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泸州19岁少年曾某微博直播自杀且无救而亡成为热门话题。事实上,这种通过社交网站直播自杀的行为近年来屡见不鲜,自杀者内心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社会又该如何应对类似事件?
▍曾某并非孤例,近年来,网上“自杀现象”丛生
微博直播自杀,四川泸州19岁少年曾某并非孤例。年8月底,中国大陆就出现第一例微博自杀直播,微博网友“苏小沫儿”连发30多条微博,直播其自杀过程,在社交媒体专家董崇飞、《新周刊》等微博用户和警方介入下,事主最终获救。此后,微博世界中一直存有自杀直播,有幸运如“苏小沫儿”被爱心人士抢救过来的,也有抢救不及时离开人世的。
年3月17日,南京姑娘重度抑郁症患者“走饭”(网名),在宿舍自缢身亡,死前在微博留言:“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也不乏被发现纯属恶作剧的。年3月21日,网友“小苏苏”两分钟内连发7次“自杀微博”。警方介入后发现,该网友身无分文去桑拿消费三四天,认为自己出不来,遂在网络上发表不实言论扬言自杀。
不管是给世人“最后的告白”,还是在作秀博围观,根据传播学者、南昌大学教授郑智斌的统计数据,微博兴起的前三年中,“晒自杀”事件达到21起,且全部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直播自杀其实是求救,却往往遭遇网络暴力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珍惜生命实属首位。人有没有权利自杀,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上千年。但无论如何,自杀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既然如此,向来被“鄙视”的自杀者为何还用直播这种极端且张扬的方式来进行?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得分析自杀者的动机。心理学一般将自杀分为主动型自杀和被动型自杀。前者是为达成个人因素以外的目的而进行的自杀。例如,自杀性袭击和日本武士道自杀。后者才是个人因素导致的自杀,也是我们通常情况下说的自杀,是个体的烦恼、苦闷发展到极限,对生活和未来彻底失去信心,而采取唯一、最后的自我防御手段,企图实现心理的最终满足或解脱。而“微博自杀”则是借用信息时代的快捷工具,在自杀之前同步向外界发出信号。
令人意外的是,发出这种信号其实是为了求助。心理学家把它称为一种“表演式求救”。社会心理学者石勇如此分析直播自杀现象:一心求死的人,已经对这个世界无话可说,既不希望有人看到,也不想看到别人了。所以,他如果“直播自杀”,说明他即使求死的程度很强烈,仍然想和这个世界打交道,仍有生的留恋。确实,除了利用微博自杀作秀博围观者,一般的微博自杀者想吸引别人完美资讯浙江浙江自驾助力完美希望小号外号外跟着高人学带团峨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