊端。不过,我却认为这种现象更多在于华晨宇的声音呈现,实在过于新颖。正如现在我们所公认的许多唱功强大的流行歌手,在流行演唱还并不普及的时代,他们的声音呈现,在传统声乐教育家们听来,同样会觉得存在喉头偏高,喉咙不够打开,等等缺点。但是,随着流行演唱逐渐普及,这些刻板的审美也早已跟随时代一起发展。当然,我绝不是说声音只存在审美的问题,而不存在好坏的问题,关键在于,一个声音,它是否具有技术性。不论大家觉得华晨宇的咽音好听或不好听,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即是这样子的声音很难,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唱得出来。另一方面则是从嗓音健康的角度来说,华晨宇使用咽音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之下,喉头非常稳定,不会上下乱蹿,且喉外肌足够松弛。是的,华晨宇的咽音,相当具有技术性,演唱难度非常大。在我听来,也是好听的,悦耳的。都说咽音过多,在声音呈现上,会显得尖,显得扁,但是,我却觉得,华晨宇恰恰是将咽音使用到了这个程度,才令他的声音具备了无与伦比的锐度、光泽感、穿透力。锐度、光泽感、穿透力,这些指标通常需要在高音区的强声使用上,才能够表现得出来。譬如我同样相当喜欢的歌手林俊杰,他的声音也一样具备锐度、光泽感、穿透力这些指标,但是,这些指标我们只能够在他高音区的Belting狂轰滥炸之中,才能够感受得到。以《输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为例,副歌部分的高音是不是很炸裂,但是,主歌部分的中低音区,声音就显得很柔和了。而华晨宇深厚的咽音造诣,使得他不论演唱自然声区,还是高音区的平衡混声,那份锐利感,始终清晰可见。以翻唱《双节棍》第一段主歌为例,“耳濡目染”、“有模有样、“我最喜欢”、“双节棍柔中带刚”,这些歌词所使用的都是相对平衡的声音,但是,却不难发现那个集中的声芯所凝聚的密度已经明显溢出,就待强声的彻底爆发。我非常喜欢这样子压制住力量,却又能够感受到力量的声音,从技术性上来说,它足够压缩,足够边缘。从美学性上来说,这样子的声音,就像宇宙大爆炸以前的奇点,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而伴随着紧接而来的强声爆发,刚好对应从奇点到大爆炸的过程。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当代流行声乐所具备的最重要的技术,也就是换声能力上,华晨宇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的音域非常宽,能够自如地在自然声区以及各个换声区游走,且保障发声点小,喉头稳定,喉外肌松弛。只是,在换声以后的共鸣位置上,显得独树一帜,因此,评论两极分化。我写下这篇文章,正是要为华晨宇的共鸣位置所正名,它非常难,非常具有技术性,是一种正确健康且又具备声乐性的发声。我不算热爱华晨宇的音乐,也不算热爱华晨宇的演唱,但是,我对于华晨宇也拥有更多的期望,譬如C5以上的高音输出能够更积极地使用头腔,这样子声音会显得更加轻松。整体而论,华晨宇不仅是华语流行乐坛90后音乐创作代表,也是90后音乐演唱代表,我将会与大家共同期待他在未来的成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ystl/9851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