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叫《欢乐颂》,里面有个擅长金融的高冷女主叫安迪,她的母亲得精神分裂疯了,弟弟也有精神障碍,她特别害怕和人发展亲密的关系,一度也拒绝恋爱和婚姻,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发病只是早晚的问题。
那么精神疾病究竟会不会遗传呢?
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并且做过调查的媒体并不少,而且都是大有来头的媒体。BBC在年曾经撰写过一篇特别报道,名为《你会遗传你父母的精神疾病吗?》,加拿大的国家精神健康网络也特别转载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开头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比安迪更悲惨的真实病例:
詹姆斯·朗曼的家族是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一家。他的父亲在他九岁时因为忍受不了精神分裂症的痛苦,而选择了自杀。他的自杀方式是放火烧毁了住处,然后跳窗自尽。詹姆斯和父亲颇有几分相似,他的一些习惯和小癖好都和父亲如出一辙。这使他很焦虑,担心自己也会发病。长大后的詹姆斯试图还原出父亲自杀的真相,他发现父亲曾经多次自杀,但都未遂,父亲曾经穿着浴衣在伦敦街头漫步,他还肯定父亲有幻听。这让他更加难过,因为父亲在他面前一直努力维持着一个正面形象:快乐、富有创造力、有幽默感。更让他不安的是,他父亲的父亲,也就是他的爷爷,在发现自己患上癌症后选择了饮弹自尽。而现在二十出头的詹姆斯已经确诊患有抑郁症。他很想知道:精神病是朗曼一家代代遗传的家族病吗,是他们一家命中注定无法逃脱的携带在基因里的吗?
无论是电视剧里虚拟的安迪,还是现实生活中被困扰的詹姆斯,压垮他们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好在,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地寻找答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搞明白与精神健康有关的遗传学。虽然目前的研究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身上,会有个基因发生改变。
那么,如果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子女得病的几率到底有多高呢?
国王学院年9月在SCI核心期刊、牛津大学出版社下属的《人类分子遗传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以往的定量基因分析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率高达70%。这个数字确实是让人心里一沉的。
在精神分裂症家族中,患病人数愈多,其亲属发病几率则愈高,尤其是父母双方均患有精神分裂症,则他们子女的患病率为35%-69%。家族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愈重,其亲属发病几率也愈高。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子女寄养在精神健康的家庭中的患病几率占到寄养子女总数的20%。
环境因素好了,说了那么多天生的基因因素,再来补充一些环境因素对精神疾病发病的影响。已经可以确定的研究结论是:环境因素在精神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导致精神障碍的因素包括:压力、营养不良、药物滥用、其他人的离世、离婚、被忽视、不幸的家庭生活、如果有家族史,再遇到上述的这些情况,出现精神障碍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其实无论父母是否有精神疾病,童年经历都会对成年后的精神状况产生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疾控中心和凯撒医疗集团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被称为“儿童负面经历”研究。这项研究的信息可以在美国疾控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