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健康档案为何ldquo不健康

软件开发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4869.html

做了多少健康档案?

新医改从年启动以来,一直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在新医改方案中,提出从年起,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防控重大疾病,力争使群众少生病。最初,国家计划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共有9项,除了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这4项传统项目外,新增了居民健康建档、健康教育、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和重性精神病管理,现在服务项目是越增越多。而这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很多都涉及建立健康档案。这几年下来,我们到底建立了多少健康档案,恐怕专业人士也不一定能说得清楚。

有多少经得起推敲?

建立了这么多健康档案,有多少是客观真实的,恐怕没有几个基层管理者和具体做此项工作的工作人员敢打包票。前几年,新医改刚刚开始时,笔者带队下乡进行年终考核,抽查慢性病管理档案,发现竟然有给糖尿病患者一天进食千克的饮食指导。这些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健康档案,到底有多少经得起检查和推敲呢?

为什么会出现“被精神病”?

冷静地思考一下,也许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责任归咎于乡村医生不负责任。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如果问题只是个别现象,自然是个人问题;如果是普遍现象,恐怕只能从“系统”上找症结。

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犯了“贪多求快”的病。新医改实施以来,我们想当然地和盘托出大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些项目量大、涉及面广。即便如此,一些地方仍嫌不够,一方面推出自选项目,另一方面在国家安排的进度上提速。但是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力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低,很难适应这一改变,于是出现了很多质量低劣的产品。福建省福清人陈茂武,一个正经生意人,莫名其妙成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而且信息还被公布在网上,一“被”就是20年。

二是基层人员做事缺乏技巧,机械地分解任务。为了完成任务,上级要求做到30%的建档率,然后一级一级按照这个标准分解下去,殊不知,上面讲的是“大数”,在大数据下给一个目标是可以的,可如果下面不加分析地分解下去,最后很可能就会闹出“被精神病”这样的笑话。记得前几年某地就按照国家普查的精神病发病率分解精神病病例发现数的情况。这次涉事乡村医生说“这是上头下达的指标任务,共做了3个精神病患者”也是如此。

三是对工作质量缺乏扎实细致的现场考核。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健健康康的生意人“被精神病”20年,最根本的原因是对于健康档案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复核。仔细想一想就会知道,乡村医生造假,县级也许难以发现,但乡镇卫生院是比较容易发现的,特别是还有“发病时间”。如果能够建立起一套可行的质量监督考核体系,是可以实现有效监管的。在医院里,对于病案质量,质控科每月要随机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进行复核。

一个好端端的人怎么就成了精神病患者?20年时间,涉事乡村医生骗取的国家补助一共有多少?怎么就能如此轻松地拿到补助?这也许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来源:河南乡医

作者供职于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zlyy/9838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