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心理虚假普遍性效应走出来,别活在自

走出来

别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虚假普遍性效应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会猜测别人的思维和行事方式与我们相同。如果我们抽烟、喝酒、打游戏,我们很可能高估同样做这些事的人。

这种行为印证了一个心理学名词:虚假普遍性效应——我们往往过高的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同程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由此我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倾向: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让学生处理道德两难问题,他们往往会高估其他学生做出同样选择的可能性,对土著居民存在偏见的澳大利亚白人更可能认为其他白人也同样存在偏见。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似乎都是常识。

如果我们做错了事或者是在任务中失败,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失误都是正常的,让自己得到心理安慰。当某个人对别人撒谎之后,他便开始觉得别人也是不诚实的,“我撒谎了,可大家不都这样吗?”如果我们对另一个人产生了好感,我们会认为对方一定对我也产生了好感。“我喜欢你,你肯定也喜欢我。”如果我们酗酒、抽烟或打造一个漂亮的发型,我们很可能高估同样做此事的人数。就如很多人整容,他们说:“我确实做了双眼皮,可是大家都在做啊!”有句谚语说得好,“我们看到的并非世界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虚假普遍性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我们的归纳性结论只是来自于一个有限的样本,而这个样本显然还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既然缺少其他信息,何不使用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射”呢?何不把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推及别人,用自己的反应作为线索来判断别人的反应。大部分人通常持有大众的观点,所以当人们假设自己处于大众中时,自己是正确的。此外,我们偏爱和那些同我们态度和行为相近的人交往,并通过这些熟悉者的眼光来评判世界。

而在能力方面,当我们干得不错或获得成功时,虚假独特性效应则更容易发生。我们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超乎寻常的,以完善自己的自我形象。对于诸如社会观点,人们更喜欢成为大群体中的一员(虚假普遍性);而对于诸如音乐偏好等品味方面,人们更愿意成为小群体中的一员(虚假独特性)。毕竟,喜欢的人太多,乐队就显得不那么酷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虚假普遍性带来的视野盲区呢?唯一的一点就是,加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毕竟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通常自己只能看到一个侧面,就好比盲人摸象一样,能理解一部分,却看不到全局。

评价一件事之前

试着从各个角度收集一些有用的信息

当我们有了充分的信息

事物便会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种虚假普遍性也就不攻自破了

(图文源于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仅供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运城医院,是以中医中药为特色主治各种心理精医院,该院设有门诊部、住院部、精神科、心理咨询室、中医科、康复科、针炙科等多个临床科室。主治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恐惧症、癔症、癫痫、双相情感障碍、更年期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各种心理精神疾病。

  

  该院根据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出以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绿色疗法——四联一体中医疗法,有效克服了传统西医在临床上治疗本类疾病过程中存在对药物依赖、耐药性等诸多不良副作用,以及容易复发的问题,因此,该疗法为众多精神病患者解除了心理疾苦。 

 

  该疗法充分发挥中医作为国粹的传统优势,形成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的中医精神专科,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精医院。 

 医院地址点击:运城医院

 - (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jbzd/983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