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问题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常见。当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时该到哪里寻求帮助?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往往有很多困惑。通常与之相关的还有如下问题:
去医院会不会被误诊?
到底需不需要吃药?
精神科药物副作用是不是很大?
当精神科医生,心理专家和身边的人观点不一致时该听谁的?
……
事实上人们有这样的疑问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精神心理问题的误诊有可能发生,有些没有必要吃药的人在吃药,有些应该吃药的人没有吃药,不仅大众和专业人员观念常有分歧,就连专业人员如精神科医生和心理专家之间也常常意见不一。而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精神心理问题纷繁复杂,精确的诊断有时并不容易,对于到哪里寻求帮助,如何治疗这样的问题往往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需要视个体实际的情况而定。目前,我国精神卫生发展相对滞后,在许多地方精神心理问题想要寻求精准和科学的治疗干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梳理一下这些问题。
首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医院精神科工作过5年的心理治疗师,我的专业背景是心理学。医院做过多个小时的心理治疗,我的工作对象有相当一部分是同时接受药物治疗的精神科患者。我也时常与我的精神科医生同事们一起工作。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双重工作背景使我可以更加全面的看待上述问题。
在正式进入这个话题之前,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在心理门诊工作时会遇到的一类比较典型的案例。有些来访者因为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向我求助,这些来访者似乎很重视他们的问题,因为他们在来见我之前已经遍访了国内几家为数不多的最医院,因为跑一趟不容易,所以他们通常会挂有名的大专家(通常是精神科医生)的号,见到大专家可能不到十分钟,大专家就给开了药,然后叫他们拿药回去吃,可吃药一段时间以后并没有明显的改善。于是医院,找大专家,可过程和结果往往会跟上一次差不多。最医院来寻求治疗。
这个过程似乎是我们通常看病的正确思路——医院,看最有名的专家。人们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方式看病,是因为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这是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策略。可为什么在精神心理问题的这个“病”上,这种方法却常常不奏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精神心理的“病”不同于一般身体上的疾病,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将精神心理问题称之为“病”往往带有歧视的色彩,这也是我所反对的,医学上将严重的精神问题称之为“病”,保留这个字是为了便于理解,但它仍然有别于其它躯体疾病,故这里的“病”打引号以示区别)
精神心理问题的起源(病因):生理——个性——环境
要知道精神心理问题该如何治疗和干预,首先要搞清楚造成心理精神问题产生的原因,而要搞清楚心理精神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要从医学如何看待疾病的产生原因谈起。
过去医学界所一直坚持的是“生物”医学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人类所有的健康问题都是由于人的生理结构或生化指标的异常所导致的,换句话说就是疾病是由于身体确实存在可以被检测到客观的生理异常所导致的。比如新冠肺炎是因为新冠病毒感染了肺部,我们能在患者体内找到病毒,并监测到肺部的炎症,患者健康的生理状况遭到了入侵和破坏。
因此,该模式十分重视寻找导致疾病的客观生理病因,并以此作为疾病诊断、分类和治疗的依据。由于躯体疾病往往生物学病因明确,所以以“生物”模式来诊断和治疗躯体疾病是相对科学的,这一模式也使得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比取得了重大进步!
精神病学最初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沿袭这一模式,认为精神疾病同其它的身体疾病一样,也是一种器质性疾病。任何一种精神疾病都有相应的器质性原因。医生可以依据精神疾病的生理病因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但精神病学家很快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在所有出现精神疾病的人群中,大概只有10%左右的患者可以找到器质性原因(如脑萎缩,内分泌问题,病毒感染等),而其余的大部分患者都找不到明确的病因。包括精神分裂症这种严重的精神问题也是如此。
那要怎么办呢?一些精神病学家仍然坚守“生物”医学模式,坚持认为任何精神疾病都必定存在生理病因,之所以找不到生理病因,是因为科学技术的限制,生理病因尚没有发现而已。因此,他们仍然在这个领域进行不懈的探索,最终也确实有一些发现。其中比较有价值的是神经递质假说——精神疾病是患者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含量,活性,传导等存在异常导致的。因此,他们尝试用药物或者物理治疗(主要指电抽搐ECT、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的办法来改善这一情况,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目的。后来这种尝试也被证明是有效的,一些精神疾病患者通过服用药物或者物理治疗的办法,症状确实得到了改善,有些甚至被完全治愈了。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种“生物”医学模式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是成功的呢?答案是令人沮丧的。时至今日,几乎任何一种精神疾病都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对药物和物理治疗的反馈不理想,而且精神类药物的依耐性和其它广泛的副作用也饱受诟病。因此,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药物及物理治疗对精神疾病的疗效有限,大部分的精神疾病仍然被认为是病因不明的。
后来一些质疑生物医学模式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们通过观察研究发现,精神疾病的发生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存在着深刻的关联。与此同时,医学界也发现一些躯体疾病也存在跟精神疾病相似的情况,这些躯体疾病往往也找不到明确的器质性原因,而且疾病的发生也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紧密相关。
因此,年,一位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GL)在著名的《科学》杂志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认为生物因素不是导致个体出现疾病的唯一原因,在探索疾病的成因时,除了生物学因素,需同时考虑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
对于躯体疾病而言,生物学病因明确,如果医生在治疗时仅针对生物学病因进行治疗,尽管不算太完美,但也差不了太远。而对精神疾病而言,生物学病因不明,社会环境与个体个性心理特征与疾病的关联证据充分,因此,“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尤其适用精神疾病。也就是说,在治疗精神疾病时,几乎都需要同时考虑患者的生物学病因、个性心理特点和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因为这三个因素都可能是患者产生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这也是精神疾病的治疗区别于一般躯体疾病治疗的关键所在。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对应个体精神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个体的生理特点,个性和他所处的环境。因此,个体精神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生理——个性——环境三个方面。
三种不同情况的精神心理问题所对应的最佳治疗干预方式
当我们搞清楚精神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就能针对不同个体具体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疗干预策略。根据产生精神心理问题的生理、个性和环境三种原因所占的比重不同,可以将治疗干预策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一、明确由生理原因导致的精神心理问题——向医生求助——单用生理治疗。
有些个体精神心理问题的生理病因明确,比如脑外伤,中风,病毒感染等,或者生理病因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比如内源性抑郁。那么针对这一类精神心理问题,治疗干预的策略一般是单用生理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此外,有些个体由于条件的限制,不便进行心理治疗,比如文化程度较低沟通困难的老年人,即便造成他们精神心理问题的原因不单是生理方面的,一般也单用生理治疗。能够提供生理治疗的机构和人员是医疗机构的专科医生。因此,这一类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需要到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我的经验来看,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明确仅由生理原因导致的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在所有遭遇精神心理问题的人群中占相当少数。
二、既有生理原因,又有个性和环境原因导致的精神心理问题——同时向医生和心理专家求助——生理治疗联合心理治疗。
有相当一部分个体产生精神心理问题,既有生理的原因,又有个性和环境的原因。这一部分个体的精神心理问题往往比较严重,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影响较大,比如精神分裂症,严重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等。他们的生理病因通常不像上一类那样明确,但仔细检查就会发现他们的生理特征似乎与常人有所差异,比如神经系统反应敏感,或者由遗传基因而产生的人格偏差等。同时他们又有着明显的个性心理问题,比如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比较偏执,容易情绪化等。而且他们的问题通常发生在有许多现实困境或环境不如意的时刻,比如失恋,家庭环境不良等。
因为同时存在生理、个性和环境的原因,这一部分患者既需要接受生理治疗,又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生理治疗针对生理病因,心理治疗主要针对个性和环境的原因。这里的生理治疗主要是指精神科医生所提供的药物和物理治疗,而心理治疗主要是由心理专家(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所提供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
如果仔细划分,我们还可以根据个体生理、个性和环境三个因素所占的比重不同将这一部分个体细分为:1.由生理原因为主的精神心理问题,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2.由个性和环境原因为主的精神心理问题,如焦虑,癔症等。前者生理治疗(药物或物理治疗)不可或缺,而后者心理治疗更为关键。
对于这一类患者,在精神科医生和心理专家之间最容易出现分歧,精神科医生往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