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彬(化名)妈妈最近心如刀绞:一向听话自律的儿子突然说不上学了。妈妈介绍小彬总是说一到学校就觉得心慌、胸闷、头晕、头疼,妈医院检查,都说“没毛病”。几经波折来到医院医院门诊,经过医生的详细问诊和心理测试进行综合评估:小彬不愿意去上学是因为患上了抑郁症。
对于青少年,心理医生下诊断是非常慎重的,因为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人格还不够稳定,情绪波动也比较大,需要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不仅仅只是根据孩子描述的症状直接下诊断。
郑州市九院医院本周疑难案例督导选取小彬的案例,医院医院主任医师常国胜对其进行现场问诊、访谈,医院医生、护士、心理师、实习及规培学生接受督导,此次接受督导目的为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明确诊断,帮助心理师梳理咨询方向,更是帮助患病的小彬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小彬生活在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父母做事认真规矩,望子成龙的心情融入了每天的生活。自从小彬进入小学,父母俩自发地默契起来了。每天谁负责做饭、打扫卫生,谁负责陪孩子学习、整理内务、按时睡觉,夫妻俩配合的非常默契。甚至当小彬犯了错误,在教育上也相当默契,比如父亲严厉地吼叫或者甩鞭子,母亲则在一旁添油加醋。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就能猜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彬逐渐到了叛逆期年龄时的表现肯定也不会让他的父母满意。随着初中的到来,学习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从小在父母严厉管教下丧失自我的生活让小彬无法向外言说自己的内心感受,无法与同龄人建立和谐的朋友关系。
小彬开始每到晚上,全世界都进入梦乡时,他却辗转反侧、胡思乱想,白天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卑自责,对周围的事情也不感兴趣,不愿和人交往,脾气越来越糟糕,动不动就发脾气,对父母的话一点也听不进去,也不愿意和他们说话,经常自残,甚至想自杀。但他的内心谁也看不到,他觉得这世界上没有人理解他,每一天、每一刻都觉得自己活着特别痛苦,觉得自己的未来一片漆黑。
郑州市九院医院院长常国胜从症状、诊断及治疗三个方面对小彬做了全面的分析。患者初中住校之后从偶发的失眠到经常的失眠、一点点小事情就会发脾气、对各种活动的兴趣减退和不开心等等,我们已经不能把这些看成是单纯的不喜欢上学了,而是在情绪无法得到正确的宣泄时已经被“抑郁症”悄悄地盯上了。小彬患病的因素,除了小彬自身的个性特点和不良的应对方式外,其所在的家庭教养方式也是难辞其咎的。
现场
从访谈中可以看到小彬的父母是控制型的,他们有两个特点:第一,他们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第二,他们把孩子的自我完全视为自己的自我,对孩子的真实感受置之不理。一旦孩子把自我呈现出来,表达了与父母不一致的感受,控制型父母就会采取各种措施来实施控制,胁迫或诱使孩子放弃自己的感受,服从父母的感受。控制型父母一般不愿意花时间与孩子交流。在他们看来,给孩子做解释,无助于他们在孩子面前保持绝对权威的形象。如果孩子违背了他们所制定的规则,他们会马上采取极其严厉的措施,包括嘲讽、羞辱、责骂或者体罚。
提醒儿童、青少年的家长要时刻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其次,要了解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抑郁症这个词语和孩子扯上了关系。很多家长甚至觉得奇怪,我家孩子性格还挺开朗的,怎么可能会得抑郁症呢?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地发展,网络和手机的普及,现在的孩子懂得很多,很多孩子都懂得掩饰,有多样的面孔。在学校面对老师是一个面孔,回家面对父母是一个面孔,而独自待着的时候又是一个样子,所以很多时候,家长并非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
医院医院心理工作者提醒家长,当出现以下一些表现的时候,尤其当孩子们描述自己可能患了某些躯体疾病时,家长应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