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第六代”贾樟柯、王全安、娄烨等集体上岸后,我们似乎已有很长时间失去了独立电影人的消息,他们的存亡与功名不再被人们津津乐道。
他们还在吗?他们是谁?他们干了什么?
《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
许金晶/编著
”·贾樟柯、张献民、万玛才旦·(摄影:牛牛)
编者手记
什么是独立电影?什么又是中国独立电影?
作为一个民间放映组织的负责人,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我也没有办法说明白。
只因规则在改变,标准在模糊。
同时每个人的看法也都是独立于众的。
初拿到这本《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的时候,我有些不屑一顾的,尤其封面腰封上那三个大问号,“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做了什么?”让我愈加怀疑这本书能有多少干货。
不过书中的受访者有我最爱的李珞,耿军和徐童,我不禁想象内容到底如何,自然翻看起来,看到李珞的访谈,他戴着帽子略带抗拒的轻声细语的样子一下子和我记忆中的李珞重合,内容自然也是我可想而知的干脆利落,读完他的访谈,从头开始,用了一夜读完了这本书。
我佩服作者的坚持和毅力,我感谢他的采访和整理,因为我能深切的感受到这当中的不易和艰辛。他抛开了让普通读者觉得枯燥无味的电影技法等切入点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导演生活,作品思想性以及电影观来对中国独立电影一探究竟,也许能让更多普通人了解和走上观赏独立电影的道路。这其实就足够了。
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也将用分别通过这本书当中的十位导演的访谈节选让各位先睹为快!今天带来的是金马奖最佳短片获得者耿军的访谈内容及手记。
——丹青
《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
连载(一):耿军导演
耿军访谈手记
—《锤子镰刀都休息》剧照—
越残酷,越幽默,越温情
——耿军导演访谈手记
在对耿军导演的访谈过去了整整四个月后,耿导站在了金马奖的领奖台上,举起了最佳创作短片奖的奖杯。这个奖项的取得,不只是耿军导演个人的胜利,也是中国独立电影的一次胜利。
对于金马奖颁奖典礼上的大多数嘉宾和观众来说,“耿军”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然而在独立电影爱好者和研究者之中,耿军导演可谓成名已久。这位来自黑龙江鹤岗市的青年导演从事电影创作的时间已经超过十年,并且其作品一直以家乡鹤岗的平民生活状态和社会面貌为主题。阴暗中不乏幽默,批判中夹杂自嘲,是耿军作品的最大风格特点。这次获奖的《锤子镰刀都休息》也将他的这一风格发挥到极致,用包含温情和人文关怀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底层民众身上的荒诞故事。之前在《飞机》《烧烤》里初步展现的黑色幽默在这部片子里表现得更加成熟、到位。他的黑色幽默不是一种低级的插科打诨,而是以悲悯的姿态看待底层的苦难,笑中带泪,让我想起阎连科的小说。智障基督徒配上马勒极具宗教感的音乐,让片子多了几分救赎的成分。锤子和镰刀这些片子的主要道具也是隐喻和象征意味浓厚,片末的诗人朗诵更让片子多了几分浪漫和诗意色彩,让人回味无穷。无论是镜头的调度能力,还是叙事方式上的创新性和影像表达的流畅性上来说,《锤子镰刀都休息》都堪称是耿军最好、最成熟的作品。这个短片奖,是对他十年来坚持独立创作和表达的最好褒赏。
获奖之后,耿军导演难掩激动之情,然而在北京白癜风医院电话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