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探寻衰老密码的背后

这是BNA的第篇文章

年8月15日刊发于北京神经内科学会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作者简介

李鸿雁

医院

主治医师

王晓珍

医院

中心实验室研究实习员

年5月10日,医院举办了“宣医甲子——以拼搏为美,向行动致敬”主题宣讲暨表彰大会,医院建院6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的一部分。王蓉教授作为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和科研创新的代表,成为了主题宣讲大会的五名宣讲对象之一,这无疑是对王蓉教授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BNA基础与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李鸿雁作为宣讲团成员讲述了“探寻衰老的密码------一个坚持不懈的故事”

宣讲人:BNA基础与转化医学

专业委员会委员李鸿雁

年,针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医院成立了北京市脑老化重点实验室,王蓉放弃了已经小有成就的心脑血管研究,开启衰老研究的新方向。面对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的难题,她大胆设想,为什么不研发一种能够无创、简单、快速测试潜在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检验方法呢?可那时,国内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刚刚起步,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互联网,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王蓉就天天泡在外面的图书馆查资料、翻书库、找杂志,那段时间的午饭基本上就是白水加面包。

年,38岁王蓉成为中心实验室主任,她心底的设想越来越清晰,如果成功,那将会帮助到众多老年人。试剂盒研发的关键就是找到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外周标志物,找到它就好比为疾病找到了明确的警戒线,但是,这道线到底在哪里呢?阿尔茨海默病像一个隐藏得很深的魔鬼,怎么才能把它找出来呢?

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做实验。但是当时科研经费有限,没有脑定位仪,没有开颅钻,也没有体式显微镜,王蓉就带着大家把临床上淘汰的医疗器械捡回来进行改装,刻度尺变成了定位仪,牙科钻变成了开颅钻。但设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外一回事。第一次在捡来的显微镜下看小白鼠,每一根毛儿都像绳索一样粗大,用牙科钻磨开小米粒大小的颅骨窗口,稍不留神,血管立刻破裂,镜下一片红色,什么也看不到,更别提找到注射点了!这样的失败日复一日。一次次的渴望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仿佛一次次爬到了山顶瞬间又跌落谷底,那种滋味只有王蓉自己知道。

BNA基础与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王蓉教授

实验遇到瓶颈,王蓉的身体也出了问题。有一次在显微镜下进行脑室注射,王蓉突然感觉眼前一片模糊,她用力眨了眨眼,又继续实验。不一会儿症状又出现了,变成了大片的棉絮状物。医生告诉她患上了白内障,必须手术。可王蓉心想:“这怎么行?课题还没有成功!我还要用这双眼睛呢!什么时候完成课题,什么时候再做手术!”

于是她把眼睛的事情悄悄藏在心里,带领课题组反复尝试。那是第98次实验了,当实验员小心翼翼地完成注射,伊蓝成功染遍了整个小鼠的大脑时,一贯处变不惊的王蓉却愣住了。“主任!快看!”话音未落,整个课题组成员已经拥抱在一起。激动的泪水代替了喜悦的欢呼,实验成功了!回忆起研发过程中的种种,王蓉到现在都说:“那种蓝紫色是我见过最美的颜色。”

医院党委书记张国君为王蓉教授颁发荣誉证书

如今,当年的大胆假设,已经成为临床应用的现实。王蓉教授主持研发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试剂盒获得了国家专利和医疗器械注册证,还作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王蓉教授荣获了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正是王蓉教授这种不惧艰难、不懈努力的拼搏精神,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中去,真正实现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最终目的。

注:图片来自网络(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好专科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专科去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ystl/981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