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旨在分享一线精神科医生的成长历程及临床心得,增进广大精神心理科医生对新型抗精神病药布南色林的了解;仅供医药专业人士阅读)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一书中,作者艾琳·萨克斯书写了自己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故事。身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艾琳在接受正规治疗后同时毕业于牛津大学、耶鲁大学,不仅回归了正常生活,更成为一名法学终身教授,一直致力于保障精神病患的权益。
多年来,大众对精神医学一直抱有偏见和误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像艾琳一样的患者其实非常多,只要经过规范治疗,他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
“精神疾病是可以治疗的。我们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精神疾病患者,他们需要被尊重。”这也是医院邵春红医生从事精神医学多年来所悟出的真谛。
登高望远
领悟精神医学的真谛
提及自己的从医之路,邵春红非常感慨。谁能想到,如今深受患者及同道赞誉的邵春红,竟曾经差一点儿就放弃精神医学这条道路。
年,邵春红从昆明医学院神经内科硕士毕业,考取博士时意外调剂到了精神科。从未接触过精神科的邵春红,对这个专业非常不满意。
“那时我不懂什么是精神心理科,也不懂什么是精神医学。精神障碍患者群体比较特殊,大众对精神领域也抱有很大的误解。再加上那时精神疾病治疗相对不规范,患者预后普遍不佳。我对这门专业没有信心,认为这门专业不是我最理想的。”
真正改变邵春红这些想法的,是她后来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在当时国内的医学体系中,精神医学通常以“弱势群体”的形象存在;而在美国,精神医学却是备受医学生青睐的专业。在老师的劝说和鼓励下,邵春红博士毕业后,于年前往美国普渡大学认知心理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了三年。在那里,她扩宽了视野,对精神医学的看法逐渐发生了转变。
“很多精神障碍患者治愈后,从事着光鲜的工作,成为社会的佼佼者,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我们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他们需要被尊重。”
回到国内后,当老师再次问到邵春红对精神科的看法时,她的态度已经有所改变了。“随着目光变得长远,我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很狭隘。其实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是要善于发现。”
然而,“接受”并不等同于“热爱”。邵春红表示,真正热爱精神科这个行业,是在真正与患者互动之后:“能够用所学帮助患者解决困难,目睹他们病情逐渐好转,是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也正是这些成就感的慢慢积累,成了邵春红坚持下去的动力。
用“先结婚后恋爱”来形容邵春红与精神医学的缘分,一点儿也不为过。如今的她,医院精神医学科的骨干医生,前来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
脚踏实地
对患者抱有同理心
同理心和同情心或许是精神科医生、甚至所有临床医生最重要的品质。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才能真正感受到患者的痛苦,站在患者的角度为其着想,从而切实帮助到患者。
邵春红坦言,有些精神疾病患者不善于表述,需要临床医生耐心地“察言观色”,运用一定的沟通技巧。为做好精神科的“读心神探”,邵春红系统学习了心理咨询师、高级心理治疗师的相关课程,并拿到了相应的执业资格。
邵春红强调,精神科医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除了掌握精神医学的专业知识及临床技巧外,还应该注重提升自身能力,更要学会“十八般武艺”。这是她从医多年来维持良好医患关系的关键。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本身比较敏感,对医生甚至周围所有人都抱有很强的戒备心,沟通具有一定难度。然而,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又是后续治疗依从性的基础。
邵春红建议,心理学对精神科医生而言非常重要,所有医生都应掌握。“精神科的患者具有一定特殊性。掌握一些心理学技巧,并始终对患者抱有同理心及同情心,医患沟通就会顺畅很多。”同样,如果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也应该是基于精神医学框架下的心理治疗。
立足现实
对精神医学抱有信心
从医多年,邵春红深爱着精神医学这门“高深莫测”的专业。关于精神领域的现状及未来,她有很多话想对精神科同道及患者说。
邵春红观察到,由于病耻感等原因,许多患者患病之后“不敢治、不愿治”,就诊率很低。许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正规的治疗,从而错失了回归正常生活的机会。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并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
邵春红认为,除了常规诊疗活动外,精神卫生工作者能做的事情还有许多,如加强患者教育,改善患者的疾病认知,以及尽可能消除大众对精神疾病的偏见。“要让大众认识到,精神疾病只是一类疾病,而不是单纯的“疯了”。经过正规的治疗,许多患者是可以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的。”
除了病耻感之外,治疗依从性低是目前精神分裂症领域面临的另一大临床难题。许多患者不遵从医嘱,擅自停药或减药,药物不能真正发挥疗效,复发风险极高,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此外,现有抗精神病药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维度的症状;许多患者经药物治疗后,阳性症状显著改善,但认知功能、阴性症状等改善不理想,回归社会的步伐受到了阻碍。
邵春红提到,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陆续进入国内临床,有望满足更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需求。
例如,年初,邵春红接诊了罹患精神分裂症的王先生。他是一名42岁的日籍华人,也是一名公司高管,以幻听、妄想等阳性症状为主,并伴有认知症状。在日本经过抗精神病药治疗后,王先生病情控制良好,回归了正常工作和生活。
由于工作原因,王先生不得不在中国生活半年;他找到了邵春红,希望使用同一种药物进行治疗。然而当时,该药尚未进入国内临床;无奈之下,邵春红为他换用了其他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最终,王先生由于体重增加严重,不得不返回日本接受治疗。
邵春红对王先生在日本使用的药物非常好奇。再后来,王先生回到中国时,也带来了这种药物——布南色林。
邵春红介绍称,布南色林能够较好地控制阳性症状,在认知功能方面表现较好,并且较少引起体重增加等代谢相关副反应,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相对较高。对于阳性症状突出且对认知功能及耐受性要求较高的患者,布南色林或许可以很好地满足其治疗需求。
布南色林进入国内临床后,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经验也进一步验证了邵春红的观点。邵春红表示,伴随着布南色林等新型药物在国内的上市,她对精神医学的未来也更加有信心。
结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发表的感慨。他认为,只要站得高、望得远,就不怕“浮云”遮蔽双眼。
对于邵春红来说,能够前往美国留学,这段“登高望远”的经历让她有机会重新认识了精神医学。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热爱,如今的邵春红,愿意为精神医学奉献终生。
DSPC-P-LON-20-05-
邵春红主任简介邵春红博士,副主任医师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
-年美国Purdue大学认知心理系博士后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6-7届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第6-7届神经心理协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精神卫生分会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焦虑协会精神卫生和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心身医学研究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常委
中国焦虑障碍协作组秘书
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第9届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协会第2-3届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JournalofClinicalNeuroscience及UptoDate英文审稿专家
往期回顾
朱凤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凡医精诚·第5期
-07-06
郭田生:沉醉热爱,专注一生
凡医精诚·第4期
-06-11
温金峰:成为患者的家人与朋友
凡医精诚·第3期
-05-27
翟杰:想患者所想,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凡医精诚·第2期
-05-13
曹欣冬: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碰撞
凡医精诚·第1期
-04-2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