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结核流行
自由健康呼吸
今天是第26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终结结核流行,自由健康呼吸。由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合举行的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活动在温暖的春日阳光中开启。
活动一:义诊上午10时,疾病预防控制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就位,义诊准时开始。活动现场,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曹国强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对问诊群众的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估,耐心释疑,提供专业指导建议。疾病预防控制科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为群众进行量血压、测血糖、发放宣传手册、进行政策讲解等义诊服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杨雪梅副教授进行结核相关健康讲座,语言通俗易懂,听课群众普及了结核病防治知识,提高了对结核病的认识与防范意识。
活动二:讲课下午5时,疾病预防控制科主管护师成瑶为医护人员进行名为《肺结核报告及院内防控》的讲座。成瑶从肺结核报告及转诊、新传报系统使用流程以及肺结核院内防控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结核病以呼吸道传播为主,肺结核患者咳嗽、咳痰、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会把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播散到空气中,被周围人群吸入而产生感染。因此,人人都是易感人群。”讲座上,成瑶对院内防控的隔离要求、防控方式、咳嗽礼仪、预防措施做了深入细致的讲解,以提醒大家共同重视和参与结核病防控工作。科普时间到——主题:关于结核病,你需要了解这些
科普专家: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刘丁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
结核病中,最常见的为肺结核,其次还有淋巴结核、结核性脑膜炎、肾结核和骨结核。肺结核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咳痰2周以上,痰中带血,有的人会低烧、盗汗、胸痛、食欲差、疲乏和消瘦。肺结核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健康,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同时还有可能传染家人和朋友,所以,如有疑似结核症状,务必及时筛查,及时到县区级结防机构进行诊治。
如何预防肺结核?第一,为儿童接种卡介苗,这是结核病的天敌;第二,保持定时开窗通风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换气是可以吹掉空气中的结核杆菌的;第三,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使用公筷,洗漱用具专人专用,勤洗手换衣,定期消毒等;第四,坚持戴口罩;第五,提高自身免疫力,如保持充足睡眠、健康合理膳食、加强锻炼等。
最后,请务必记住:
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可以治愈。肺结核经治愈后,体内的结核菌被杀灭,不再具有传染性,不会再传染给其他人。
主题:对抗结核的异烟肼,该怎么用
科普专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杨雪梅
结核俗称“痨病”,它和人类的历史几乎一样长,曾夺去数亿人的生命,是人们闻之色变的“白色瘟疫”。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侵入人体各个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任何年龄人群均可罹患肺结核病,除少数发病急促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在异烟肼等特效药发明之前,人类对付结核病几乎没有什么有效手段。
转机出现在年,异烟肼发明成功,它的横空出世对治疗结核病提供了强大阻击利器。时代周刊甚至欢呼:“在人类和肺结核病斗争的漫长历史中还从来没有对一种药物如此兴奋过!”经过多年的使用,人们发现异烟肼对结核菌具有杀菌力强,选择性高,副作用少的特点。尤其是它的价格便宜,贫困地区的人们也能消费得起。
异烟肼,又名4-吡啶甲酰肼、异烟酸肼。呈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微苦,性质稳定,易溶于水。在接近70年的使用历史中,虽然部分结核菌已经对它产生了耐药性,但绝大多数医生仍认为它是治疗结核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主药。与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同为一线抗结核药。
但异烟肼不是完美无瑕的神药,和其他许多药物一样有着自身的缺点和副作用,需要严格遵守治疗指征和医嘱执行,医生也应根据病情科学、合理和安全给予用药和后续治疗指导。比如说,异烟肼与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烟酸等药物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异烟肼可使血清中的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值升高;存在精神病、癫痫病史、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孕妇应慎用;可以与酒精、含铝制酸药(如硫糖铝)、抗凝药(如华法林)、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强的松)、氨茶碱等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异烟肼与以上药物合并使用时应在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
此外,它的副作用也不可忽视,部分病人在使用期间可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及便秘等;会引起周围神经炎、视神经炎,表现为皮肤麻木/疼痛、视力模糊或眼痛;过敏反应,可出现药物热及皮疹;血液系统症状:贫血、白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增多;内分泌失调、男子女性化乳房、泌乳、阳痿,女性月经不调等。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异烟肼被归类为3类致癌物(不确定能不能致癌,但有致癌可能性)。因此,医生对它的使用越来越谨慎和规范,遇有病人身体不能承受时需要服用其他替代药品。病人也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时,一定要告知医生,对症调整药物或剂量,确保用药安全。(来源:生命时报文字:朱广平)
刊期:第期文字/编辑:王奕璇美编:巫雨玲图片:万衷余校对:王琼审核:陈小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