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经典。南怀瑾大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初学易懂,且明白指出如何明心见性,以及修行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有心习禅或参研佛法者,不可不读!
南怀瑾《圆觉经略说》(二)
第一章续昨
什么是空无明妄想如何断第二章
初见本性如何修如何以幻还修于幻一切皆幻谁来修行如何使妄想心得到解脱
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说:虚空中实际没有花,虚空就是空的,没有东西,因为眼睛有病,所以看起来有花。如精神分裂症的人看到鬼看到神,在他脑海里、眼睛的确有鬼。说到精神病,谁有病?谁没病?很难判定。绝对没有病正常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已经圆寂的释迦牟尼佛,一个是还未出生的弥勒佛。每个人都有病,因为都在颠倒妄执之中。以前我到精神病院看那些病人,待久了,我就发觉不对劲,全体都是病人,你说他们不正常,他们才觉得你不正常呢!后来我对两位精神病科的医师说:你们小心(唷)!搞久了,你们也会变精神病,结果,不出所料,几年以后真的也都变成精神病。因为众生颠倒,谁对?谁错?搞不清楚。病者妄执,妄执就是把假的抓住当真的。眼睛病了,看到虚空里花朵的存在,就是妄执。因为这样搞久了搞习惯了,不但迷惑了虚空的样子,连真的花的样子也忘记了,都把假的当成真的了。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我们生了又死,死以再来投生,如此生生死死,轮转不停,就是因为妄执的缘故,就是因为把假的当真的缘故。此“妄执”就是其他经典所讲的“业”。我以前经常和几位神父说笑话,我说你们的圣经内容涵意很好,可惜,翻译得很糟,那种白话文是明朝时代翻译的,没有文学价值,所以,在中国弘扬不开。佛教之所以在中国能生根发展,佛经翻译文字优美,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折服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这一点是很大的原因。圣经中译不但文字不美,说理也有问题。你说人生来就有罪,令人听起来就反感,老子我生来就没有罪,我妈妈也没有罪,我爸爸也没有罪,我的老祖宗也没有罪,为什么上帝说我有罪?不通嘛!但是,上帝说的没有错,只是你们不懂,你们没有办法依文化背景适当翻译。人生来不是有罪,而有缺憾,不完美,不圆满,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有业,有善业、恶业,以及不善不恶的无记业,这个业不是罪,而是一股力量,牵着你跑。我们在大颠倒之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搞不清楚,一切都在妄执,都受业力影响,都被错误的思想左右。为什么有烦恼?为什么有痛苦?因为自己妄执。所以中国禅宗说到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话:“放下。”但是,人就那么可怜!偏偏放不下。听了禅宗的放下,天天坐在那里,放下!放下!如此又多了一个妄执--“放下”。“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又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金刚经”所讲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皆空,一切诸相皆非相。有余无余是佛学的名称,得了道的境界是无余涅槃,也叫作无为。有余涅槃是小乘境界的道果,无余涅槃是在大乘境界的道果。言下顿悟,一切解脱,谓之“言下忘言一时了”。人生本来是梦,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梦中之梦,都是妄执,都是假的。佛告诉我们自性本来空,既然是空,还要求个果位?还想得个道?所以,“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就是光影,夏天在高速公路上,就可以看到前面路上漂浮着水,这就是阳焰,这是假的光影幻境,怎么会是水呢?“摄动是禅禅是动”,把两条腿盘起来,把心里的念头拼命压下去,以为这就是学佛,以为这就是静,其实,这才动得厉害。假如你不求清净不求空,“只缘无事可思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不禅不动即如如”。懂了白居易这首诗,才能了解“圆觉经”这一节,佛所告诉文殊菩萨的话,一切众生皆因妄执而生,人都把假的当成真的。
接下来,佛再进一步解释什么是无明,无明并没有一个真东西。例如我们闭起眼睛静坐,眼睛好象什么都不想,心中一念,若有若无,似想非想,此正是无明。但是,你再一寻找,这个东西在哪里?它没有体,假的,所以说,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佛在此又作一个比方,例如人在做梦的时候,梦中的境界都是真的,并非没有。我常告诉人家,当一个人在做梦的时候,不要去叫醒他,叫醒他是罪过,很残忍。你看有些人做梦时,笑得多甜!他在梦里多享受!多舒服!这种经验大家都有过吧!可是,人很可怜,古人有两句诗:“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这就是人生。好梦最容易醒,醒来想再接下去,接不下去,所以,不要去叫醒梦中人,让他多做做好梦。我有时在想,佛说唤醒梦中人,到底是慈悲?还是狠心?我觉得一切众生让他做做梦,蛮舒服的!何必去叫醒他呢?“及至于醒,了无所得。”等到梦醒的时候,才晓得刚才在做梦,什么都是假的,什么都没有。注意!现在我们正在做梦哦!等到大彻大悟,就会发觉我们白天睁着眼睛做梦,与夜晚闭着眼睛做梦,没有两样。晚上做梦是幻,白天做事一样是幻。可是,我们凡夫众生梦中认为是有,醒来还不愿意承认它是假的,还想继续梦下去;明知现在是在梦中,还是愿意沉迷下去。“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例如我们眼睛生病,看到虚空中有花朵;眼病医好了,花没有了,这些亮光哪里去了?从哪里消失的呢?不,不可以这么说。它本来就是没有的,它本来就是虚幻的,它旨空生空灭,它不在虚空中生,而是在你这里生。何以故!为什么呢?无生处故。空中的花本来是假的,因为我们以病态的眼睛去看虚空,虚空才出现花影,虚空还是虚空,虚空中并没有多出花朵来,当然也就没有生处,也没有灭处。“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其实,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无生的,是生而不生的。什么是生灭呢?例如我现在讲话,各位在聆听抄写,动一下,显出一个现象来,经过一段时间空间,又消灭了,一生一灭,一来一往,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乃至心里所想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生灭法。假如我们被这些生灭的现象所转,就是凡夫。假如能够发觉在这生生灭灭之中,有个不生不灭的,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动而不动,无形无相,就可以如佛经所说:“证无生法忍,登菩萨地。”就可以不须断除生灭,就不在生死之中。由此可见,宇宙万有的现象都是相对的,有生有灭,有来就有去,有善就有恶,有是就有非,有动就有静,这是生灭法,现象界两边相对,是靠不住的。能生能灭的,而不生不灭的才是佛道。所以,打坐念佛求静,静也是生灭法。静久了,也坐不住,要下来走走,定久了要出定,静极思动,动极思静。为什么凡夫想打坐求静?动久了,烦了,所以想图个清净。但是,真让你静下来,却又静不了。我有几个朋友很羡慕出家同学的清净,想退休,我都劝他们不要,为什么?因为很多人一旦退休,没事做,静不下来,结果,退到“阴”国去了。所以,学佛的第一步要先能享受寂寞,没有这种修养,不要谈学佛。想当年我在峨眉山顶闭关的时候,山峰顶上,不要说人影没有,连鬼影子都没有。万山冰雪,孤零零一个我,所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如此境界。有时夜晚看经,一盏油灯,一灯如豆,孤灯独影,那才清净!那才享受!这才真是享尽清福,是人生一大享受。你们学佛修道,回去看到老婆孩子,抱一抱,然后就走开去打坐,偶尔清净一下,老婆孩子还是在旁边,假如真把你丢到人烟绝迹的地方去,保证你吓都吓死。以上是讲到妄见生灭,轮转生死,顺便提起。我们继续看下去。
佛告诉文殊菩萨成佛的第一步怎么走,我们都有资格成佛,谁都一样,包括蟑螂、蚂蚁一切众生。第一步因地怎么修呢?“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要晓得所有的一切都是虚空中的花朵,今天我们讲的,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假的。人生如戏,要晓得我们现在是在唱戏,演父母的就要像父母,要演得大家都叫好。但是,不要忘了你是在唱戏,唱完戏,卸了妆,都要殡仪馆报到去了,这一切都是假的。但是,一般人唱戏都唱昏了头,上了台就下不来,上台容易下台难。同时要认识清楚,“亦无身心受彼生死”。生生死死是现象的变化,我们那不生不死的真我,并不在此生死上,你要能找到这真生命,才可以了生死。注意,我们那不生不死的道,“非作故无”,不是造出来的,也不是修出来的。你说我敲了好多木鱼,打了好多坐,念了好多咒语,大概可以成佛了吧?哈!那是你妄想!观自在菩萨在“心经”中不是也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修他没有多,你不修他也没有少,它不是造作出来的。空本来就是空,不是你修出来的。你们平常打坐觉得空空的,(唷)!好舒服!好清净!我见到了空性!不要自欺欺人,那是你自己身心造出来的一种感觉。甚至,有的人跑到我这里来说:“老师,糟了!掉了!我说:“什么掉了?”“那个空空洞洞的掉了!”你们说好不好笑?空不是你修出来的,不是你不修就不空,他不用你修,本来就空。我常常讲,不要去空妄想,怎么那么多事?是妄想来空你啊!妄想本来是空,你想留他也留不住,用不着你去空他,所谓: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懂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开始修行了,这是如来因地。我此话不会骗你们,讲错了,下地狱,到地藏王菩萨那里第四层地下室,地狱本来十八层,现在时代进步了,又加了四层地下室。(众笑)
什么是空我们再来体会空。空,是学佛的第一步,也是学佛的最后一步。各位注意!“空!”我刚才说空,有没有一个空?什么都没有了对不对?即有即空,即空即有。那么,你说空,现在有没有知觉?有,有知觉。那知觉不空,不!“彼知觉者,犹如虚空”,因为空,所以有知觉。如果没有知觉,就不叫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我知道现在空,那个能知之性本来就是空的,你又何必再去空他?妄想来了何必害怕?因为空,所以什么都知道。“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你不要认为空就无知觉,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不要认为空是什么都不知道,不要以为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入定,千万不要搞错了。“有无俱遣”,说有也不对,说空也不对,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不抓住一个有,不抓住一个空,不空而自空,不定而自定,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如是!如是!“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此即是唯心净土,此既是觉性,顺此而行,即是正路。
什么理由呢?“虚空性故”。虚空是个形容词,我们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把自然界的空间当成虚空,所以,在心理上自己造就一个空空洞洞的境界,以为这就是虚空,实际上,有个空空洞洞的境界存在,已经不是空了。这是第六意识有个虚空的观念,是加以造就出来的,在唯识的道理讲来,就是作意。自然界的虚空其实并不空,里面含有空气、水分、灰尘、细菌......等等。佛法所讲的虚空是个名词的引用,虚空即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无以名之,名之曰虚空。千万不要抓住一个虚空的境界,当作虚空。
无明妄想如何断其次,我们的无明妄想究竟如何去断?佛说无明如虚空之花,无生处,无灭处,不了自了,了而不了。这个道理听起来好像很玄妙,其实很平凡。“心经”里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所谓了或不了,因为它本身就是虚空性。例如我们听的、看的、想的、都是无明所起的作用,你说它有吗?没有,用过便休,没有吗?当场就能够用,它本身自性是虚空。“常不动故”,我们也经常误以为修道修到最后不动,以为不动念,或者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定。这样的话,何必学佛?学石头,学死人多好!所谓不动是形容词,它是动而不动,例如我讲话,诸位听见了没有?听见了,这不是动吗?各位听到我讲话的声音,乃至听到外面的车声,这是动相。假如你到了高山顶上,听不到任何声音,那时你听见了没有?听见了,听见了一个没有听音的,这是静相。动相你听到了,静相你也听到了,动相与静相,你都清清楚楚,此时念头没有动过,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来知道动,静来知道静,能够知道动静的那个不在动静上面,与动静毫不相干,他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用常不动来形容他,他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来藏是佛法的名词,所谓如来是悟了道、成了佛的称呼。如来也是形容词,好象来了,其实没有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来,如同我们的思想念头好像来了,其实没有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来,如同我们的思想念头好像来了,来了又去,自性空故,常不动故。那么,何以谓之“藏”?因为他能生万法,含藏一切万有。所谓如来藏,既是一切众生自性之别称也。如来藏中无起灭,在我们的自性中无所谓起灭,例如我们研究“圆觉经”我讲了一大堆话,各位也听了一大堆,所有生起灭了,听过了都不相干,无生亦无灭。话也听懂了,书也看到了,但是,用过便修,自体中都不执着,无知亦无见。何以如此呢?“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如法界性,此话怎讲?我们初步学佛,一定说无明妄想是罪孽,一点都没错,无明妄想为什么那么难除去呢?如来藏性微妙不可思议,一切众生妄想业力亦微妙不可思议,转了此业力就是佛。“如法界性”如何解释?我们引用的“楞严经”上所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清净本来就是“圆觉经”所讲的如来藏性,周遍法界。法界是佛学名称,比宇宙还广大,普遍充满一切时空,此法界超越了我们观念中的时间、空间。随众生之心量大小而大小。应所知量,循业发现,看你的智慧达到什么境界,随你的业力而发现。“圆觉经”在此讲的比较简化,如法界性,随你的心量有多大,就有多大。我们的心有多大?大得很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干叫两声,就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说大不大?但是,如此专心念下去,会不会到呢?会到,如法界性。我们的自性有没有边际可量?没有。究竟圆满遍十方,不是修了就会比较大,不修就比较小,他本来圆满,遍十方,不是修了就比较大,不修就比较小,他本来圆满,遍满十方,没有时间空间的阻碍。懂了这个道理,才能开始学佛,是则名为因地法行。“圆觉经”一开始,文殊菩萨提出问题,问学佛从哪里开始?什么是如来因地法行?等于盖房子的地基在哪里?佛答复要断无明。文殊菩萨又再进一步问“什么是无明?无明犹如病目见虚空之花朵,虚幻不实。讲到无明,给各位说一个近代的故事。此事距离现在大约一百二十年清末时代,一个贵州人在四川犯法,判死刑,要杀头。很巧,执刑的刽子手刚好是这名死刑犯最要好的朋友。死刑犯对这位朋友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总要帮我一下。”刽子手说:“你是死罪,我怎么帮得了呢?怎么办?这样好了,到了刑场,我帮你。”“到刑场?你要杀我了,你怎么帮我?” “我教你,当我的刀一下之后,我喊走,你就拼命跑。”这位刽子手朋友不得已,只好如此哄骗他。其实,刀一下,头就断了,哪里逃得了?但是,这个死刑犯求生欲望强烈,把他的话当真,深深记在心里。行刑当天,死刑犯很有信心,也不难过。难过的倒是他那位刽子手朋友,晓得非杀头不可。行刑时,犯人跪下,刽子手准备下刀,先拍一下他朋友的头说“注意(唷)!然后刀一下,喝道:“走!”头就掉下来了。此时,这个死刑犯记住刽子手的话,就拼命跑,一路跑,由西川跑到东川,在那个地方还做了小生意,更妙的是,还娶了老婆,生了几个孩子。事隔二十年,这位刽子手因公事到东川,调查一件刑案。来到一家酒店吃饭,一看这位店老板不是被我杀了头的朋友吗?还有老婆、孩子?真是吓住了。这位店老板看到刽子手也愣住了,也认得这位救了他的老朋友,不过,不敢打招呼,他是逃出来的犯人,想办法请到里面,然后跪下来向这位刽子手道谢:“多谢当年帮忙,现在我在这里成家了,开了店,做个小生意,谢谢救命大恩!”搞得刽子手莫名其妙,不晓得这是怎么一回事?也不敢说你的头已经被我砍下来了呀!刽子手很纳闷地回到成都,向朋友提起这件怪事,再去坟场把尸体挖出来看,没错,都已化成白骨了,真是咄咄怪事!这件是就慢慢传扬开来,结果,最后传到这位死刑犯那里。他听到此事一愣,晓得自己真被杀死,完了,整个人化作一滩血水。这个故事说明人的无明业力有那么厉害,这也是有些修行人可修到身外有身的道理。另外还有一个故事,也在此讲给各位听。这个故事发生在川东万县,也是有一位牢里的犯人,也是想逃。这个人没念过书,只听过“西游记”里有个孙悟空本身很大,上天下地,变来变去,所以,他在牢里,天天就念齐天大圣孙悟空,求你救救我,传我一点本事,让我逃出来,天天念,天天求。怪了,结果夜里做梦,孙悟空来了,教他打猴拳。坐了七八年牢,练了七八年猴拳,猴拳练得出神入化,手一挥,铁条就弯了,他大摇大摆地从牢里出来。逃出来以后,就靠教拳维生,同时也做了很多好事悔过。有一天夜晚,看到一位穿白衣服的女孩,匆匆忙忙地钻进一座宅院里去。他好奇,运用他猴拳的功夫,也跟了进去。可是,进去以后,看不到人,难道是猪八戒的徒弟?再仔细一瞧,有个房间露出微微的灯光,里面一个年轻女子准备上吊,那个穿白衣服的女人也出现了。那个年轻女子的头往绳子里套,那位白衣女子就在地上拜了拜。他懂了,在牢里,他听过凡是人想自杀,都有鬼在作祟,便赶紧一个箭步上去,把那个上吊的女子就下来,那个女鬼也跑掉。家里人都出来谢他,不在话下。他回家后,女鬼也跟来了,睡觉的时候,女鬼找上他了,女鬼说你破坏了我的事,你非死不可。他说我是孙悟空的徒弟,你这一套对我没有用。女鬼说不行,你非死不可。好吧!他就把绳子拿来挂上,脖子一运气,当然吊不死。女鬼跪下一拜,他马上感受到一股无形的重力从肩上下来;女鬼第二拜下来,力量更大,绳子也断了。这个女鬼奈何不了他,结果就哭起来了,因为找不到替身,无法投胎,很伤心。他看这个女鬼也蛮可怜的,他说这样子好了,我们两个合作,你是鬼,哪一家出事,你比我清楚,我会武功,我们去救人,功德做满了,你好去投胎,我也好赎罪。女鬼也答应了,不再去害人。好了,这两个--一个是孙悟空的徒弟也是逃犯,一个女鬼,就合作起来。经过了五六年,做了很多好事。有一天,女鬼向他跪下来。孙悟空的徒弟一看感到奇怪,说:“(唷)?怎么了?又来了?”“不,我感谢你,这几年跟着你,做了很多功德,现在,阎王那边通知我,可以不用找替身直接投胎了。”女鬼还告诉他到哪里投胎,而且是个男孩,一百天后去看他。他说:“好啊!恭喜你!不过,你走了,没有人给我打听消息。”两人互道珍重,就此告别。但是,女鬼出了门,又走回来。“怎么?还有什么事?”“我忘了告诉你一个咒子,你再帮我做功德。要是有人受了气,伤心想投水、上吊、想自杀,都有鬼跟着,告诉他只要这个咒子一念,就没事了。”“什么咒子”“大千世界,无挂无碍。自去自来,自由自在。要生便生,莫找替代。”这个咒子很灵哦!我碰到过几个人,告诉我心里烦闷想自杀,我叫他赶快念。嘿!灵得很!一念就没事。有时我看到这个人眼神不对,我就讲这个故事给他听,当然,他心里有数。因为有时侯有些话不能明讲,你越劝他不要自杀,他偏要死给你看,那就糟糕了。告诉他这个故事,回去一念,自杀的心理就去掉了。你们回去也讲一讲这个故事,替那位女鬼做做功德。不要小看这个咒子,这是有道理的,这几句话等于是“圆觉经”的第一部,虽然是无明,也是无挂无碍,来去自在。好了,鬼故事讲完,我们回转来讲佛经。
佛告诉文殊菩萨,要修行大乘菩萨道,要发清净心,要懂得自性本来清净的道理,妄想念头用不着去空它,自去自来,自由自在,无挂无碍。发清净心是属于因位,果位则是发菩提心。如何能清净呢?自性本来清净,不用你来清净。懂了这个道理,才是学佛的第一步。末世众生依照这样修行,才不至于堕入邪见,才不至于走岔了路。假如没有认清这个目标,对不起!根据“圆觉经”来说,都是邪见。不过,万一走了歪路,也没有关系,慢慢再绕回来,只是绕了一大圈,走了很多冤枉路而已。
以上是释迦牟尼佛讲道的记录,以三藏十二部分类,谓之长行。后面是偈颂,偈颂的作用是把前面所讲的道理加以归纳。在印度来说,这些偈颂是最美丽的诗歌,可以配合音乐唱诵。
文殊菩萨你要知道,
所有一切过去、现在、未来诸佛,
修行的基础,开始的第一步,都是从自己的内心,求得般若智慧觉悟。觉悟通达无明自性本来空,无明妄想业力有如空花,自生自灭,你不用去空它,了解无明本空,就可以免除在生死中流转。又像做梦的时候,喜、怒、哀、乐样样俱全,醒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无明也是如此,如同我们要发脾气,忽然一想,不值得,气死了才划不来,笑一笑,不气了。这时候,气愤哪里去了?无所来去,等于醒时不可得。因此,永嘉大师在他的“证道歌”里告诉我们:“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悟了道如何呢?沩山禅师说:“悟了同未悟。”得了道的人与没有得道的人一样。什么是佛?禅宗祖师说是:无事的凡夫。平等就是不二法门,空与有,善与恶,是与非,一切平等,自性本空,所以平等不动转。假如需要你去空他,就不平等,就动转了。觉悟了以后,了解自性遍满十方,无所不在。这样就可以成佛了。妄想空了到哪里去了?难道找个仓库装起来不成?妄想自性本空,灭了无处所。“心经”上说:“无智亦无得”。假如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半吊子,绝对无道。真有道的人,不会告诉你有道,很平凡,你看不出来。你看真有钱的人,装起一副穷相,决不会告诉你有钱,对不对?为什么?本性圆满。若认为自己有所得,傲慢自大,那就不圆满了。自性不增不减,得个什么?大乘菩萨们了解了这个道理,能够发起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清净心,一体之两面。未来末世的一切众生,依照如此修行,就不会走错了路。以上是大智慧的文殊菩萨提问题,佛加以解答。学佛的第一步是智慧,最后成佛的也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
文殊菩萨代替我们问无明妄想如何了断?佛答复说无明烦恼自性本空,不用你去空他,如空中之虚花,自来自去,自生自灭。能起烦恼妄想的,他本来没有动摇过,用不着去除它。懂了这个,当下一念清净,有何放下不放下?!若说放下,放下是他,若说提起,提起也是他,自性本空如梦幻。懂了这个道理就成了吗?千万不可狂妄。纵然见了空性,得了清净,正好修行。禅宗五祖告诉六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谓“见性起修”。这个道理从“圆觉经”里,看得很明白。文殊菩萨代表智慧,这个第一步;见道以后修道,修普贤菩萨行。普贤菩萨代表行愿,万德庄严,万行庄严。所以,接下来是普贤菩萨登场。
第二章普贤菩萨
初见本性如何修如何以幻还修于幻一切皆幻谁来修行如何使妄想心得到解脱这些文字我们不重复解释了。
大慈大悲的世尊,希望您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菩萨道的人说明,当听到了此圆觉清净法门,初见本性,应如何起修?
这个问题我们也要问,对不对?他说世尊刚才答复文殊菩萨,一切都是幻化,身体是幻,身体是假的,我们的思想念头也是假的,身心都是假的,既然一切如梦如幻,那还修什么呢?不修行也幻,换句话说,我杀生也是幻,我不是杀生,我杀幻呀!反正他早死晚死一样要死,我给他一刀,早点解脱嘛!既然一切是幻,为什么还要念佛、打坐、守戒呢?为什么要以幻还修于幻?这个问题的确要问。
第二个问题,一切皆是虚幻,虚幻就是空,什么都没有,都灭掉了。既然一切都是虚幻,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本来无心,既然无心,何必修行?谁来修行?修个什么东西呢?另外还附带一个小题,云何复说修行如幻?为什么您老人家还说修行如幻?讲到修行亦如梦如幻,有位禅宗祖师,也是净土宗的大祖师---永明寿禅师,他原是将军,后来出家,大彻大悟以后,提倡净土念佛法门,禅净四料简中“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今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就是他的偈子。他规定自己一天要念一万声佛,每天要做一百零八件佛事,他一生的行经与西藏黄教的宗喀巴大师颇多类似。像他已经大彻大悟的人,每天兢兢业业积极修行佛事,而却说是:“宴坐水月道场,修习空花佛事。”也就是说所有修行皆是如梦如幻,这是什么道理呢?其次,在密宗里有个幻网法门,此幻网法门乃普贤如来化身为金刚萨埵所传,而其原理就是此处普贤菩萨所提修行如幻的道理。
各位有没有注意到,普贤菩萨所提的问题,分三种层次,我们不要被经文美丽的文字所迷惑,而忽略过去。第一,佛所说一切法如梦如幻,身心皆幻,那又何必修呢?修假法有什么意思呢?第二,既然一切皆幻,谁来修行呢?第三,就是修行既然如幻,那么,一切众生本来没有修行,虽然在生死轮回中,也是幻化。可是他并不知道自己这个生死是假的,他把生死看得很认真是,所以,想到死亡感到痛苦,失去东西觉得悲哀,把假的抓住当真的在玩,这样如何使妄想心得到解脱?普贤菩萨把一个问题,分成三个层次,我们要搞清楚。接着,他对所提问题,在下面作了结论。
普贤菩萨发大愿,恳求佛为将来末世一切众生,有什么方法可让他们一步一步修行,而证得如梦如幻的境界。这么一来,使将来的众生不被幻化所骗,永离种种幻境。
讲完了,跪下来,五体投地,行礼如仪,恳求三次。
佛说:“好!你们能够为了一般大乘菩萨以及将来的末世众生,恳求我来讲--如何修行大乘菩萨道的如幻三昧法门(西藏密宗谓之幻网法门,幻网乃根据“华严经”法界重重无尽而来)。“方便渐次”,一切方法都叫方便,一切有为法皆是方便,换句话说,没有证道以前,无为也是方便,无一不是方便。悟了道以后,方便都没有了,那是实相般若。这种修行的方法其程序是如何?你问这个问题,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发心为了将来一切众生,如何能够脱离迷幻?好,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
当时普贤菩萨听道佛要说法很喜欢,在座大众都专心静默而听。现在讲梦幻修法,实际上,显教就是密教,经典上的每一句话都是修法。那么,现在所讲乃融会显密教法,要靠自己的智慧去理解。若真要传幻网法门,那可严重了。你们要先登记,然后,好好拿红包,多多益善,这叫供养。拿了供养以后,要先关起门来修法,要有高一点的道场,一千杯水,一千盏灯,昼夜点着檀香,香烟弥漫,还要做一套衣服,戴上高帽子,锒(LANG)锒铛铛挂上一大堆,口里嗡隆嗡隆地念,进入梦幻三味,一一为你们消灾免难,要修到护法神现身,然后,告诉你哪一天传法,你要在下面跪半天,传法要传半个多月,一天要四个小时,不要说我说法很累,你听法就够你受了。假如现在要传这个法门,有个好办法,摆上许多镜子,加上科学灯光设计,一进坛场就看到千百万个自己,哪个是真的你都分不清楚,那真是如梦如幻,不用我传,普贤如来就来传你了。我讲的不是笑话,是真的(唷)!现代修法适当地配合科学,修持起来快得很。现在把密法都传给你们了,这是梦幻修法,给你们露一点信息,你们不要当笑话听。你若以恭敬心听我的笑话,你就得到普贤菩萨的感应。你如果当笑话听,那就可惜了。不过,我不搞这一套,我这个人讲好听,平常解脱惯了,对于要穿上法衣,戴上帽子,道貌岸然扮起一副上师的摸样,总是能免则免。
佛所说这一段真是大法,也是无上的密法,只要你好好依靠文殊菩萨的带领,能以智慧进入就到了。下面我们再引申说明。善男子,等于说你们诸位仔细听者,一切众生种种幻化,没有哪一样不是假的。现在你们所看到的我是真的吗?是假的。不相信,那么你眼睛直瞪着看我,多看一会儿,我的脸就不是这个脸了。愈注意看,你就愈可以看出假的来,一切非真。各位注视着这个佛像看,眼睛不要动,你看!佛像不像佛像了,梦幻出来了,旁边周遭一切也梦幻,眼睁开着,看而不看,如此便进入梦幻境界了,就这么简单。平常我们所看到的东西不是都很实在吗?不,那是众生没有定力,被自己的眼睛所骗了。现在让你注意看,就是五遍行的作意,你注意看,那些东西原来是假的,种种皆幻。像眼前的茶杯、桌子这些都是假的,它的本身迟早都会毁坏,都会变去了的。连我们的身体也是假的,当初爸爸妈妈生我们的时候,一入胎就抓个假东西,生出来以后,越看自己越漂亮。世界上谁最漂亮?每个人自己看自己最漂亮,镜子照了又照,百看不厌,看到年老,还是喜欢,哈!都被幻化所骗。那么,一切众生种种幻化,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幻化,那又如何修行呢?别急,佛说这个幻化的本身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在此梦幻境界中既(即)是自心自性圆觉妙心,一切幻化都是自心本体功能变化出来的。这里我再说个幻网法门,现在不用眼睛,改用耳朵。请各位把眼睛闭起来,我现在讲话的声音各位都听到了吧!这个声音是幻化的,没有了,“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你不须用心听,自然就听到了。一切如梦如幻,但是,你那能听的空性没有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此幻化之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你要是去追他,你不是傻瓜吗?知道他是幻,来也是幻,去也是幻,“金刚经”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一切都是幻起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你们所听到的声音是幻化,能听的是幻,所听的也是幻,幻来幻去,幻化灭了,你那能听的觉心没有动过,本来如如不动,不须你去造就一个,不须你去打坐才有,本来不动,本来如是。请记住佛说:“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此修行,就可成就了。注意!普贤菩萨是讲修行的,如何去修呢?不要以为修行就是找个茅棚,找个清净的地方,或者说我要闭关。闭关是享受,闭关从某一方面来讲是世界上最大的偷懒,住在里面,什么事情都不做,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修行好办。大菩萨的入世修行才难,你要在人世间做个贤妻良母或者是做个尽责的好父亲好丈夫,这就不容易了。这是担负妻子儿女的痛苦,而且要咬紧牙根有苦都不说,一切如梦如幻,于此痛苦中,一心清净,不起恶念,处处利他利人,这才是真修行,这才是普贤菩萨的“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修行法门。可不是吃饭把碗筷一丢,什么事情不做,跑到这里来打坐、听经。
你说我悟了,悟个什么?假使有所悟,此悟亦是幻,譬如说你来听经,跑到九楼去,九楼的人告诉你不对,在十一楼,好了,你悟了,知道在十一楼,到了十一楼,就无所谓悟不悟了,就不管有没有搞错了。所以,悟了道,还有一个“悟”放在心里,那就“误”了。因此,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还在迷惑中,这样不对。那么,你说我的悟也没有了,这又是梦话,说有说无都不对,空也不是,有也不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幻起幻灭,本来清净,如如不动。
佛告诉普贤菩萨,一切修大乘道的菩萨们以及末世众生如何修行呢?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讲到这里,我们的修行对不对呢?我们的修业都在造业,不过,造的是善业,没有错。若论悟道,那差得远。我经常说你们修行啊!这一生种一种善根,他生来世再说罗!若真正了解的话,所有一切修行,包括持戒、修定、修慧,这些都是虚妄境界。一切众生本来在定,本来清净,有什么戒呢?本来不动,有什么定呢?本来如梦如幻,有什么慧呢?还说这个如法,那个不如法。你本来无法,一切皆空,还需要什么法?假如你还装模作样修个什么法,都在虚妄境界,自己骗自己。你若懂得这个道理,“坚执远离心故”,一切都丢!丢!丢!都远离。你说丢了就放下,放下就是道,不对!“心如幻者,亦复远离!”,你觉得放下那个空的境界也要放下。刚才你们瞪着眼睛看,那个如梦如幻的境界也要丢掉,一切远离。我们看到佛经的梦幻、空花......等名词,往往当成是文学境界的比喻,没有实际予以求证。我们只觉得晚上做梦是虚妄的,没有警觉到日常生活也是梦,假如能够体验到现在目前的生活也是虚幻的,那么,学佛才有点像样,否则,把佛经的梦幻、空花当成是文学的修饰形容词,或者将佛学当作理论来研究,则对我们实际的人生毫无用处。换句话说,我们学佛要现实一点。无论是世间或出世间的学问,假如与我们的身心性命不相关,没有利益,这个学问是不会恒久存在的。世间一切之学问及宗教,都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佛经,可说是最现实,专为度脱我们的烦恼而存在。假使研究佛经,只了解其中道理,口口声声都是佛学专有名词,学问也很高深,而没有从自己的身心之中去求证,而没有在日常做人之间去体会,那么,学佛可以说一点也没有用。这一节提到不只是末世众生,包括“一切菩萨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此一切菩萨乃指初地、二地......到十地菩萨,假如没有达到梦幻空花境界,那都不是真菩萨,都还须修梦幻观。从这段经文我们应当警惕到一切众生以及菩萨都在求幻像,也可以说没有大彻大悟以前,都在玩弄幻像,在没有证得自性本来是佛以前,都落在幻像中。
即使达到梦幻虚妄境界,此梦幻虚妄境界亦当远离,全部要抛掉,连此抛掉放下之念,也要远离。若有一丝一毫放下远离之念,都成障碍,远是幻化,如果想远离尘世,求个清净之地,有此出离心也不对,你要远离到哪里去?所以也要抛掉。
这八个字是离幻境界的结论。最后达到无所离,放下放到无所放,空到无所空,再也空不掉,“即除诸幻”,而到了真实不坏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在“楞严经”上也有一段与此同样的道理,阿难与佛研究讨论心在哪里?七处证心,八还辩见。心在身内?身外?在生理神经里?在见明见暗的作用上?在思维上?心在身体中间?或说一切无着就是心?这些都被佛所否定,如此反复辩论了七次。最后,佛骂了阿难,佛在教育的时候也同样发脾气,不过,佛经里形容得漂亮,“咄哉阿难”只此四个字,实际上佛也是瞪起眼睛,拍了桌子,大骂:“阿难,你真笨!”七处证心以后是八还辩见,再一次寻找心性在哪里?例如我们张开眼睛能够看见东西是什么道理呢?原因之一是因为有阳光,所以我们看见光明。夜里没有阳光,我们看见什么?看见黑暗。门窗因有空隙,所以看见内外通达的空间。因为有墙壁的阻挡,所以看见障碍。能够观察环境,分辨各种现象的是思想分别的作用。我们也可看见渺茫虚无的虚空,尘雾浓时,则见昏暗,尘雾消散,视线又为之清明。佛说把光明还给阳光,把黑暗还给夜色,通达还给门窗,障碍还给墙壁,观察还给意识思想,空间还给虚空,昏暗还给尘雾,清明还给晴朗。把这些都还掉了,但是,有一个还不掉的。 钻木取火是我们上古时代的老祖宗遂人氏所发明,这个发明改变了以往人类茹毛饮血生食的生活方式,从此以后才有熟食烤食,有了火以后,才有现在各种煎、煮、炒、炸等等不同的吃法。以一个木头在另一个木头上快速转动,可以钻出火来,火再引燃木头,木头烧完了,火也没有了,“火出木尽,灰飞烟灭。”这是佛的比方,比喻得恰当,文学境界又美。所有一切的修法,包括观想、气功、念佛、念咒、梦幻观等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都是以幻修幻,都是幻法,都是加法,给你加些东西上去,那么,你说有一个法门不是假的---空,空也是幻,空是本来空,不是你去空他,而是他来空你,学佛的人拼命空呀!空!放下!你放不下,他也不会为你留着。我讲了那么多话,诸位也听了那么多,有哪一句话停留住?留不住!空的嘛!这一切声音都是梦幻,我在说梦话,你做梦在听,这一切都是以幻修幻。“诸幻灭尽”,这一切梦幻都空完了,你怕都没有了?例如我讲了四十分钟,各位也听了四十分钟,一句话都留不住,是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不,你想一想,它又浮现出来,所以,并没有灭掉,没有死亡,不入断灭。那你说他永恒存在吗?又不是,一句话听过了就没有,所以说是不断不常,非断非常,因为非断非常,所以不生不灭,生而不生。
注意!这一段非常重要,此是禅宗心印,也是密宗的大手印,普贤如来、金刚萨埵心法。我们现在把眼睛闭起来体会,一切的思想感觉都是假的,这些来来往往的妄念都是假的。你会发觉心中有妄念,可是当你发觉的时候,妄念已经跑掉了。“知幻即离”,妄念自己走掉了,不用你再去除妄想,不必再用个什么方法去除他,“不作方便”,不必再另外用方法了,所谓念佛、念咒都是多加的方便,念佛也是生灭法,也是梦幻空花,这些一概不用。“离幻即觉”,离开了妄念幻想,知道现在清净了,这就是如来觉性。例如我现在讲话,各位闭着眼睛听,耳朵听到了声音,这个声音是幻的,已经没有了,用不着再用个方法去掉声音,它自然就空掉了。但是,知道声音的知性不空,本来就在,“亦无渐次”,不管你修不修,他还是一样听到,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初地二地三地......十地,也没有什么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本来一切众生自性是佛,此即是佛,此即是净土。有些人跑来告诉我,老师,那个道理我懂,不过,还要慢慢修。对这些人,我怎么办呢?我只好说你讲得对,完全对,慢慢修,修到天边与海角,总归有一天修到啊!因为他没有气派,说到了就到了嘛,对自己有信心就到了呀!信什么?信我这个我,清净圆觉,天上天下惟(唯)我独尊,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下来,就把佛法说完了。
佛又重新吩咐,告诉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要依此修行,要懂得“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四句话,这样才能永离颠倒妄想梦幻空花。到这里,佛已经传完了法,把金刚萨埵之心法传给了普贤菩萨。现在,我们再回转过来,讨论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所代表的意义。普贤菩萨在佛法中代表行愿,学佛容易行愿难,悟了道以后,要去修行,所谓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从内在起心动念的心行,到外在的行为。所谓发起慈悲心,必须要实际做到,天天坐在家里的佛堂里讲慈悲,你慈悲了谁?那是人家慈悲了你。行菩萨道要具备大愿力,所以普贤菩萨所代表的坐骑是象,印度的象等于是沙漠中的骆驼,背负一切重担,替人类做最劳累的工作,行菩萨道乃是为众生挑起他们的苦难。慈悲行愿是很痛苦的,发心做好事,要先准备挨骂,事情做好了,人家还诽谤你,说你是为了名为了利,你听到这些,心里要像吃冰糖一样的舒服,管你怎么误会都可以,我都不在乎。我们常说任劳任怨,任劳容易,任怨则难,请你帮忙劳苦一天,累死了都愿意,假如你听到说这件事就是你帮忙帮坏了,这下子你受不了了,老子非揍你不可。任劳容易任怨难,行菩萨道要任劳任怨。那么,普贤菩萨何以能够做到?因为他晓得埋怨也好,恭敬也好,一切如梦如幻。他不受骗,骂我,误会我,我不生气;赞美我,恭敬我,我也不会高兴,这些都如梦如幻。所以,佛对代表大行大愿的普贤菩萨传梦幻法门,其用意即在此。
这时佛讲完了梦幻法门,再作一次整理归纳,将重点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印度是可以唱出来的,翻译成中文以后,因为无法顾虑到平仄(ze4)押韵,所以便形成偈颂这种新的文体。佛告诉普贤菩萨,你应该了解,所有一切众生无始长久以来的无明,此无明是烦恼的根本,无明本身也是幻的,所以说幻无明。无明不用怕他,无明的体就是佛性,此一念无明,悟了就是佛性,没有悟,不懂这个道理,此烦恼无明始终去不掉。这无明怎么来的呢?此如来不是指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而是总代号,依“华严经”,释迦牟尼是化身佛,我们一切众生与十方三世诸佛都是化身佛,不是本尊,本尊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还只是代号,宇宙万有只有一个根源,哲学称为本体,佛法称之为如来。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我们不是佛?自己被自己欺骗了。我们痛苦烦恼的时候,都埋怨别人,都是别人欺骗你,别人对不起你,其实,世界上没有谁对不起谁,都是自己被自己所骗了。无明从哪里来?其实是本来圆满清净,由自心所发生所建立。就像虚空中的花朵,虚空本无花,因为眼睛生病,才看到虚空中有花朵。无明的本身自性是空的,感觉上是有相,其实没有。我们的思想念头就像虚空中的花朵一样,自生自灭,自来自去,他本来空,不用你去空他。你那个知道生灭的始终没有动过,始终清清净净,不要受自己欺骗就好了。自己的情绪思想都如做梦一样,自己起的烦恼就是做恶梦,碰到如意的事情很痛快,那是做好梦。我们经常提到“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多情乃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己骗自己,自己在那里骗来骗去。“好梦由来最易醒”,好的事情一下子就没有了,尤其做好梦醒来以后,还希望再接下去,可是却不再来。坏梦则老是不醒,觉得被压住了,想叫又叫不出来。醒来以后,出一身冷汗,喔!还好是梦,真的话不得了。你看!这又是说梦话。在梦中感觉都是真的,也真的感到恐怖。但是,谁来压你?是不是真有鬼来压你?魔从心造,妖由人兴,都是自己心理作用,都是饮食消化不良引起,感觉被压住了。梦到起火,可能身体内脏发炎了。梦到大水,也许是风湿的关系。梦到飞升,那是气不归元。这些都是身心病态所引起的幻觉。这些梦幻境界,只要你清醒了就没事,以前我在大学上课,有一次偶然提到“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有一个学生下了课跟在我后面,问我这二句诗出在哪里,他找了好久,找不到是谁作的?我说你查不到,这是一本小说“花月痕”里面的诗句,“花月痕”是讲男女之间爱情的故事。接着他又说:老师,这两句诗后一句不好。我觉得很稀奇,问他怎么不好?你改改看。他说我早就改好了,老师不要骂我。我说你改呀!他说“好梦由来最易醒”应改为“好梦由来不愿醒“,我一听,好!真好!改得好!真的,世界上许多人学佛学道,道理都懂了,明知是梦,他不愿意醒,你有什么办法呢?这等于古人讲观世音菩萨,慈航本是渡人舟,争奈众生不上船,观世音菩萨在苦海中作慈航渡人,但是众生不愿上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好梦由来不愿醒啊!真愿醒的话,那就是“幻灭觉圆满”。在座诸位都是来学佛的,至少表示愿意醒,对吗?你们诸位菩萨,不要客气,不要谦虚,你们真是菩萨,一念动机学佛,就是因地菩萨,只是没有证果位,等于我们的法律规定只要年满二十岁就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有被选任公职的可能,只是功德没有圆满,不出来竞选。像你们诸位菩萨个个学佛,研究佛学那么久,佛说一切皆空,道理你都懂,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认为一切皆空,我则不属于这一切里面,一切皆空,唯独我不空,对不对?为什么幻灭觉圆满呢?因为觉心不动故,我们的觉心佛性,本来就没有动摇过,你不修他,他也没有减少,你修了半天,他也没有增加。你回转过来寻找自己本觉之心,当下就悟道了。佛再吩咐,你们学大乘菩萨道的人,以及末世一切众生常常记住一个法门,什么呢?唉!一切都在骗人,一切都是梦幻,自己不要受骗就对了。你要晓得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以前年轻的时候,人家问我,奇怪?你怎么不学佛?我眼睛一瞪,奇怪?你怎么不学佛?他们被我这么一问,都哑口无言答不出来,勉强才说:“哎呀!学佛多可惜!”我说:“天下可惜的事很多,就是因为你不学佛,所以更可惜。”几句话就把他整昏了头。怎么学佛呢?很简单,“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不要自扰,不要做个庸人,就是学佛法门。你说我心里放不下,怎么放不下?这话中已经有答案,是你心里放不下,找我有什么办法?佛也没办法。聪明的人一听就懂了,放下就没事了嘛!对不对?什么是用功最好的办法?提得起,放得下,就行了。你们啊!提又提不起,放又放不下,一滩死水。学佛乃大丈夫事,说放下,就放下,你们还问如何放下?多笨啊!说不想就不想了嘛!还求个不想的办法,那不是又在想了,对不对?诸位大菩萨!学佛就怎么简单,所以佛说“诸幻皆悉离”啊!火从哪里来?从木头来,没有木头就没有火。等到木头烧完了,火也没有了。你说我脾气大,脾气从哪里来?脾气乃是从你自己那里来的呀!有人说你好,你福气大,有福就有气,子女一大堆,儿孙满堂,有够你受的气,若能无福也无气,那是圆满清净,不过,不容易做得到。我经常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已经讲了三次。距离现在大约四百年,明朝有个读书人,每天半夜起来,到天井,烧天香。像我家的祖母就是每天烧天香,每天早晚点根香,到门口拜一拜,插到竹筒里。我小时候,有一天好奇,问祖母烧香干什么?她说:烧香就是烧香,还问干什么?那时候我已经读书了,我觉得祖母很糊涂。烧香就是烧香,还要问干什么?我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答复我,大概是禅宗,(众笑)对呀!烧香就烧香,就那么简单,你还问干什么?这个读书人每天烧天香,烧了四十年。结果,有一天夜里感应了,天神下来。注意哦!你们修这个法那个法,真修到护法神显身,那会把你吓死,那个威猛的样子会把你吓昏。不过,这个读书人没有被吓住。天神就问他,看你烧香烧了四十年,都很诚恳,你求什么?这个读书人说,我什么都不求,只求“衣食无亏”,不愁吃,不愁穿,不求发财,也不缺钱用。“游遍名山胜水”,要想去看你家那块破布(尼亚加拉瀑布),买张飞机票就到了,要去看迪斯尼乐园,管他死呢活呢,也就去了,一辈子优哉游哉。天神一听,就说老兄啊!此乃上界神之福,我都做不到,何况你呀!你要功名富贵,我可以帮忙你,至于你说的一大堆,我做不到。你看这是多平凡的愿望,但是,平凡不容易啊!所以说平安就是福,平安平凡最难。就拿我们学佛来说,叫你念佛,唉呀?恐怕太简单了吧?不相信,要去参参禅看,听说禅宗可以顿悟成佛,这个念头就很馋(禅之谐音)。搞了半天,摸不通,听说密宗有无上大秘密,即身成就,好啊!又去摸密。最后,觉得密也不过如此,自己在那里转来转去,如果放不下来,一口阿弥陀佛,乃至不念佛,“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如同苍雪大师的:“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此乃真正学佛也。觉悟是没有等第渐次的,悟了,一步就到了。不是今天悟一点,明天又悟一点,不是今天用功就进步一点,明天不用功就退步了。一切修行的法门没有这个高那个低,只要一门深入,都一样可以达到,若能“诸幻悉皆离”,不求成佛,也不当凡夫,当下即是,那就大事了毕。
待续
感谢您的分享和转载,
因为您的爱心点亮了更多人的希望!
光明佛坛
已有50余万白癜风好治吗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