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患者病耻感

1、什么叫病耻感

年,外国人Goffman首先提出了羞耻感的概念,用“stigma”一词表示羞耻感,“stigma”源于希腊语,本意是烙印,表示人身体上的某一个特征,而这个特征代表了这个人某些不良的道德特点,即“极大的玷污某人名誉的特征”。Goffman形容这是一种耻辱的特征,这种特征将一个完整的、正常的人变为了一个被玷污的打了折扣的人。此后病耻感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医学领域,如艾滋病、精神疾病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了对精神疾病病耻感现象的研究,病耻感的概念变的多样化,内容也更加丰富。有些学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病耻感概念去开展的研究:认为作为精神疾病病耻感的核心表现,其认知和行为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刻板印象、偏见以及歧视。社会刻板印象是指整个社会对精神疾病的一种固化的认知,而偏见则是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和情感上表现出的结果,歧视则是偏见在行上表现出的结果”。有些学者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描述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当被贴上标签,刻板印象、孤立、地位丧失和歧视这些过程发生时,羞耻感就出现了”。

年,华人YangLH在西方国家现有的精神疾病病耻感理论基础上,首次阐述了病耻感理论在华人社会文化中的发展,他描述了三种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产生病耻感的机制:直接对个人的歧视、患者对负性的刻板印象的内化及社会制度上的歧视。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孔子学说,“面子”以及中国传统的对精神疾病轻蔑的态度对病耻感的影响,揭示了在华人社会患者的病耻感体验可能更加强烈。

2、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基本状况

2.1社会公众态度由于历史文化和对疾病本质认识的原因,社会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持排斥态度。女性比男性、学历高者比学历低者更少认同精神疾病患者有病耻感体验。青少年者如果患有精神疾病,其病耻感体验会同样比较明显。国内年高氏调查发现,患者自身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价值持最积极的态度,家属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贡献并不乐观,而社区居民对精神病患者持最悲观和最消极的态度,精神科医护人员则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价值以及是否要限制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活动等的看法上比患者和家属悲观,但较社区居民的看法更为开朗。

2.2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体验很多精神疾病患者都有关于羞耻感的经历和感受,有一半的精神病患者承认自己曾受到单位不公正对待,受到同事或同学的歧视,被邻居看不起,并导致恋爱或婚姻失败,这其中歧视看作是病耻感的重要部分。

3、如何应对精神疾病所带来的病耻感

3.1普及国人精神疾病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偏见,歧视来自于对精神疾病的不了解,对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不认知,同时目前人们对身体健康过度







































鍝鐪嬬櫧鐧滈鐨勫尰闄㈣緝濂?
鐧界櫆椋庡厜鐤楁槸鎬庝箞鍥炰簨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zlyy/979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