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此之前,你们可能到过很多地方,听过各种课程,学习过其它的技巧。这些都很好。但在这里只要记得一件事:全心全意地投入。开始上课前,请先把从其他地方学到的知识放在一边。你们在教室外面应该看到标示,上面说"请把鞋子和脑子留在外面"。这是什么意思?其实真正的意思是:进教室前请脱鞋,同时也请放下你原有的思维。你可以在课程结束时一起领回。别担心有人会把它们偷走,它们安全得很。人们对你的鞋子可能会感兴趣,至于你的想法旁人可能避之唯恐不及,这一点我可以保证。因为人们有时连自己的想法都弄不清楚,更不会想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当你用谦卑的心,将自己的思绪放空,不存偏见,就能充分了解我的话。如果你仍坚持原有的思维,只会忙于比对我的话与别处学得的理念,而无法领略我话中的含义。唯有在心里预留空间,才听得进我的话。如果心已经满了,你要如何让我的话进入你的心里呢?
海因兹·科胡特(-)详细叙述了在与一位年轻女病人工作的过程中他有了一个顿悟。获得这个启示时,正是他和这个女病人的治疗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胶着之时。这导致他重新思考关于发展、精神病理和治疗的某些基本概念。
那时科胡特正处于中年。是一名非常受尊敬的弗洛伊德学派分析家并在弗洛伊德学派的精神分析家圈子被广泛认可。在芝加哥精神分析协会中很快就升为高等级的训练分析家。他已经是一名非常受欢迎的导师,对精神分析理论有着卓越的造诣和相当非凡的领导力。也是数家专业权威报纸的作者,这进一步提高了他的声望。他的职业生涯虽然正在顶峰,已被提名为极有声望的芝加哥精神分协会的主席。
在科胡特的第一本书。《自体的分析》(TheAnalysisoftheSelf,)中。他使用自体客体(selfobject)这个术说[那时写成“自体-客体(self-object)”]来指代为其执行自恋功能的一个客体(另一个人,或者是另一个人的表征),正如科胡特本人为F小姐所执行的。在那时,科胡特正尽力在当时经典精神分析的主流理论即自我心理学理论的架构内建构他关于自恋的新构想。科胡特设想自体客体是一个客体,这个客体被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分离的人:“期望控制……(自体-客体)他人……在概念上,更接近于一个成年人期望控制他自己的身体和意识,而不是他想要去控制其他人。”(:27)。当科胡特完成他最后一本书,《精神分析治愈之道》(HowdoesAnalysisCure?,),此书于科胡将去世后出版,他明确定义自体客体(取消了中间的短横线-)是“我们对另一个人的体验维度,关联于这个人所具有的支持我们自体的功能”。
知识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头脑的学识(intellectualknowledge)可透过学习取得。只要你留心聆听,记忆力佳,善于运用逻辑以及常识,富联想力,就能具备学识。学识可由学校或从书本中取得。学习数学或科学,需要的只是学识,拥有学识的人,能成为成功的数学家或科学家。第二种是心的知识(knowledgeoftheheart)除了理解,还须用心感受。艺术,音乐,诗歌,舞蹈-这些都属于感受的范畴。如果没有投入感情,感动人心的作品将不会被创造出来,作品会流于匠气。诗歌绘画,都需要用心创作,表达内心的感受。诗人没有感情,如何能写出动人的诗?画家光靠理解,如何能挥洒自如?创作必须要发自内心,才能真情流露。不论写诗或绘画,能学习的只是技巧,但真正的创作仍是要发自内心。他人只能传授技巧与你,却没有人能教你如何创作。你必须融会贯通所学习的技巧,发挥想像力,才有自己的创作。第三种是灵性的知识(spiritualknowledge)无法用理解或感受得知,而是发自灵魂深处!其实将其称为知识也许并不适当,因为人无法用逻辑解释,也无法学习或传授,而只能从心灵深处领略。我常常说:我无法告诉大家灵性成长的秘诀所在,但是大家可以学习。从心灵深处领略大师的教诲,其中蕴含极大的能量,如果愿意敞开心胸,大师的教诲能触动你的灵魂深处,你所经历的改变,是无法从理解或内心感受中得出的。我所说的话,都是出于心灵深处对真理的领略。如果你们也能从心灵深处聆听,你也许略知一二。我所带给你们的体验,不可言喻,如果你们能保持敏锐的觉知,内心平静,不需要言语,你能窥见自己灵魂深处。
你听到我的教诲,会有两种念头:一种是怀疑,另一种是相信。怀疑会刺激思考。因为心存怀疑,许多的逻辑与理由涌现,你反而听不进我的话。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相信,也未能领略我话中的含义。记得:你不必一定要相信任何人,你可以有独立的思考。所谓的信徒,其实是最脆弱的人,没有任何信仰,反而需要更多的勇气。你没有任何的信仰,做任何事都得不到支持,没有任何既有的概念告诉你如何应对,你必须全然仰赖自己的智慧,因为你不确定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常有不安全感。怀疑或相信,其实是一体两面,都是你的理智作祟。我可以向你们保证,在内心深处,最大的疑问也带有少许可信的成分,而深信不疑的事,也会带有一丝怀疑。既然如此,你们该如何是好?如何聆听?聆听时,抱持信任,这就够了。信任能带来能量,让你将所学应用在生活中。你听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你没有所谓的相信或怀疑,你知道那是事实,不是吗?如果你还不知道,你可以明天早上起床自己一探究竟。这就是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该抱持的态度。我希望你们有开放的心,在不同的场合切身体验我所说的话。抱持信任,而不只是一味的信仰。把我所说的话当作假设,在生活中切身体验,以辨真假。就像苹果只要咬一口,就知道甜不甜!许多古代圣哲以及大师都一再强调,人的天性应该是充满喜乐的。多年以来,不管是佛祖,耶稣基督,克里斯那神(Krishna),还是圣哲Mahavir,中心思想都是相同的,都说人的天性是喜乐,也传授许多方法,帮助人们找回自己的天性。这些大师的表达方式可能各有不同,但所传递的讯息都是相同的。人们之所以一再误解大师的教诲,是因为过分强调大师的人格,而忽略大师的讯息,而这也是宗教狂热,宗教战争以及其他纷扰的起源。
无论如何,所有的大师想要传递的讯息只有一个,那就是——喜乐是人的天性。人类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找寻内心的平静,让内心充满喜乐。但随着时间过去,社会有太多的制约以及其它令人分心的事,人们忘了自己真正的目的,却转而追求外在世界中物质的享受、美名、形式、社会地位、人际关系,或是生涯发展等。
在《自体的分析》一书中,科胡特彻底改变了精神分析关于自恋的思考。他的目标是在弗洛伊德驱力理论和自我心理学理论内,处理结构性神经症(structuralneuroses)和精神病之间的精神病理理论的裂隙,也就是自恋型病理(narcissisticpathology)。他的许多理论和临床创新是对弗洛伊德自恋概念的重构。
科胡特提出一个新的方式去理解自恋并与之工作,正如F小姐的治疗所呈现的。他挑战了当时盛行的(古典)精神分析对自恋的概念化,也就是认为自恋是婴儿化自体-专注(self-absorption)的表现并且需要被超越。科胡特认为自恋不是需要超越和消除的不成熟人格方面。相反,他很肯定地认为自恋是个体的重要资源,需要被滋养以确保它的成熟和转变。尤其是,科胡特认为,自恋的成熟是发展各种非常理想的能力的基本要絮,如共情、幽默、创造力和智慧。
科胡特展开自恋的概念,并且论述自恋成熟进程(progressionofnarcissisticmaturation)的概念。他假设了两种不同的自恋发展面向:理想双亲影像(theidealizedparentimago)和夸大自体(grandioseself)。
科胡特的理论认为,在与母性照料者(motheringfigure)的一体感中,婴儿极力维持一种原始的完美感和全能感。沿着两条途径寻求这个“完美系统(systemofperfection)”,投注于照料者,或者投注于绝对完美拥有力量的原初自体(rudimentaryself)。
科胡特建立的理论认为,维持全能感的第一条途径是通过“理想双亲影像(idealizedparentalimago)的自恋路线”。这个理想化自体客体需要所指的是:当孩子痛苦时,他们试图参与到依恋对象(attachmentfigures)的力量和稳定中。理想双亲被敬畏、钦佩地凝视着,并且成为模仿的榜样。这种理想的与双亲人物的融合帮助孩子恢复平静感、次序感和安全感。因而,理想化自体客体体验涉及感到自身是所钦佩他人(aadmiredother)的一部分(发展早期)并受其保护,所钦佩他人借由力量、活力和善良等品质而被感知为令人平静的、安抚附和提供安全的。
经年累月,这种理想化自体客体体验的累积和可预测性,逐渐使得孩子表征化或结构化这种抚慰或者是安全-增强(safety-enhancing)的体验。一直这样做——拥有悲伤时亲人在那里慰藉和安抚自己的记忆——能够使个体在感到紧张和沮丧时有效地向我安抚。科胡特的理论提出,理想化自体客体体验累积在发展后期带来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结果,就是对理想人物的积极认同,这为青春期和成人期目标和理想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