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前兆ldquo写rdquo在

四川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心梗前兆“写”在脸上!经常有这种表情的人危险

来源:生命时报、三甲传真

今天上午,一个警察朋友过来开药,给我讲了一个年轻人高血压的故事。

昨天他刚参加了一个同事的追悼会,同事刚过完30岁生日,因脑出血抢救无效去世。大家都知道他有高血压,血压最高mmHg,其他病情不详,不过他从不吃药,医院看病,结果悲剧了。他是独子,留下的年迈父母悲痛欲绝。试想一下,一对失独老人如何面对这个现实,以后又该怎样生活?

根据他高血压的发病年龄和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分析,他的高血压最大的可能是继发性高血压,也就是由其他疾病比如慢性肾脏病、肾上腺疾病等引起的高血压,也不除外他有脑血管瘤,具体病情已无法得知。但无论什么情况,用药治疗,将血压控制达标,避免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是核心治疗,也是各种高血压治疗的硬道理。

遗憾的是,许多人对待高血压有许多错误认识,最常见的就是不敢吃药,其他还有:不难受就不用降压药;降压药不能随便用,一旦用了就停不掉(担心药物依赖);血压正常了就停药,血压高了再吃(按需用药);长期使用降压药有副作用(因噎废食);降压药损害肾脏(担心损害肾脏以及性功能)等,最终这些患者不是毁于疾病,而是毁于健康误区和健康谣言。

其实,高血压是逐渐发生的,开始可能有些不舒服,时间长了反而没有感觉了,这如同温水煮青蛙。可是,没有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等发生了心梗、脑梗、脑出血等感觉到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高血压的形成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不可逆的。当然,通过减盐、限酒、减肥、运动等非药物措施,血压可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少超过20mmHg,真正的降压治疗还得依靠药物,而且降压药要终身使用。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没有依赖性,可随时停药,问题是,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用药治疗。

一些患者,血压高了用药,血压正常了停药,这种“按需用药”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往往导致血压波动,而心梗、脑梗等并发症往往是在血压不稳的时候发生的。血压正常了是用药的结果,停了药血压当然反跳了。应该“按时吃药”,每天固定的时间使用固定的剂量,可以保持血液中一个恒定的药物浓度,以维持一个稳定的血压。

不可否认,任何药都不能避免副作用。不过,最新指南推荐的一线降压药已将副作用控制的很小。再者说了,降压药的副作用再大也大不过高血压的并发症,担心副作用而不用药控制血压,那不是因噎废食吗?

民间关于降压药损害肾脏的说法由来已久而且非常顽固,这里的“肾脏”也暗含男性性功能之意。首先,高血压可引起肾损害并加速肾功能恶化,这已经是医学常识,控制血压是保护肾功能(保肾)的最主要措施,沙坦类,普利类,地平类通过控制血压都有保肾的作用,尤其是前两种更是慢性肾脏病的首选用药;其次,高血压导致的动脉硬化是器质性勃起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降压、治疗动脉硬化也是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主要措施。总之,“肾脏”是高血压伤的,而不是降压药伤的。

临床上我一直对患者说,对待高血压如同对待近视眼,眼睛近视了,配一副眼镜矫正正常就OK了,既不影响工作,也不影响生活。近视眼一旦形成大多数不可逆的,戴不戴眼镜都不能改变这个现实。

某些疾病,比如白血病、骨髓瘤、许多癌症等,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治疗措施,患者再有钱也可能都无法留住生命。但是,高血压的治疗,既不缺医,又不少药,可仍有那么多人年纪轻轻就死于高血压的并发症,实在是令人痛心和惋惜。

平时不查体,发现了高血压不用药,或者用药治疗了却不达标,一系列的错误做法一步一步将一个鲜活的生命丧送掉。而最终毁掉他们的不全是疾病,而是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请相信科学!相信医生!

高血压患者还有可能发生心梗:

有一种疾病,来势凶猛,死亡率高,让人措手不及:心梗。

  目前全国每年有近70万例心梗发生,但仅3.5万获得了及时规范救治;约50%的心梗患者,发病1小时内在院外猝死。

  心绞痛、压迫感、恶心……心梗来临前有很多症状,但你也许不知道,“扑克脸”也可能是心梗前兆。

面无表情可能是心梗前兆

  有数据表明,高达50%的精神病重症患者最后死因竟然都是心肌梗死。

  在研究精神疾病与心梗关系的过程中,医学家发现,精神病人的脸上常出现一个惊人相似的淡漠表情,俗称“扑克脸”。这一表情的背后,隐藏着共同的心脏问题。

  为什么心血管不好的人会有“扑克脸”呢?

  一个人不管生气、愉快还是悲伤,只要有表情,就会涉及面部的肌肉活动,这是要消耗能量的。当人的心血管系统受到破坏时,机体会本能地把各种耗氧动作降到最少。

  例如,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的人,自然就没有更多的力气来做出各种表情。这是身体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一个机制。

  淡漠的神情是一个信号,从中我们可以估计血管受损的情况。

  这对我们是个提示,尤其是对于长期不与父母共同生活的人们来说,与父母视频聊天或浏览他们最近的照片时,或许可以通过他们的面部表情,来初步判断其心脏健康状况。

4步从死神手中逃脱

  心梗的抢救需要闯过三道关,一是患者自己,二是急救运送,医院救治,其中患者这关尤为关键,直接决定抢救成功与否。

及时辨别心梗

  心梗的典型症状是胸骨正中间或中间偏左的地方出现心绞痛,有濒死、压迫感,可持续5~15分钟或以上,还有人会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

  一般来说,胸痛持续20分钟还不缓解要高度怀疑心梗,超过5分钟就要警惕了。

  有时心梗还会出现不典型症状,表现为胃疼、牙疼、嗓子疼,十分容易被忽视。

  出现上述症状时,患者本人及家属要格外警惕,最好马上送医,决不能硬着头皮忍耐。

马上拨打急救电话

  统计发现,心梗患者中医院,认为这样更快捷,只有不到26%的人通医院。

  但实际上,自己送医有很多弊端:

  随意搬动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动,会提高院外死亡率。如果打急救电话,医生会在来的路上指导患者先行自救,运送病人的过程中还可进行早期诊治。

  医院的情况,医院可能没有救治心梗的能力,即使有能力,院方也可能因没做好人员、设备和床位的准备,从而延误救治。

  打急救电话的意义就在于,医院能迅速启动有针对性的急救绿色通道,抢得救命时间。

平静地等待救援

  如果病人有冠心病病史,怀疑心梗时,可服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但如果没病史或不清楚病人的情况,不要随便给病人服药。

  让病人平躺,保持安静,不要受刺激。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吸氧,实在没有氧气,就把窗户打开,让病人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

  发生心梗后,最坏的一种情况是室颤,可能导致猝死。此时,最好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并做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防止脑缺氧,以免大脑细胞迅速死亡。

配合医生的工作

  病人如确诊心梗应马上进行手术,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病人家属往往不太配合,医生非常着急,家属却迟迟不在手术协议上签字。

  为了病人的安危,家属一定要信任医生,并配合医生工作,尽快签字,尽快手术。

6件小事预防心梗

  尽管心梗发病急,病情重,但研究发现,90%的心梗是可以预防的。

1

七八分饱清淡饮食

  每餐最好吃七八分饱,并控制肥肉、动物内脏等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的食物。

  如饱餐后经常出现胸闷、胸痛、心跳加速等不适,医院排除心脏问题。

2

排便不过于用力

  即使大便干燥难排,也不要过于用力,必要时可用开塞露等辅助方法应对。

  为了保证大便通畅,平时最好适当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果蔬和粗粮,还应多喝水、适量运动。

3

运动量力而行

  最好进行快走、慢跑等较温和的有氧运动,老年人和心脏不好者最好别参加竞技性运动。

  运动时心率不要超过靶心率(40岁以下用减年龄,40岁以上用减年龄),且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半小时左右为宜。

4

及时释放压力

  及时把烦恼、怨气等不良因素发泄出来。心情紧张时,自然站立,闭上双眼,做深呼吸,有助放松身心。

5

提防晨起突发心梗

  早晨起床后,身体分泌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导致血压上升,再加上整晚没喝水,血液比较浓稠,容易发生栓塞。

  晨起后动作最好轻柔、缓慢,还要及时补水。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看是否需要在睡前服用长效降压药,以更好地控制第二天清晨的血压。

6

注意保暖

  外出时应该做好保暖,着重护好头部、手部、脚部。即使回到温暖的室内也不能急着脱掉衣帽,尽量减少血压的波动。

二甲双胍可使糖尿病患者心梗发生率降低39%

来源内分泌时间

T2DM的口服降糖一线药物二甲双胍在有效降低血糖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减少肿瘤发生风险。

最新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还可用于轻到中度肾功能减退合并轻中度慢性肾病的糖尿病患者。在此之前二甲双关禁用于任何程度的糖尿病肾病患者。

那么年二甲双胍又有哪些新发现呢?

第76届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ADA)上,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的KasiaJ.Lipska及其他三位专家于美国新奥尔良当地时间年6月11日进行了一场以「年二甲双胍研究新进展」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会,该报告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二甲双胍发展史:一代代更新经得住考验

来自英国伯明翰阿斯顿大学CliffordJ.Bailey教授介绍了二甲双胍自研发至今天的发展历史。

年科学家从法国紫丁香(山羊豆)中提取了具有降糖作用的胍类物质,至年首次合成二甲双胍。随后许多胍类衍生物相继被合成,但因恰逢胰岛素的出现,影响了双胍类制剂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二甲双胍再次用于临床,当时被命名为「噬糖者」。当二甲双胍在欧洲被用于治疗糖尿病时,同时出现的苯乙双胍因为显示出更强的降糖效果而得到更广泛的使用。

但由于苯乙双胍经肝脏代谢,患者乳酸酸中毒的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随后欧洲的临床医生重新开始使用二甲双胍,但是直到年美国FDA才批准使用二甲双胍,此时二甲双胍禁用于合并肾病的患者。由于使用二甲双胍后能有效控制血糖、乳酸酸中毒发生率较低、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且可能减少某些肿瘤的发生风险,二甲双胍现已成为全球范围最常用于T2DM的药物。

最新研究:二甲双胍可降低肿瘤发生风险、抑制肿瘤生长

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ichaelPollak教授了关于二甲双胍与肿瘤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争议。

最新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能够降低肿瘤发生风险、抑制某些肿瘤的生长。使得人们意识到人们对二甲双胍还需进一步研究。

欧洲的流行病学专家发现:与使用其他药物相比,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后可降低肿瘤发生率与死亡率。除了其他临床研究也有相似发现外,动物实验也发现二甲双胍对癌症有保护作用。

但重新复查以往研究数据时,又引起新的争议。问题的争议之一在于,研究中使用的统计方法未能明确解释治疗过程中药物开始、更换及停止的复杂性。其二:大鼠动物模型实验使用的剂量远高于人类使用剂量;即使对大鼠治疗效果属实,其研究结果与临床治疗也不相关,原因在于人类无法达到动物实验中使用的剂量。

两个关于胰腺癌的临床试验结果都显示阴性结果,更进一步打消了研究的热情。Pollak教授说道,关于二甲双胍的抗肿瘤证据仍不明确,目前仅有两项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对胰腺癌并无获益,其他项试验目前仍在进行中。

最新研究:二甲双胍可使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39%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已经证明二甲双胍对心血管的获益,该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使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39%、全因死亡率降低36%。」牛津大学糖尿病医学与糖尿病临床试验中心的RuryR.Holman教授说道。

「随后的临床试验也表明二甲双胍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并患者寿命往往更长。目前仍不能明确解释此效应的原因,由于二甲双胍作为一线药物越来越多的用于年轻糖尿病,很难分辨二甲双胍对心血管事件的真实获益。最新的一项研究非糖尿病高血糖症降糖试验(GLINT)将纳入12,例患者,旨在为二甲双胍对心血管事件及肿瘤的影响提供更好的数据」,Holman教授说道。

河北医院内分泌科团队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如果您觉得本文内容对他人有所帮助

可以转发到朋友圈或转给有需要的人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zlyy/9838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