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皇甫乐煜
随着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患有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患者数量逐年的增加。一旦患者发生痴呆精神行为症状,对患者的生活与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得人们的认知功能受损。由于该症状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患者入住养老机构的概率较高,希望得到全方位的治疗与护理,但是这无疑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需要重视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治疗与控制。目前,针对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采用抗精神药物治疗,因为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控制患者的行为,极易产生副作用。因此,在国外研究中表明:抗精神药物虽有治疗效果,但需要慎用。所以,本文针对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药物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效果进行探究。详细的结果如下。一般资料
本文的例研究对象均选自年4月~年4月,有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为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选取范围为55~75岁,平均年龄为(65.8±3.5)岁,男性患者为47例,女性患者为53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选取范围为56~76岁,平均年龄为(64.5±2.6)岁,男性患者为64例,女性患者为3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存有睡眠障碍、冲动、抑郁等临床症状;且均符合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有抗精神药物治疗史。所有患者家属均知情,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美金刚或者多耐派奇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而对照组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喹硫平、奥氮平或利培酮等药物治疗。药物剂量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的变化制定。观察组所使用的三种药物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其中一种进行治疗,若连续治疗14d后,患者病情未得到缓解,需改用其他抗精神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效果的划分标准: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能够自行进行日常活动,且认知功能恢复;基本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认知功能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所改善,认知功能甚至下降。
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经治疗后,较之对照组(23.00%),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00%)无明显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患有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患者需要专人的护理,一般采取入住养老机构方式进行护理、看护,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需要加强对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控制能力,应遵循及早发现及早控制原则进行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缓解了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带来的影响。
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与工作,且给患者家庭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因此,控制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成为了当今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不同的抗精神药物的治疗效果研究方面,探究不同抗精神药物的治疗效果。
研究非典型抗精神药物治疗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即利培酮、奥氮平或者喹硫平药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调查,且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治疗后,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来源:《首都食品与医药》杂志
·下半月5·总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