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可能需要
引导语
一听电击疗法,就觉得简直是封建迷信。然而就在不远的60年前,电击疗法就在普遍使用。和它同时代、同等火爆的还有神奇的“胰岛素休克法“,它通过注射过量胰岛素让患者休克昏迷,来获得一段时间精神的稳定状态。
??
胰岛素休克法——他人视角
“这只针管里装的是胰岛素,供糖尿病病人降低血糖之用。不过,如果剂量比常规用量高,血糖会急剧降低,并导致病人昏迷。”
他慢慢晃动针管,扎在泽蒂卡右脚的静脉上。
“现在马上会发生这种情况。她会进入一种诱导性的昏迷中。如果你看到她的眼光突然黯淡下来,千万不要奇怪。昏迷会让机体暂时休息,器官几乎停止正常工作,血压也会消失。”
他一边说一边将药水打了进去。泽蒂卡的双眼满满地失去了神采。
女人躺在床上,几分钟前还神清气爽,活碰乱跳,如今眼神却固定在一点上,嘴角流出泡沫状的液体。
维罗妮卡喊着泽蒂卡的名字,大吵大嚷,威胁着要去找警察,找媒体,找人权组织。
“这是犯罪!”
胰岛素休克法——患者视角
从所处的位置,泽蒂卡可以看到病房里所有的床都空着,只有一张除外,她自己正躺在上面,手脚都被绑住了。一位姑娘正惊恐地看着她。那姑娘不知道床上这个人的生物功能依然在完美运转,而灵魂却飘荡在空中,几乎触到了天花板,而且感到极大的平静。
泽蒂卡正在进行一场星际旅行——胰岛素第一次造成休克时,她便有了这种体验,这曾使她吃惊不已。躯体与灵魂分离之时,会听到一种奇怪的让人不安的声音,随即人会休克,迅速地失去意识。须臾,快乐与宁静降临,人漂浮在空中。
??
胰岛素休克法的发现
年,胰岛素被发现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在此后的几年间被医学界广泛应用。
年的一日,一位名叫塞克尔的医生被请去医治一个当时著名的女演员。
这位演员既患糖尿病又吸毒成瘾,且精神严重混乱。
为了治疗糖尿病,塞克尔给她注射了胰岛素。经过几次用药之后,塞克儿逐渐把药量加大。结果女演员的血糖水平迅速下降,陷入了轻度的昏迷。当她醒来时,吗啡瘾却平息了。
之后塞克儿便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阿片类药物的戒断症状,并决定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尝试使用大剂量的胰岛素,看看这种方法对该病是否也有效。这本是一种冒险行为,因为过多的胰岛素会使病人死亡,塞克尔冒着风险这样做了,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也得到了改善,于是他将这种疗法称为“胰岛素休克疗法”。因为当时对精神分裂症没有什么更好的治疗方法,医生们对此如获至宝,很快便有不少报道说,胰岛素休克对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
胰岛素休克法可用于治疗
精神分裂症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更年期精神病
神经衰弱
精神病治疗的历史
虽然电击法和胰岛素休克法在今天看来,都是极恐怖与不可思议的。但在历史上,这两种方法却恰恰是治疗精神病的方法走向科学的开端。
此前,医生一直将精神病人的异常表现解释为邪魔附体,或者说身体里有什么脏东西。
比如在患者的头盖骨上钻一个孔以利于恶魔出逃的“环钻术”,用臭味击退在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子身上游走的子宫的“闻臭疗法”。
当然也有一些不信邪魔靠近生理治疗的方法。比如运用旋转的离心力减轻患者脑充血的“旋转疗法”,让患者在室内泡澡数天以使其达到冥想状态的“水疗法”等等。
直到19世纪,人们才逐渐科学的认识到大部分精神疾病是由脑部异常引起的。
电休克疗法和胰岛素休克疗法先后诞生于20世纪,在30年代到50年代盛极一时。虽然二者带来的副作用和死亡率糟糕的不相上下,但当时医生们并没有更好的选择。这两种方法虽然危险,但确实有效,相当一部分病人的情况得到了改善。有时候,经过一次胰岛素休克治疗就能让精神障碍病人恢复相对正常的情绪心理状态。有些患者在治疗后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会保持良好。
随着50年代化学疗法(药物疗法)的发展成熟,这两种方法就被淘汰了,因其带给患者的不可逆转的脑损伤和高死亡率。最初,氯丙嗪作为镇静剂被应用于外科手术,随后精神病医生发现这对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癫狂同样有效。于是从氯丙嗪的引入开始,医学界开始了各类抗精神药物的研制。
??
体验过两种疗法的病人
传记电影《美丽心灵》中展现了50年代到90年代化学疗法和休克疗法共存时期的景象。电影的主人公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福布斯·纳什,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伟大数学家。
21岁博士毕业时,纳什已经在博弈论、代数几何、非线性理论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然而他的妄想与幻觉开始严重影响他的思考能力和家庭生活,于是纳什的妻子将纳什送到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纳什首先服用了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片。随后出现了流口水,头脑混乱,性功能障碍等副作用。于是纳什偷偷停止了服药。
接着纳什接受了当时惯用的胰岛素休克疗法。
纳什被绑在病床上,浑身抽搐,接着进入休克。
在影片末尾,纳什尝试了新研发的第二代抗精神药物。他的精神分裂症虽无法康复,但有所好转。
胰岛素疗法的研究
受限于人们对脑的认识,医生对精神病治疗的方法,始终是应用先于原理探索。尽管胰岛素休克疗法在世界范围内早已被淘汰,但我国和苏联并没有停止对胰岛素疗法原理和临床效果的探究。
年,苏联学者提出了加速胰岛素昏迷疗法,并于年得到改良。改良后的加速胰岛素昏迷法在1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得到验证。首次昏迷治疗后,11例精神病症出现顿挫,9例精神症状显著减少,仅有3例效果不显著。一个疗程后,11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时间持续一年半。
年,我国学者测量了使用年改良的加速胰岛素疗法患者血清中血清催乳素的水平。认为,胰岛素昏迷法和电击法效用相同——急性抗多巴胺能和神经阻滞剂样作用。并认为这就是电击和胰岛素昏迷法对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的原因。
直到年,我国医生对例曾接受过胰岛素昏迷治疗的精神病患者进行了脑扫描,发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大、脑萎缩。且精神衰退明显,86%的患者智商低于70分。而仅使用抗精神药物治疗的病人精神衰退率为12%。终止不及时的胰岛素作用会造成脑组织细胞严重损害,随着胰岛素昏迷次数的增多,患者脑组织损害程度加重。患者对胰岛素耐量越大,治疗效果越差,衰退越严重,痴呆症状出现越早。
至此,闹剧终结。
精神病患者不再需要为了获得清醒而付出失去意识的代价。
本文转载自:照顾大脑
?欢迎留言
内容转载自刘云涛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