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现代精神病学的认识,几乎所有精神疾病的病变部位在脑。或者说,是患者的脑部发生了以现代医学研究手段尚未能清晰了解的病理改变,才导致了他们出现了精神疾病的表现。
根据我对精神疾病患者患病过程的追溯,多数精神疾病在他人甚至本人意识到其精神有异常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就已经不正常了,出现了该精神障碍的多种轻微但却明确的症状,有人将之看作是该病的前驱或极早期症状。这种情况以抑郁发作或某些焦虑障碍尤为常见。过去,曾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亚健康状态”,尤其是患者以躯体症状为突出表现的情况下更容易被认为是所谓“亚健康状态”。从专业工作者的观点出发,这类现象更符合本质上属于疾病状态的“亚综合征性抑郁”或“亚综合征性焦虑障碍”。鉴于精神疾病的病变部位在脑特别是大脑,即使在疾病表现仅仅是很轻微的亚综合征水平,其脑部病变已经开始由轻至重的渐进性发展过程。随着病程进展和病情加重,脑部病变的程度每况愈下,患者的外在异常表现和功能损害愈加严重,达到符合诊断标准的临床综合征状态。此时,多数患者的父母及亲属才会意识到患者病情对患者本人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开始努力从专业人士处寻找对患者疾病现象的解释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然而,在最初阶段多数患者的父母亲属会心存侥幸。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会有大问题,甚至认为更可能是自己过敏,小题大作。另一方面,在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孩子真的有病后,也认为医生会有回春妙手、除病仙丹,让自己的孩子能瞬间康复。即便不能瞬间康复,他们也往往相信一经治疗就会有立竿见影功效。因此,这些患者的父母亲属们往往对治疗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相信他们的孩子不需像其他病人一样住院治疗或长期服药。
实际上,他们的判断和期望是错的。因为,无论是精神障碍的病程长度,还是其严重程度,到患者出现明确的疾病症状时,都相当于是浮在海中的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是浮在水面之上的那一部分。
首先,漫长的病程是精神疾病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疗效的根本原因。由于绝大多数精神障碍都是在经历了于青少年期甚至儿童期潜隐起病又每况愈下的漫长病程,才开始受到重视、得到治疗的。正如当代精神病学研究所揭示的那样,这类精神障碍多因可能源于遗传因素所致的神经系统发育缺陷而起病,脑部病变在接受正规治疗之前会按照自身规律缓慢而全面地加重、恶化,直到接受正规干预才可能出现改善的趋势。而且,病程漫长还会导致其长期脱离了同龄人群体,进而带来社会功能受损、心理发展水平落后的连锁效应。这样的过程显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疗过程也必然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不可能是速效的。
其次,精神疾病的严重程度也是治疗难以达到速效的重要原因。许多患者不仅具有前述起病潜隐、病程漫长的特征,而且还存在着疾病程度更严重的问题。所谓疾病程度重,一方面是疾病的各种症状都很突出,甚至达到了不住院不足以对其实施有效治疗的程度。另一方面则是患者除了患已引起家人重视和医生可以做出病情较重诊断的精神障碍之外,还有多种程度未必很严重但却对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有明显不利影响的精神科共病,使病情复杂化。第三方面则是与患者起病年龄小、病程迁延、长期脱离适宜其成长的社会环境相关的心理发展水平低、社会功能差。这三方面所反映出来的疾病程度更重,既增加了治疗难度,又使对其实施的治疗期更长。
第三,治疗不能迅速起效也是当前精神疾病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本身的特点。一则,几乎所有的精神科药物都属于对症治疗的药物,而当前主流的治疗观点多强调单一药物治疗的原则,未能兼顾患者存在的所有症状,影响疗效,或病情改善较慢。二则,患者使用药物剂量受制于所谓“循证医学”的研究证据,剂量相对不足或相对固定统一,难以做到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也可能是影响起效时间的因素。例如病情重的患者可能需要的有效剂量更大、治疗起效的时间更晚;体重较重患者因表观分布容积更大,需要的药物剂量也更大。三则,几乎所有的精神科药物都需要渐进式加量才最终达到医生认为有效的剂量。而这个过程既可能因为医生追求稳妥谨慎而拖长过程,也可能因为患者不能耐受而需要更换治疗药物,重新开始治疗而延宕了治疗速度。
第四,精神疾病治疗起效较慢还与患者的依从性和功能康复的动力及实际努力程度有关。多数情况下,精神障碍患者都是没有自知力的,即使只是患有广泛性焦虑的患者,也认为自己的情绪问题源于躯体方面的原因,甚至认为自己的躯体症状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治疗的疾病。因此,总体来看,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缺乏自知力的群体。由于自知力的缺乏,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不良,追求最佳疗效的积极性欠缺。一方面,他们遵从医嘱和配合各种治疗措施的积极性和动力欠缺,漏服药物和自行减量是极为常见的行为,加之改变不良适应行为的动力不足,势必影响疗效。另一方面,患者往往错误地认为精神科治疗未能对症特别是未能针对其躯体症状用药,并担心精神科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往往有意自行选药、随意减药和停药。而且他们还可能因为主动寻求针对其躯体症状的非精神科治疗如服用中药治疗,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造成疗效不佳,从而影响到疗效。更有甚者,则因患者根本不相信自己有病、不相信医生的专业能力,完全按照躯体疾病来治疗,如服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和控制高血压的的药物来治疗焦虑的心血管系统症状,食用某些补品、服用有补虚益气的中药来治疗其抑郁症的精力不足症状等行为,对于治愈其精神障碍显然是南辕北辙的做法。多数精神障碍患者的个性和行为方式也存在诸多影响疗效的因素。如患者们较为内向、被动、固执的个性,使他们更难积极建立起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容易较长时间深陷于内向性精神活动中即俗语所称的“钻牛角尖”状态,也更难参与积极的社交活动,更经常地采取“知难而退”的逃避行为模式来应对生活中的应激。这些特征往往造成了患者不能进入良好积极的康复模式,延滞了病情改善的时间和过程。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和其他一些不利因素所起的作用,精神障碍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往往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较理想的疗效。
若希望精神障碍患者们经过规范治疗达到痊愈疗效,不仅需要有较合理的治疗策略和方案,还需要选择适合患者病情的治疗药物种类、剂量,也需要更长的治疗期和更积极、全面的康复措施。只有通过这样的综合性治疗,才能使患者们很早就启动了病变过程的大脑最终得到完全修复,社会功能全面恢复,使他们成为彻底摆脱精神障碍困扰的健康个体。
以上对精神障碍治疗难以获得立竿见影功效的分析认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患病过程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愈过程自然也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有耐心的持久战是赢得对精神障碍全面胜利的必要条件。
赞赏
人赞赏
鐧芥椋庢槸鎬庢牱寮曡捣鐨?鍝鍖婚櫌鐪嬬櫧鐧滈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