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第二期
8月21日,第二期直播会议由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余明、临床八科主任任会鹏、临床五科护士长宋志领、门诊部主任高明龙以及史少霞主治医生、李凝副主任医师、王金成副主任医师同样就急诊精神病学有关内容进行了理论授课、临床案例介绍以及诊疗经验的分享。
学术讲座
《儿童与青少年急诊中的问题》
余明主任带为大家带来了《儿童与青少年急诊中的问题》的学术内容。余主任介绍,神经精神障碍已成为儿童发病、死亡和致残最常见的病因。在处理儿童与青少年相关急诊问题时,医生必须牢记他们是未成年人,在与家属建立信任与联盟关系后,重点进行安全性评估,同时还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及躯体因素各个层面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选择恰当的干预手段。最后余主任对儿童青少年常见的急诊问题,如自杀,精神病性障碍,进食障碍及儿童虐待问题如何进行准确地评估及如何干预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焦虑患者》
任会鹏主任报告了《急诊精神医学中常见的焦虑障碍》,并提到焦虑是急诊科常见的一个主诉,如果不能得到充分识别及治疗,焦虑障碍将给医疗系统造成很大的负担。对于惊恐发作的治疗原则,除了通过药物治疗,还应采用认知行为治疗。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导致患者主观痛苦和功能损害,常常使严重焦虑患者寻求急诊治疗。任主任强调,严重焦虑患者还可能存在躯体问题,因此在急诊处理中不能忽视必要的医学检查。
《急诊科隔离与约束原则》
宋志领护士长针对《急诊科隔离与约束原则》这一主题作了经验分享。首先宋护士长回顾了隔离/约束的原则、适应症及禁忌症。强调在患者出现危险行为时需要快速评估,只有言语和药物控制无效时才能实施隔离或物理约束。隔离或物理约束务必执行规范化操作流程,做好隔离/约束记录,1小时内医生必须对患者进行面对面的重新评估。
《暴力风险评估》
高明龙主任作了题为《暴力风险评估》的报告。暴力行为在精神急诊医学中十分常见,对其评估一定要快、稳、准,全面评估患者既往暴力行为史、物质使用问题、精神障碍及人格特征等暴力风险因素。临床中对于暴力风险的评估多依赖于医护人员的知识和经验,也有暴力风险评估量表等精判方法提高预测暴力风险的准确性,但再完美的评估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急诊处理存在暴力风险的患者时,我们必须尽可能确保患者、医护人员、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安全。
案例分享
案例1:谵妄
该案例介绍了一位75岁的老年女性患者,骨折后住院期间急性起病,出现记忆障碍、定向力障碍、言语紊乱、知觉感知障碍以及睡眠觉醒周期的改变。在医生快速准确的识别后,及时对患者进行干预,纠正电解质,小剂量氟哌啶醇肌注改善精神病性症状及睡眠,患者在4天后症状明显改善。这体现了对于谵妄综合征的准确识别和及时干预的重要性,特别需要对高龄人群和慢病患者高度重视。史少霞医生以理论联系的实际的方式,复习了谵妄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
案例2:躁狂发作
李凝医生分享了一例躁狂发作的案例。患者48岁,男性,首次发病,症状表现复杂不典型,经过详细的精神检查和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存在躁狂和应激两方面的症状群,有精神创伤事件。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后给予喹硫平和丙戊酸钠治疗好转。李医生强调,精神科急诊患者表现形形色色,颇具危险性、迷惑性、复杂性,因此在诊疗过程中要遵循整合的治疗原则,全面评估患者精神和躯体状态,避免漏诊和错诊。
案例3:以焦虑症状起病的双相障碍
在该案例中,王金成医生介绍了双相障碍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病程迁延不愈、发病到确诊时间长的特征,强调早期识别的重要性。在治疗方面,王医生建议在选择疗效肯定安全性高的药物基础上,还要加强健康宣教,提高维持期治疗的依从性,保证患者能够坚持治疗,防止复燃和复发。
会议最后,中心副主任余明对为期两天的会议进行了总结。余主任指出,两天来,我们共邀请了14位嘉宾对急诊精神医学常见的问题作了主题报告和案例分享,重点从方法论的角度解析了如何识别和处理临床遇到的急诊问题,对帮助临床医生在面对急诊患者复杂的症状时,及时梳理疾病主因,采取合理诊疗方案起到了有益的指导。希望大家学有所获,并运用到临床实践。
审核/修改|王学义
内容|徐琳
编辑|张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