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照料六

家庭是个体接触最密切、最长久的群体,是患者支持系统最主要的来源之一,稳定和睦的家庭气氛是患者康复的基础,而作为患者照料者的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状况、护理技巧的好坏是提供良好支持的重要条件。

六、患者特殊症状的护理

对于患者的异常言行,作为患者最亲密的人(家人)千万不能讨厌、嫌弃患者,更不能对患者讽刺、讥笑和歧视,否则,患者会伤感甚至产生厌世的念头和行为。以下举一些对常见病症的接触技巧与解决办法,便于家属灵活应用,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兴奋躁动、行为紊乱

出现这类症状时常使家属深感苦恼,因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大且极难甚至无法与患者进行言语交谈与沟通。此时,可试用笔谈,因为笔谈速度慢,患者思索得多些,也许容易理解些;不要对患者流露急躁和嘲笑,更不要与患者正面对立,以免激怒患者;可引导患者去唱歌、跳舞、绘画等他平日较喜欢的一些活动,转移他的行为指向,这比单纯制止他的行为紊乱有效;保持环境的安静,减少外部刺激,也有益于减少暴怒冲动。

2、攻击和暴力行为

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的性质和发生率是否和正常人一样尚无定论。多年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尤其是被害妄想和命令性幻听。

      

以下情况者,常提示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较大。

(1)既往有暴力行为史,患者躯体有大量的瘢痕、伤口、淤血擦伤、牙齿缺损等;

(2)注意身体姿势与言语,患者不时有威胁性言语,全身肌肉紧张度增加,尤其是脸部与手臂的肌肉;活动量较平时增加,如不安地来回走动,或有甩门、捶打物体等行为;挑剔、抗议、拒绝接受治疗,不合理要求增多,或随意指责、纠缠家人;独处、害怕拥挤、有人接近时退缩、害怕别人接近;目光警惕,斜着眼睛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等,常提示有潜在的攻击倾向。

(3)特异性的症状,被害妄想,命令性幻听,猜疑、兴奋等。

(4)特定的诊断,如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者,合并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急性躁狂者,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对有攻击和暴力行为的患者,家属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了解攻击和暴力行为的可能原因,一般来讲,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暴力行为多由于精神症状所诱发,尤其是有被害妄想和命令性幻听者。此时应对患者出现这些冲动行为的强度和可能性进行评估,如患者是否认为迫害者应当受到惩罚;患者伤害他人的观念是否与幻听有关,且目前是否无法拒绝这些声音;患者是否讲过要采取行动,是否有行动计划等。

二、家人要关心体贴患者,并注意避免言语或行为激惹患者,不要与患者争辩,你可以不同意患者的观点,但要对患者的体验表示最大程度的理解。对一个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试图说服其妄想性的观点不仅于事无补,反有可能火上浇油。

三、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显示有能力控制局面。不要指责对抗,也不要流露紧张和畏惧的表情。在理解患者的基础上,用平静、坚定、简洁的语气发表你的意见,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四、减少其他无关刺激,例如关掉电视机或收音机,平静地疏散其他无关人员,尤其是小孩。不要围观起哄,目的是减少攻击目标,避免无关刺激的激发作用。

五、如果面对手持棍棒或利器的患者,应设法取下。例如,一个人站在患者对面吸引他的注意力,另一个人从侧面或背后用被子或宽大的外衣裹住冲动者的头部及上肢,迫不得已可用灰沙或足够的水洒向患者的面部,暂时模糊患者的视力而达到取下凶器、约束患者的目的。

六、可以请平时患者较为尊重的人来进行劝说,有时会有一定效果。

七、家属对有关告急的电话号码及联系对象务必熟记;家中要保管好一切可以用作凶器的器具,不使患者轻易就能得到。

八、对攻击企图严重的患者应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对可能受到攻击的对象要采取必要的回避和保护措施。

九、报警,如果上述处理无效或已经发生了伤人毁物事件,应该立即报警,请求协助处理。必要时应医院处理。

    

3、消极自杀

长期追踪调查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最终约有10%死于自杀,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后自杀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在前六年内,而在第一年内有1%~2%的患者自杀成功,是普通人群自杀风险的倍。临出院前或刚出院后是自杀行为的高发期。家属在观察中如发现患者有以下情况,应考虑患者是否有自杀的可能: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态度与过去比有些异样;无缘无故向亲友赠送纪念品,处理财产,偿还不起眼的债务,对某些别人早已忘记的事致歉;在疾病好转后患者对能否彻底根治深表担忧,对病后的生活、工作深感焦虑;对病前身份地位,声誉非常珍惜,对疾病表现感到羞耻等。自杀企图产生前后各事件、行为、思想和人际关系变化的过程,从而暴露出患者更多潜在的想法,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确定自杀行为是否由于精神病性体验驱使,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去了解:

①对命令性幻觉的反应;

②企图逃避持续的痛苦性的精神病性体验;

③由于妄想驱使的自我牺牲的企图(如:拯救世界);

④精神病态体验导致的绝望。

其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了解自杀行为是否继发于以下原因:

①缺乏取得有价值的目标和社会角色的手段;

②社会地位的丧失;

③精神病复发陷入困境的感受;

④家庭内部问题等。

第三,了解自杀的高危因素亦有利于自杀的预防,通常认为,以下因素为自杀的高危因素:

①严重的精神疾患;

②有自杀观念或自杀企图史;

③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尤其是有被害妄想、命令性幻听者);

④有抑郁、绝望情绪者;

⑤病前工作能力强,智商高,自我期望值高者;

⑥男性/独身/无业者;

⑦自尊心过强、酒与药物滥用史、自杀家族史者;

⑧缺乏社会支持者;

⑨自知力存在者。

通过以上分析,才有可能了解患者自杀行为的真正动机。

自杀行为的核心问题是缺乏自信和绝望感。家庭成员和与患者关系密切的人应采用现实而乐观的方式给他们提供强有力支持和护理(介绍成功的角色、减少不良的环境刺激,提供合适的情感表达),鼓励患者在遭遇应激因素时表达他们的需要,增强他们的信心,促进患者对可能产生的继发病态(感到无用和自责、心境恶劣、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与焦虑)的认识,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态度应付这些问题,探索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采取自杀行为。

4、多疑敏感

家属不要与患者争辩、也不要试图说服患者相信他的信念是错误的,否则患者会不信任你,不再向你暴露自己的思想,使你不能掌握病情,甚至还会将你划入妄想对象。但也不要附和,以免加强患者的病态信念。可以采取不表态,持中立态度并列举一些事实提出疑问,让患者思考。对过度沉思于妄想者,应安排紧凑充实的生活,使他无暇把注意力专心于妄想内容。

5、淡漠退缩

应该主动关心照顾,保证健康的饮食营养。鼓励并带动他与社会环境保持联系,如每天给他读报,讲社会新闻、陪伴他听广播看电视,经常带他走亲访友,外出活动。同时对疏懒的患者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家务劳动和社交活动。从简到繁,从少到多,不要急于求成,每当患者完成得好,有细微进步时,就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并可用奖惩措施来推动。切忌空洞的训斥,或认为他是有病的,盲目地给予照顾迁就,这样做不利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会使患者退缩得更快。

6、耳闻人语(幻听)

有时,清晰的幻听会使患者信以为真并作出相应的情感反应,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若一味和患者争论,试图证明他的感受是不真实的,这毫无意义,除了引起患者的反感,甚至敌意外,并不能帮助消除幻觉或减轻痛苦。我们应该安慰患者,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同情,承认他的感受是真的,但是病态的(问题是,为什么多数人都没有?让患者自己去想),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多数患者能接受解释。即使患者不接受解释,劝导他冷静地对待这些不寻常的感受是有利的。让患者向你倾诉听到些什么,以便针对性地作解释。如“他们说你做了坏事,你没做过就不用怕,乱造的谣言没有事实,我们不会相信,别人也不会相信”。对可能带来危险后果的幻听,如命令他做不该做的事,一边鼓励患者对抗不服从,一边采取一些安全措施。对时日已久的幻听,帮助患者寻找出现的规律性及行之有效的对付方法,如有意识地在幻听容易出现的时刻,安排些有兴趣的活动,分散注意,减少、减弱幻听。或告诉患者,你知道它(幻听)是不正常的,但一时又无法消除,你就只有带着幻听生活,把他作为你的“一部分”,就好比身上的盲肠一样。

7、无自知力、不接受治疗

对疾病缺乏认识、不愿服药或拒绝维持治疗,这是精神病患者经常出现的情况。作为家属,不能因为目前无明显精神症状就任其发展,要告知其利害,反复说服,并加强督促患者服药。定期陪伴患者门诊随访。如病情已复发,意识不能自觉接受服药,欺骗的方式可作为应急措施,如将药放在患者的饮食中,但总不是长久之计,要用服药可见到的种种益处给以引导。有时对患者强制几次,也被迫接受了,然后待病情稳定下来再慢慢晓之以理。

心身医学科∣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长按,识别







































北京治疗白癜风不复发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是多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zlyy/979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