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诸立人
精神分析理沦最初曾经遭遇医学界的强烈反对,但后来成为一种时髦,很快演化成了一种正统学说。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精神分析理论再次受到质疑。最激烈的批评群体之一就是女权主义者们,她们反对弗洛伊德学说中厌恶女性的倾向和父权主义的观点。
来自科学界和哲学界的批评说,精神分析的经验主义基础不够充分,其中心概念经不起推敲。他们认为,精神分析所采用的方法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其基础是猜测和主观理解,而不是客观分析。精神分析只是对单一个案加以概括,其推理的依据是类比、主观联想、真实或臆想的记忆、双关语、错误和巧合,等等。一批哲学家批评说,弗洛伊德还混淆了行为的起因和导致该行为的原因这两个概念。
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是一种看似荒谬的观点:婴儿对父母当中异性的一方怀有性渴求,所以敌视同性的一方;由于这种渴求和敌视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压抑在“无意识”或“潜意识”当中,从而造成了内心冲突。
“潜意识”这个概念并不是弗洛伊德的发明。他的前辈曾经借助催眠的方法了解“潜意识”,而弗洛伊德采取的是“谈话疗法”。他通过“自由联想”获取患者抑制在“无意识”中的经历,目的是帮助患者摆脱精神性神经症。令弗洛伊德感到震惊的是,大多数患者有着真实或想象出来的性苦恼。当他发现他们不愿向他讲述早期的性经历时,他诊断出了“阻抗”心理。
在对这些观点加以冷静评估之后,我们就会对弗洛伊德所谓的“潜意识”提出质疑。当今的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一致认为,许多信息以人类不自觉的方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接受处理,而后天的常规活动也可以在人类不自知的状态下进行。这两种现象都不需要用“潜意识”理论来解释。除了质疑弗洛伊德采用的“自由联想”、“对主观性的依赖”、“暗示的危险陛”等方法是否可靠之外,还要质疑他推理的典型方式。比如他对梦的分析,以及所谓能“凭直觉”了解某件事物的“真正含义”的说法。例如,他说,在一次自我分析当中,他记起自己童年时曾经从一个女孩的手中抢过一朵花。他说:“从女孩手中拿过一朵花表明想要夺去她的童贞。”如果女孩手持的不是花束,年幼的弗洛伊德难道不会抢走她手里别的东西吗?如果女孩拿的是棍子或者冰激凌呢?如果他抢走了这两样东西当中的一种,又应该如何解释呢?在作出解释时,为什么不重视“抢”这个动作呢?
那么,弗洛伊德的方法,即“精神分析”的方法和依据性心理解释病因或行为的方法,是对的呢?还是错的?要正确地理解,就必须回顾这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早期弗洛伊德担任精神病科医生开始,包括他与夏尔科、布罗伊尔和弗利斯的交往,以及他用俄狄浦斯情结和释梦取代“诱惑原理”的过程,清晰地反映了他的理论的形成过程。弗洛伊德于年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那是他最伟大的著作,后来又形成“自我——本我”差别的理论。再往后,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对他的理论的多样化做出厂贡献。
其实,寻根溯源,弗洛伊德最早的精神分析法是由其接诊的女患者们帮助创造的。精神分析职业的兴起、发展和一些最具决定性的变革归功于那些最初是他的患者,后来成为分析师的妇女。
弗洛伊德的合作者、维也纳的医生约瑟夫·布罗伊尔接收了一名年轻漂亮的癔病患者玛莎,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法是玛莎参与创造的,因为她有一套自我治疗方法,和玛莎在一起,用所谓的“谈话疗法”取代了布罗伊尔过去采用的标准催眠法治愈了玛莎的癔病。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谈话疗法并不是将她治愈的根本原因,她的症状也许是由一种最初误诊、后来又治疗不当的生理病症引起的。弗洛伊德的另名女患者安娜接受了六年治疗。弗洛伊德称她为自己的“老师”。她和弗洛伊德六年的“谈话”和分析使弗洛伊德明白,“患者才能造就杰出的精神分析师”。
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师”,弗洛伊德从业之初,就希望创建一种“意识的科学”,他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手段太落后了,没有技术手段来帮助人们认识脑和意识的关系,无法从技术上完成任务。因此,弗洛伊德放弃了“科学”的方法,索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像小说家或占卜、家那样开始了自己的研究。让他的患者躺在沙发上,和自己围绕童年、梦境和臆想展开无拘无束的交流。这种所谓的“疗法”引出了一种革命性的观点,即:人的潜意识充斥着暗藏的欲望、敌对的心理、邪恶的动机、自我欺骗和充满隐喻意义的梦。弗洛伊德的研究和著作列举了许多奇闻轶事,却没有任何实验数据。在5O年后,人类发明了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之类的方法后,科学家们对心理分析中的推测产生怀疑甚至不屑一顾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在弗洛伊德日益受到贬低时,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在对大脑的生理结构展开比较深层的探索后,现代的研究人员从最新的“技术化”了的研究中找到了支持弗洛伊德理论的种种依据。如今,一批人数不多但颇具影响力的研究人员正在运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指导新的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工作。弗洛伊德关于意识本质的见解与当代神经科学的最新观点是吻合的。
人的生命和行为动力来自哪里呢?除了寻找食物和避免伤痛的动物本能之外,弗洛伊德还确定了精神力量的两个来源,他称之为“内驱力”,即一、敌对心理和二、性冲动。性冲动引起的性欲,以及由此引伸的更为广泛的含义:追求刺激和成就的欲望。这些潜意识的内驱力,并不总是通过指挥人们清醒的意识而影响人们的行为的,它们披着厚厚的伪装,在人们的梦中出现,在人们下意识的行为中反映出来。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心理学和神经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没有重视潜意识内驱力的作用,而是强调意识清醒状态下的生活中的理性过程。与此同时,梦境被斥为一种精神干扰,是睡眠状态的大脑中出现的零散记忆。然而,现代研究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却发现,弗洛伊德所说的内驱力确实存在,它们来源于大脑中的一个原始部分,这个部分主要在潜意识状态下活动,它的活动容易被理性的大脑活动和外来的信息所抑制。
研究人员现在对“内驱力”的五个因素进行了列举,它们是愤怒、恐惧、分离焦虑、欲望、性冲动的变异形式——渴求。其实,弗洛伊德年就预言了这一发现。他写道,内驱力源于“机体内部”,是应施加于头脑的要求而产生的,这种要求“是头脑与身体相关联的结果”。换言之“内驱力”是原始的“大脑电路”,控制了我们对环境的反应:在饥饿时寻找食物,在恐惧时夺路逃跑,渴望异性来到身边并与之交配。
弗洛伊德的理论被批判为“泛性论”。但实际上,弗洛伊德更重视性欲求的转化方式:对成功的渴求。现在,研究人员在对“渴求”这种内驱力的探索中取得了尤为丰硕的成果。尽管和其他内驱力一样,“渴求”源于大脑的边缘系统,但它也涉及部分前脑,而前脑是比较高级的精神活动的发生地。20世纪80年代,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y·潘克塞普开始对脑皮层附近的一个名叫腹侧被盖区的区域产生了兴趣。人脑中的这个区域就位于前额发际线以上。当潘克塞普刺激老鼠的相应区域时,老鼠会在空气中嗅个不停,跑来跑去,好像是在寻找什么。是饥饿吗?不是,因为老鼠会从一盘食物旁边跑过而似乎视而不见,对专家能够想到的给它放置的任何东西都视而不见。科学家分析说,老鼠的这部分的大脑组织受到刺激后,似乎导致了一种对新事物的渴望,可以与人类的“向上追求”相比。
其后,一些神经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脑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渴求”状态与性冲动十分相似。科学家们评价说,作为神经科学家,潘克塞普的发现对弗洛伊德的研究结果在心理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理论证明。为了加深对潜意识的研究,就需要更多地对梦境进行了解。
自20世纪7O年代以来,神经学家就知道,梦是在一种特定的睡眠状态下出现的,那是快速眼动睡眠状态,而这种状态又与大脑中一个连接部分有关,这部分脑组织是一个原始部分,进化过程并没有改变这部分脑组织。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梦是一种低层次现象,在心理学上没有多大意义。然而,后来的研究使科学家们确信,与梦相关的关键组织其实就是大脑的腹侧被盖区,与潘克塞普确认的产生“渴求”情感的区域是同一组织。情况似乎表明,梦就源于性冲动,而这恰恰是弗洛伊德的观点。
弗洛伊德的理论也许在许多方面有所欠缺,但它却是现有的最合乎逻辑、最富有意义的理论。潘克塞普说:“应该把弗洛伊德和达尔文归于同一类人物。达尔文生活在基因发现之前的年代,他让我们了解了动物和人的器官是怎样变化的,而弗洛伊德让我们了解了精神器官。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需要加以探讨,加以发展,加以验证。我们不需要证明弗洛伊德是对的还是错的,只需要继续完成他的工作。”
弗洛伊德的理论为什么又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呢?有关专家总结出了四条原因。首先是弗洛伊德作为作家和理念倡导者的杰出才能。他善于把医学知识、对人类天性的真实了解和丰富的想象交织在一起。他具有一流小说家的叙述技巧,能够有力地描述他所研究的心理现象。他采用了大量的类比和比喻,外加严格的医学和心理学术语,这使得其著作有了权威性。他的案例研究源于真实生活,采取了极有条理的叙事方式,让读者为之着迷。
第二,弗洛伊德向每个人揭示了关于他们自身、连他们自己都不了解的秘密。这同样令人难以抗拒。出于不安、好奇、焦虑和渴望,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放弃了自己的明智判断,而转向相信占卜者、算命者的奇谈怪论。这些情绪在他的书中得到了再现。不同的是,书中的科学分析使得所有这些情绪的出现显得合情合理,所以人们更愿意花钱找精神分析师,而不是占卜者。
第三,关于人类天性的理论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现代社会,许多人已经不再相信关于“人类的堕落”、“人性介于野兽与天使之间”,以及“原罪”等宗教理论。而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观点并没有说明生物进化是如何造就了今天的人的,特别是人的内心世界。弗洛伊德认为性冲动和挑衅的冲动是人类的根本驱动力量,并且确定了它们的成因,从而创立了一种兼容并包的哲学心理学。人类陷于对自身复杂天性的困惑之中,因此,弗洛伊德的学说无异于久旱后的甘霖。
第四,弗洛伊德为人们讲了一段故事,而故事的核心是性。弗洛伊德开启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而此前有关性的说法并没有和人的“内驱力”联系起来。
从宗教到科学,人类创造的每种学说都拥有一定的追随者。弗洛伊德理论的追随者也许永远存在,始终都会有人对弗洛伊德的想象力和文学才能赞叹不已。但是,弗洛伊德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真理呢?继续的研究和探索将会予以说明。
本文原载于《中国青年科技》年01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