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neuroacanthocytosis)是一组罕见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主要累及锥体外系,包括4种类型: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chorea-acanthocytosis,ChAc)、McLeod综合征、类亨廷顿病2型和泛酸激酶相关性神经退行性变[1]。
其中,ChAc是最常见的类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口面部不自主运动,舞蹈样运动,癫痫发作,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精神异常等。现将收治的一例伴精神症状的典型ChAc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女,35岁,因“渐起头面部不自主运动4年,情绪低落、眠差2年”,于年1月5医院睡眠障碍与神经症科。患者于年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面部不自主运动,睡眠后症状消失。医院行头部MRI:大致正常。当时未明显影响患者生活,故未重视。2年后症状逐渐加重,发作的频率及不自主运动的幅度逐渐增加,且情绪紧张时更明显。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查铜蓝蛋白为正常,考虑为“肌张力障碍”,予苯海索2mgTid对症处理。治疗4月后,再次复诊铜蓝蛋白、血沉、风湿全套、头部MRI+SWI、心脏彩超、KF环等均正常,考虑为“节段性肌张力障碍”,予硫必利0.1gTid、氟哌啶醇1mgTid、艾地苯醌30mgTid、苯海索2mgBid等对症处理。年下半年起,患者开始出现情绪异常,表现为情绪低落,自卑,不愿外出,在家情绪容易激动,有时不如意就会出现全身肢体夸张性大幅度抽动,合并出现构音欠清等表现,睡眠极差,经常整晚难以入睡。患者一直坚持服药,但疗效欠佳。
家人多处求诊均无明显疗效,为排除精神异常遂来我院求治。患者此次起病以来,时常感觉孤单,善悲欲哭,无法控制自己情绪,偶有胸胁胀满,心慌等不适,饮食、睡眠欠佳,口苦,稍口干,小便色黄量少,大便稍结,舌质干红,苔薄黄,脉弦细而稍数。无冲动伤人、毁物、外跑等过激行为。既往史:无特殊。
个人史:已婚,育有1子,无类似表现。
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母亲体健,父亲已去世。
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均正常。
内科查体:无特殊。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理解力正常。构音不良,双侧瞳孔等大约3mm,双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咽反射稍迟钝,四肢肌张力稍减低,尤其以左侧明显,肌力正常,腱反射减退,病理征未引出,指鼻尚稳准,闭目难立征配合欠佳。可见头面、四肢、躯干不自主运动。
精神状况检查:无幻觉,思维正常,注意力集中,情绪不稳定,情绪低落。意志活动减退,本能活动正常,行为正常。
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输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甲状腺功能、电解质、心脏标记物、性激素、血糖、血脂、血清铜蓝蛋白、免疫全套均正常。血型:O型,RH(D)阳性。心肌酶:肌酸激酶.0U/L,余正常。
影像学检查:胸部平片、腹部彩超、心脏彩超、甲状腺彩超均未见明显异常。
视频脑电图:正常清醒期脑电图,监测中患者惯常动作考虑为非痫性事件。
神经肌电图检查:双侧胫神经H反射未引出,余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所检肌肉均未见异常。头部MRI平扫+DWI+SWI: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诊断为:1.器质性精神障碍;2.肌张力障碍。
西医治疗:予以盐酸苯海索片2mgTid、艾地苯醌片30mgTid、利培酮片2mgQn、氟哌啶醇片2mgBid、阿普唑仑片0.4mgQn对症治疗。
中医治疗: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属中医学“百合病”范畴,胸胁苦满等为肝气郁而不利、心慌心悸为心血不足,内有虚热扰心神;口苦、口干、小便黄及大便结、脉弦数均为心血不足、肺津亏损化燥化火之征;心动神摇,故尔出现夜寐不安,情志异常。辨证:心肺阴虚内热。药物:百合30g;生地黄20g,柴胡20g,知母1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1月11日请神经内科医师会诊,该患者病例特点为:成年期起病,出现渐进性头面部的不自主运动,合并舞蹈样运动,构音不良,伴有情绪低落、自卑的表现。否认病程中有肌力减退,共济失调,癫痫等表现。病程中无特殊感染及外伤病史。家族中无神经精神科或其他疾病的遗传家族史。
神经系统体查可见:构音不良,头面、躯干及四肢不自主运动,四肢肌张力偏低,肌力正常,腱反射减弱,双侧深浅感觉基本对称且正常,病理征阴性,颈软,克布氏征阴性。辅助检查中肝肾功能、血脂全套、铜蓝蛋白、铁元素、甲状腺功能、性激素、头部MRI、视频脑电图无明显异常。入院后发现患者肌酸激酶.0U/L,异常升高。血常规:血红蛋白.0g/L,红细胞计数3.55×/L,红细胞压积32.2%。根据神经科诊断原则,可定位于椎体外系,考虑肌张力障碍。在排除继发的变性、药物、中毒外伤等所致后,考虑定性为遗传性肌病。诊断考虑ChAc可能性大。进一步完善外周血涂片发现棘红细胞,占红细胞计数的7%(见图1)。完善了智力记忆检查显示该患者智商为85,MS=61.4,MQ=61,略下降。汉密顿抑郁量表为24分。对患者及其母亲完善了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发现该患者VPS13A基因编码区存在突变:第号核苷酸由胞嘧啶变异为胸腺嘧啶,导致第号氨基酸由精氨酸变异为终止密码子(图2箭头所示),此突变遗传自其母亲。
1月17日修正诊断为:1.器质性精神障碍;2.ChAc。考虑患者存在抑郁状态,依从指南,予以氢溴酸西酞普兰20mgQd改善情绪。经调整治疗,患者症状有所缓解,情绪已经基本可控制,心慌、食欲等已经明显改善,继续予以百合地黄汤加减,方如下:百合30g,生地黄20g,柴胡10g,川郁金10g,制香附10g,炒枳壳10g,酸枣仁30g,知母10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因情绪已控制,故去生龙骨、生牡蛎等重镇安神之品;为续后效,改善睡眠,故加郁金、香附、枳壳疏肝利血气;加酸枣仁以改善睡眠。
患者于年1月23日出院,出院时患者自觉肢体不自主运动的现象有所缓解,同时,抑郁症状已基本消失,汉密顿抑郁量表从24分下降为4分。
出院后继续服用氟哌啶醇片2mgTid改善不自主运动,艾地苯醌片30mgTid促智护脑,氢溴酸西酞普兰片20mgQd改善抑郁,维生素B2片10mgTid营养神经等治疗。
2文献检索及结果
检索PubMed、WebofScience、CNKI中有关chorea-acanthocytosis、psychiatricsymptom、casereport、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精神症状、病例报道的文献,检索日期为年1月至年12月,有详细病史资料的合并精神症状的ChAc文献共16例[2,3,4,5,6,7,8,9,10,11,12,13,14,15]。与本文病例合并后共17例,其临床特征总结见表1。
17例合并精神症状的ChAc患者中,男10例、女7例,发病年龄为20至39岁,平均年龄28岁。临床表现:运动过多型运动障碍(即口面部及四肢舞蹈样不自主运动)17例(.0%),不自主咬口唇15例(88.2%),癫痫9例(52.9%),构音障碍13例(76.5%),帕金森样症状4例(23.5%)。总结此17例ChAc患者合并的精神症状如下:其中强迫症7例(41.1%),抑郁症8例(47.1%),精神分裂症5例(29.4%),性格改变5例(29.4%),易激惹2例(11.8%),自残4例(23.5%)。最常见的精神症状是抑郁症,其次为强迫症,还包括精神分裂症、性格改变、自残、易激惹。
从统计的数据分析还发现,合并精神症状的ChAc患者最常见的表现是口面部及四肢舞蹈样不自主运动,这与文献报道的ChAc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相一致。其他运动症状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不自主咬口唇、构音障碍、癫痫、帕金森样症状。
因为ChAc的临床表现涉及多个系统,表现形式多样,不具有特殊代表性,尤其是当首发表现为精神症状时,最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如病例1、2、3、9[2,3,4,9]。
实验室检查:17例病例中肌酸激酶增高16例(94.1%),棘红细胞比例增高者16例(94.1%)。目前认为,CK是ChAc诊断的特异性指标,但其正常也不能否定ChAc的可能,需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综合判断。同时,ChAc患者也不一定都出现外周血棘红细胞增多的表现。
影像学检查:头颅MRI异常占12例(70.6%)。关于影像学检查,以尾状核萎缩最多见。
VPS13A基因突变8例(47.1%),17例中仅8例患者进行了VPS13A基因测序,部分可能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部分则是经济条件原因。此项检查无论是对于明确ChAc的诊断,还是对于此类遗传病的下一代防控,均具有重大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本例患者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完善了此项检查,明确了诊断,并进一步检测了其儿子的基因,其儿子未携带致病基因,进而达到了早期干预的效果。
由于ChAc发病率低,世界范围内仅有少数个案报道,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其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综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VPS13A基因测序等,并排除其他疾病。
3讨论
ChAc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基底节区萎缩。该病可累及多个系统,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癫痫、心肌病、神经精神行为症状以及周围神经损害。临床医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