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最大一家心理咨询机构的名称不叫“XX心理诊所”,而叫“国家婚姻指导委员会”。它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由一些关心战争所带来的婚姻问题的人士所创立。这家机构所代表的,就是心理咨询中独立于医学模式,教育模式之外的第三类模式——社会工作模式。
弗洛伊德刚开始建立精神分析学时,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些女患者向他诉说,自己在幼年的时候遇到男性家属的性侵犯。弗洛伊德最初信以为真,但后来经过调查和他的思考,倾向于认为这些“童年事件”并不存在,是女病人将自己对男性家属的性幻想投射出去的结果。
研究心理咨询历史的专家往往忽视这个细节。其实,它是心理咨询走向社会工作模式的一个“反起点”:心理咨询业者要不要干预当事人的实际问题?弗洛伊德倾向于不重视,甚至刻意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把当事人的一切痛苦都归结于他的心理问题。这完全符合他医生的身份。清官都难断家务事,作为医生,对于当事人的实际问题更是既无法调查清楚,也无法做到有效干预。
然而,咨客却不管这些分别。他们往往将心理咨询机构当成“信访办”,将自己的现实问题一古脑端出来。在今天,由于心理健康宣传日益广泛,许多咨客上门的时候都是先讲讲自己的症状:我好象有点社交恐惧,我可能是抑郁症,我似乎有点强迫症。如果咨询师愿意听,他们仍然会端出自己的现实问题:婚姻、工作、前途……
在今天,彻底遵奉医学模式心理咨询的人仍然倾向于忽视这些问题。这和他们的工作范围,知识技能结构直接相关:你把这些问题提给我,我也解决不了,不如不管。但既然社会上有这种需要,自然会有一些心理咨询业者倾向于接受这些问题。
社工类心理咨询应该有与医学类心理咨询,教育类心理咨询完全不同的理论基础。这种心理咨询依靠的不是“心里学”,而是“心外学”,是关于人类行为规律的理论。因为它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