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年9月18日),第十八届神经病学年会在成都开幕。
来自全国的专家及同仁齐聚于此。
对于奋斗在辛勤岗位未能前来参会的同仁,不要着急,下面我们将会给大家带来第一天认知分会的报道。第一天的认知会场分为上、下两场,包括专题发言和论文交流两个环节,一起来看看吧。
1、医院贾建平教授就阿尔兹海默病进展做出发言。贾建平教授首先对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诊断标准的进展进行讨论,他认为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AD的诊断逐渐从症状表现向影像学和生物标志物等辅助检查方面演变。第二,贾教授对阿尔兹海默病是否是一类综合征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由于AD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复杂性疾病,即使诊断明确的患者在治疗方面仍存在困难,需要多种治疗方法联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因此,AD更偏向于是一类综合征,且其或许需要进行分子分型,以便针对分子靶点针对性的使用治疗药物。他领导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丁苯酞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方面的疗效。第三,在AD致病学说中,Aβ寡聚体的作用是否需要重新思考,贾教授提出以下疑问:为什么在众多临床试验中有关Aβ治疗药物研究屡次失败?为什么正常老年人脑中也存在Aβ?为什么AD患者脑脊液中Aβ下降?居于此类疑问,贾教授认为在家族性AD患者中进行AD相关研究更能排除混合因素,并呼吁在座学者们参与到全国大数据库的建立中来,使我国AD研究标准统一化。他建议:AD研究应以AD痴呆前阶段入手,临床药物应研制多靶点治疗药物等。最后,贾教授对先前AD治疗研究屡次失败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之前的研究受试者多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或痴呆患者,而非痴呆前阶段人群。因此,某些病理因素已经对受试者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贾教授提出建议:应将痴呆前阶段人群作为AD治疗研究的受试者。
2、来自McGillUniversity的SergeGauthier教授受邀对AD预防新策略进行了介绍。SergeGauthier教授对中国目前痴呆及MCI发病率、分型等进行总结,从普通危险人群(酒精、饮食等)及高危人群(携带APOEε4)的一级预防及中国神经病学的机遇几个方面进行了演讲,并总结道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研究,是中国神经病学界对全球抗痴呆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3、福建医院的陈晓春教授就非家族性AD的遗传易感性进行了介绍。他提出非家族性AD在致病机制方面更突出多因素致病的特点,而家族性AD更突出基因的遗传易感因素的作用。其中,APOE基因在散发性A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他介绍了新发现的遗传易感因素的细胞定位表达:遗传易感因素的表达与细胞类型相关,不同细胞可以突出体现不同遗传易感因素在AD致病机制中的作用。髓细胞触发受体2(TREM2)在年全外显子测序中显示与AD致病相关,其能作用于小胶质细胞而产生一系列效应。除此之外,他还介绍了其他若干新发现的遗传易感因素,如ABCA7、CLU、CR1、CD33、BIN1、SORL1、ADAM10等。最后陈教授提出了目前AD遗传易感因素的研究困境及造成此困境的原因。
4、来自上海医院的李焰生教授对DLB的早期诊断进行了介绍。虽然典型DLB鲜明的临床特点使其很容易与AD等其他类型痴呆相区分,而在早期如识别DLB成为问题。李教授指出,影像学对DLB早期识别非常重要,早期对检查核结构磁海马像,以及使用PIB-PET、DAT-SPECT等对淀粉样蛋白及DAT进行检查可以提高DLB的诊断率。认知损害域也是早期识别DLB的一个指标,研究发现在排除血管因素的MCI患者中,a-MCI患者更可能发展为AD,而多域MCI无论是否伴随记忆障碍更容易发展为DLB。另外,皮肤交感反应、心电图等电生理方法及睡眠规律对DLB也具有提示作用。
5、医院的李洁影医师对该院两例Logopenic失语病例进行了详细介绍及分析。据此病例,她指出:此两例病例患者具有发病年龄较早,症状以语言障碍表现为主,且缓慢加重,头颅MRI表现以颞、顶叶萎缩为主,而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多无明显异常等特点。李洁影医师为在座学者介绍了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语义性痴呆及Logopenic失语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6、医院的王蒙蒙医师介绍了其对帕金森认知障碍特点的研究,医院的58名PD患者的认知、生活能力及整体认知状态进行评估,将58例患者分为发现与无痴呆的PD患者相比,PDD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及是否单侧起病及淡漠和睡眠障碍比例方面有差异,但影像无明显差异。
7、复旦医院的许雅芳医师介绍了ROSA量表用于不同程度AD评估及AD预后相关因素研究。她指出,中文版ROSA量表对AD的严重程度、AD预后及相关因素方面具有较好的评估作用。
8、医院的王赞医师根据其团队对结构影像进行的研究,对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与APOE4等位基因在AD转化中机制提出,APOEε4可能协同性导致灰质体积萎缩、海马旁回皮层变薄,继而降低与海马旁回相联系的纤维束完整性。
9、来自上海医院的卢逸舟医师介绍了画钟实验在上海城区老年人群认知功能筛查中的作用,她提出,对画钟试验评分系统进行细化,并不会影响其敏感度及特异度。此外,画钟实验对环境要求低,简单方便,适合认知功能的初步筛查。
10、医院李卉医师介绍了其参与的ABCA7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AD患者血脂的关联研究。她介绍了胆固醇与Aβ的关联性及ABCA7基因表达与胆固醇加工、转运的关系。据此理论基础,她所在团队的研究得出:ABCA7基因的不同基因型对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的血胆固醇水平造成影响,因此,该基因在AD致机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11、首都医科医院的余秋瑾医师对AD患者伴发嗅觉特征进行了总结。她简单介绍了AD嗅觉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AD嗅觉障碍的临床特征及类型。除此之外,余秋瑾医师还为在座学者介绍了AD嗅觉的评价方法及其在疾病早期筛查中的作用。
12、来自医院的曾凡医师对“中国人群中APP、ADAM10基因多态性与散发AD的患病风险相关性分析”进行介绍,并指出进行关联分析应慎重考虑研究的样本量和纳入标准。
13、医院的魏翠柏教授对AD药物研究新进展做出了报告。魏教授对AD的发病机制、痴呆和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等概念进行介绍,并分析了美国AD药物研发流程和时间,指出抗AD药物进入临床阶段数量较其他药物少,通过率低。多数药物的研制着力于改善认知障碍症状或干预AD发病机制中的小分子作用环节。魏教授还对β分泌酶抑制剂、γ分泌酶抑制剂/调节剂、α分泌酶激活剂、Aβ聚集抑制剂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且对Tau靶点治疗、神经营养治疗等在AD治疗方面的作用,年龄、APOE基因对临床试验的影响做出报告。
14、医院陈生弟教授对认知训练在认知障碍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介绍,认知训练的从修复理论和代偿理论,陈教授指出工作记忆训练、逻辑训练、信息处理速度等多认知域训练及运动饮食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发展,并减缓老年人5年内生活能力的衰退速度,但其对MCI的作用尚存争议,其团队发现认知训练可以改善MCI的记忆、语言、视空间等认知功能。基于人的影像学、电生理学及基于动物的丰富环境研究为认知训练的作用提供了证据。
15、医院杜怡峰教授对AD风险预测做出报告。他介绍了风险预测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其在AD早期诊断中的策略,列出了AD具有代表性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如危险因素中的血管因素。他认为从病理角度来说AD的血管因素作为其危险因素的观点具有可靠的理论依据。除此之外,杜教授还介绍了易感基因在AD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生物标志物在AD预测中的作用。
16、来自浙江大医院的罗本燕教授介绍了“后部皮层变异性AD与典型遗忘型AD的临床特征学比较—基于单中心的研究数据”。罗教授首先从临床特点、体内病理学改变及基因突变几方面介绍了PCD与典型AD的异同,并讲解了PCA的各个临床亚型的特点,总结了PCA的诊断标准。罗教授及其团队对典型遗忘型AD及PCA患者进行了研究,发现PCA患者发病较早,Balint综合征及Gerstamann综合征出现比率高,而记忆障碍较典型AD轻,但两组的病例标志物Abeta和tau无明显异常,而一系列结构及功能影像也解释了二者的临床表现不同的原因。
17、医院的张志珺教授介绍了血小板生物标志物与痴呆的相关性。他提出,通过研究AD患者血小板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可发现AD患者中APP某些亚型的水平增高,或许可以用于研究抗AD药物的疗效和早期筛查AD。除此之外,张教授还对Tau、糖原合酶激酶3、5-羟色胺、单胺氧化酶B与血小板的联系等进行了介绍。
18、医院高晶教授对“痴呆的病理与临床”进行了介绍。高教授不但讲解了AD及LBD的病理诊断要点进行,并指出常见误区。她指出有Aβ沉积并不代表AD,而需要结合其分级及tau沉积,而同样Tau蛋白沉积未必是AD,沉积部位不同疾病不同。最后高教授总结了AD的病理诊断分型及其特点。
19、西安医院的屈秋民教授对AD是一种疾病还是一类综合征进行了探讨。他首先介绍了AD定义的演变和Aβ级联反应学说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之后屈教授指出,AD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多样,病理改变多样(常伴血管改变),临床症状多样,这使其更偏向于是一类综合征,而非一种疾病。
20、医院吕佩源教授介绍了脑小血管病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吕教授讲解了脑小血管的生理功能、常见的病理变变化、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指出血管性认知障碍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表现之一,最后吕教授重点从脑血管病变和认知障碍两个方面介绍了VCI的治疗。
21、中国医院曹云鹏教授为在座学者介绍了快速进展性痴呆的病因(尤其要注意常见、多发病因),如阮蛋白病、神经变性病、血管病等,并对快速进展性痴呆的辅助检查、治疗等分别做出归纳。曹教授提出,快速进展性痴呆的诊疗重点要放在可治疗性疾病上,如: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及血管病等。
第一天的认知盛宴先告一段落,欢迎大家继续口臭等7症状警示你身体有毒第一讲堂胆囊炎的9个治疗用药方案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