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7月3日出版的《中国医学论坛报》第期A9版,责编:田晓青,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违者本报将依法追责。
人们通常认为,对精神障碍的诊断是基于事实的医学判断,是价值中立的,似乎与伦理学并不相关。事实上,价值判断在精神障碍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权威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并不意味着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客观性,这是因为精神障碍诊断的特殊性和人们对于精神障碍本质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局限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很难做到客观化。难以实现客观化的诊断标准应用于临床就容易引发误诊,精神病学被误用甚至被滥用的现象也不时出现。于此伦理学学者提出了——
精神障碍诊断中的伦理视角
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
刘冉翟晓梅
精神病学并非生物医学一个分支
受到自然科学和生物医学的影响,人们试图用自然科学或是生物医学的方法进行诊疗实践。精神障碍生物医学模式认为,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没有本质区别,精神疾病的诊断与价值判断无关,是纯粹的科学判断。精神病学的生物医学模式采用机械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将人体比喻为机器,精神障碍是由于人这个机器中某部分发生损伤或功能异常引发的。虽然生物医学模式使精神病学的研究更加深入,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忽略了精神功能的整体性。许多人认为精神病学不过是生物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实际上,精神病学并不能完全被看作是自然科学和生物医学的分支学科。
精神病学的发展过程反映人们对于精神障碍本质和特点的认识过程,而人们对于精神障碍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着精神障碍的诊断。虽然人们在认识精神障碍本质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今天我们对精神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的知识仍然知之甚少。
精神障碍诊断有其特殊性
医学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做出人体正常或是异常的判断,试图将诊断标准客观化,排除主观价值因素的影响,并且试图确定和使用诊断疾病的金标准。虽然很难让医生准确表述出诊断结果的可信度,但是诊断可以由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和活检结果共同确认,增加诊断的可信度。例如,X线清晰显示骨折影像后,就可以确诊骨折。
一个完整的诊断除需要了解解剖学、功能学和影像学的诊断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做出病理学、细胞学或病原学的诊断。病理学和病原学的诊断可以使临床诊断更加完善、更加准确、更加可靠。但并不是每个疾病都具有诊断的金标准,诊断标准与疾病实体之间并不存在%的关联性,即不存在灵敏度和特异度都为%的诊断标准,因此势必会造成诊断错误。与医学中的其他领域相比,精神障碍诊断更为复杂。
与躯体疾病的诊断不同,大多数功能性精神障碍依据症状学来进行诊断,并不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这就使精神科医生在进行诊断时不能依赖客观检查。精神病学中的基本概念往往是高度抽象的,这些概念也很难用客观的指标进行衡量或是评价。
权威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是否客观
目前,精神障碍应用最为广泛的分类和诊断标准是WHO的国际疾病分类法第10版(ICD-10)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我国采用的诊断标准为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无论是哪种分类和诊断方法,精神病学目前主要根据症状进行分类和诊断。由于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的依据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专家共识,而不是基于明确的证据,所以,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被认为是不客观的或是不够科学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制定更像是专家共识,而不是基于客观的研究结论。
以DSM为例,DSM从年第一版出版后,就一直饱受缺乏诊断依据的抨击。前两版DSM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不北京最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