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医
院内感染
从何而来
医院就是为人民群众治病服务的机构,医院技术力量越好,医院,这明显是反科学的举动。
然而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医院越多,技术设备越先进,人类不可治的疾病种类却越来越多,在医疗技术和疾病赛跑的过程中,技术手段总是落后于疾病生成的速度。
就好像抗生素的使用总是落后于耐药菌产生的速度,这种你追我赶的结果,导致有人想通过更换零件把人变成半人半机械的怪物来解决疾病和健康的问题,这个方向最终带来的可能是系统崩溃。
在医院死亡率最高的一个疾病叫做院内感染,这是由于在治疗微生物感染时使用抗生素逐步升级导致的死亡,医院死亡原因的第一位。
为了治疗感染却最终死在无法控制的感染上类似的例子可见于所有终身服药的患者中,因为长期服用降压药,最终导致血压不可控制的高血压并发症,所以出现了高血压病人最终死于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最终必然死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宿命。
个体患者的宿命反映的是大范围的医治套路的弊病,让人不能不疑窦丛生。。。
医生意见
各执一词
医院一般有两种原因,身体不舒服,大医院设备先进,所以做一个更高端的身体检查求一个诊断结果,轻则放松重则早做治疗,避免酿成大病。
医院治疗效果不好,医院,大医院在医疗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在这个就医过程中,病人分为两种类型,医院的医疗水平,按部就班检查治疗,完全听医生的;
另一医院内与自身疾病相关的最有名的医生,以得到更优质实惠的服务,避免落坑,这是中国特色的求医套路。找的对的人确实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但也可能找到错的人。
当年二哥还在外科时,亲历许多找科主任的患者被照顾或切了胆囊或切了阑尾,还感恩戴德,同理在拿到一个检验报告的时候,咨询不同的医生,会得到可能截然相反的意见。
比如一个高血压的治标,有的医生会显得大惊失色,要求你马上服用降压药,而且一天都不能停止,有些医生却会说暂缓治疗,随访观察,那么到底该听谁的?
不管听了谁的,被摒弃的那位大夫都会被病人视为劣医,所以听谁的意见和疾病本身一样,成了一个困扰患者的问题,面对疾病只有一个焦虑,面对治疗就变成了两个焦虑。
困扰患者
到底咋办
医院?
一般的选择方式是医院医生的,或者谁的技术职称高就听谁的,但是这里面就没有学派之分吗?
医院医生正好是放心脏置架的而且正在做这方面的课题或抗凝药物研究呢,那怎么办?大多数人就这样被植入了本不该放置的心脏支架然后终生服药,长期受害。
在这个场景里,问题的焦点其实是如何寻找到对的大夫,医院的级别职位的高低是一个辅助判断标准,所以对病人来说,真正要掌握的一个技能是寻找一个把你的长久健康放在第一考虑因素,能讲实话的大夫。
每到气候变化,大量孩子感冒生病的时候,看到父母亲放下工作心急如焚带着孩子就医,却被流水线般坐在急诊室挂水治疗时,医院之过也是父母之过。
过度治疗?
在这里要加一句,我讨论的是针对个体疾病的治疗,而不是抨击程式化的治疗流程,如果你承认每个病人体质是有差别的,那么同一个疾病比如感冒咳嗽治疗方式一定是不一样的,怎么可能千篇一律的输注同一种药物?
因为病人有选择权,故所有疾病的误治责任其实是病家和医家联合完成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另外一个话题,就是现医院治病的小坑,前者是建立在生物和化学基础上的现代医学缺陷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先天之坑,后者是商业化医疗制度人为制造的后天之坑。
医院制度所致的程序合理化之坑,也有医生各人技术和品行所致的带有个性的私坑,如过度治疗,医院都避免不了。
所以造成了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病种和病人的叠加累积,后者可以通过医患之间的资源交换相对减少或避免,但是不是行内人,又如何能鉴别呢,所以“病急乱投医”成了自古就有的社会现象。
疾病分类?
明白了疾病怎么来的,才能谈如何面对。
医院里疾病专业分类很细,大家千万不能因为它对外行而言的所谓细致专业,就认为它是先进的,也不可认为先进就是科学的,不同的专科因为本身所依赖的自然基础学科分类不同,治疗效果也有天壤之别,有些专科治愈率很高,比如骨伤科。
有些专业治愈率极低甚至无效比如精神病科,还有些专业正在制造越来越多的病人比如内分泌的糖尿病专科。
骨科专家和精神病专家,职称相同,但能对病人提供的帮助完全不同,这是医学本身的发展所限制,谁也没有办法。
如果说有一个办法,就是凡是让你终身服药的治疗方式,都代表它永远治不好的你的病,比如说抗高血压药。
医院治疗无望或效果不佳时,许多人选择了中医,希望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这种无意识的选择,其实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请看下篇
得病怎么办?
要回答这个话题,我们需要对疾病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或者说对来源不同的疾病从更宏观的角度给一个细化。
如果不嫌我啰嗦,我也就豁出去了,不怕得罪一票人,继续写第二篇。
目的是以举例说明的方式,让我们站在更高的位置认识疾病,也就是重新对其做一个分类,以便在疾病到来或未到来时做出更准确的选择。
长
按
关
注
至真a若觉有益,欢迎推荐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