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智勇与患者交流
衢报健康 记者腊莎通讯员徐晓波文/摄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天早上8点30分,记者如医院。一个黑瘦,却精神抖擞的中年男子进入了视线——精神科医生兰智勇。
病房里的百态
8点40分,兰智勇用钥匙打开三楼的大铁门,进入的是精神科男病区。
“新进来的患者要在重管室观察一段时间,经评估后才可进入活动室。”随着兰智勇的介绍,记者看到了一间间带强化玻璃观察窗的病房,阳台与门口均有铁栅栏隔着,并实行24小时看护。
9点,兰智勇走进重管室,开始每日的例行查房,这里住着9位病情较严重的患者,他们面无表情、目光呆滞,看到有人来时就直愣愣地盯着。
“睡得怎么样?早饭吃过了吗?”一边拍着一位患者的肩膀一边询问。这位躁狂症患者,坚称自己有重大的环保专利,国家领导人准备接见他,并经常往北京、上海等地跑。听了兰智勇的话,患者抬起头直勾勾地看着他,愣了几秒钟回答道:“我想回家当村长,选不上就算了,但是环保事业是一定要做的。”说着,就突然大声哭了起来。
兰智勇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他:“男儿有泪不轻弹,等下会给你做治疗,治疗好了就可以回家支持环保了。”
接下来,是一位30岁左右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砍掉了医院。“你为什么不开心呢?这个病没关系,配合治疗就好了,不要再伤害自己,笑一个......”患者真的对着兰智勇笑了下,并愉快地与他交谈起来。兰智勇解释,哪怕很日常的口头交流,就能觉察出患者的康复程度。
从医者的心路
年温医大临床医学毕业,兰智勇被医院。回想当年,他记忆犹新,医院远离市区、不通公交,第一眼的情景是斑驳的黄墙、简陋的小门……
“看到精神病院的环境后,心凉了一半。多数同学医院搞临床医学,我却在搞精神科,与我学医的预期相差太远了。”兰智勇说。
除了失望,工作压力也不小。精神医学对他来说几乎为零,只学过一两节精神课的兰智勇必须从头开始学习,最让他紧张的是跟着同事去查房。他每次进入病房都带着忐忑的心情,只敢跟在同事身后,不敢近距离跟患者接触,也不知道该怎么与患者交流。
在精神病科,每位医生、护士都被患者骂过、打过、咬过,不少医护的脸上、手上、身上都有伤疤。回顾从医生涯,让兰智勇有过退缩的是“斧头事件”。那次兰智勇去衢江区的小湖南接一位患者,可患者躲在家里死活不肯出来。劝说时,患者突然拿着斧头冲了出来,见人就砍。兰智勇一个踉跄倒在了旁边的沙堆里,所幸患者并没有朝他砍来,而是跑进了山里。下山路上兰智勇惊魂未定,想着若是斧头朝他劈来肯定当场丧命,心里有了质疑,对职业有退缩。
巧的是一个月后,这位患者又被警察送进三院精神科,由兰智勇主治。经过医治患者恢复正常,并向兰智勇道歉。“患者的单纯和善良感动了我,我不该放弃。”兰智勇说,耐心只是基本功,还要热爱这份职业。
“以前我最害怕别人问我在哪工作。”兰智勇坦言,过去同学会,他每次都找理由推辞,一方面是担心与搞临床的医生没话题,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职业缺乏自豪感,害怕同学取笑他是精神病医生。
如今,兰智勇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成就感与自豪感。兰智勇解释,成就感来源于治愈更多的患者,能帮他们解除病痛,自豪感则来源于社会对精神科医生的观念转变。
心灵中的力量
10点半,查房结束兰智勇回到办公室,开始为患者写出院报告。期间不断有电话进来,有咨询病情、有请教问题,他都来不及喝口水。
问起他对职业的热爱从何而来。兰智勇笑笑,他对记者说起了一件事情。一位70多岁的老婆婆,已老患者了,每次去查房,老婆婆总要抓着兰智勇的手嘱咐他天凉了要加衣。有段时间,兰智勇工作状态不好,查房时患者还用委婉的语气安慰他,时时表露出关心,像一个长辈一样关爱他。“试想一下,一个‘疯子’都能设身处地为你着想、知道感恩,这不就是给医生最好的回报吗?!”说到这里,我看到兰智勇眼睛里的泪花。
“我们不图感恩,但那种真情回馈会让人感动。”兰智勇说起他接诊过的一位盲流患者,医院时衣衫褴褛、皮肤溃烂。康复后,他回了贵州老家,直到现在过年过节,他都会发来问候短信,有时还偶尔赶到衢州复诊。“能让人记住你,就够了。”兰智勇感慨。
因为传统观念,社会对精神卫生 近年来,社会对精神卫生工作越来越重视,精神科医生不仅仅只有医生一个身份,还充当心理咨询师、司法鉴定、反恐专家等多重身份,许多地方都迫切想要普及精神卫生知识,这让兰智勇感到越来越被社会需要。
“医院升级为三医院,新院的建成也将大大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此外,学术、医院文化建设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精神科医生的价值感体现不比其他医护低,我感到很自豪。”对于今后的精神卫生工作,微笑挂在了兰智勇脸上。
编辑:祝建辉张晓敏
编后语:有更多健康资讯大家可以爆料!欢迎大家提供相关线索。
北京中科医院北京中科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