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精神疾病,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往往会伴随着奇怪的无法理解的行为、傻笑、胡言乱语……甚至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精神病就意味着“危险”。
我们不能否认这种言论的错误性,因为在众多的案例中的确会有一些精神病患者出现了自残,伤人事件。
但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在大多数的患者中,其实很多时候并非像那些影视剧中一样“表演化”。
什么是精神病?
在最新的定义中是这样描述的:精神病是指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上出现不寻常并且持久的变化。
而在这其中,“心理障碍”得圈起来,是个关键点。
在众多精神类疾病的诱因中,心理障碍是一众诱因的汇总,在心理障碍背后则是千奇百怪的造成精神病爆发的因素。
对于惊吓?
只能说,“惊吓”某种程度上在众多精神疾病产生的比例中,很少。
那么除了惊吓,还有哪些诱发因素呢?
1.褪黑素缺乏
褪黑素的缺乏往往会造成不少人睡眠质量不高,而长期的睡眠质量低下,会造成精神损伤,从而引发精神病。
2.高期望、高目标
人定的目标过高会给自己造成心理负担,对于心理承受力不强的人来说,压迫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性疾病。
3.复发
对于有过精神病历史的患者来说,如果不遵医嘱按时服药,或者是擅自停药也会造成精神病复发。
4.家庭因素
家庭方面的诸多问题,以及各种关系紧张也是造成精神病发作的重要病因。
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家庭暴力以及家族遗传。
家庭暴力中,患者往往会因为肉体上的伤害,长期忍耐后转为精神上的创伤,从而引发精神类疾病的产生。
而家族遗传,一般常见于父母及以上辈分的近亲家族成员有精神疾病遗传史的情况。
5.错过黄金治疗期;
在很多时候,其实对于一些精神类疾病在爆发前一段时间,是具备很多预兆信号的,如果在这段预兆期发现,并采取及时治疗,治愈率会直线上升。
但现实中由于缺少精神病方面的常识,大部分病人在最佳时期没有接受治疗。
6.社会偏见以及歧视。
偏见与歧视,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存在于社会中的负节奏,有时候这些偏见和歧视,会造成患者性格上的变化,久而久之也是造成患者病症日益严重的一个重要的病因。
面对精神疾病,预防、发现、就医三步走!
对于精神类疾病,现如今很多人其实都离“它们”不远,巨大的工作压力、家庭的经济压力、甚至是突然遭受不可抗拒的精神刺激。
抛开这种不可抗力,不可预测的精神刺激,对于普通人来说,面对精神病无非就是三步走:
第一步,预防。
怎么预防精神疾病,是很多人的疑问。
但其实对于精神疾病的预防很简单,首当其冲的就是个人性格、思想意识的培养和强化。
其次,保持定期检查,如果你的家族有精神类疾病遗传史,定期的心理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再其次就是学会对外来压力的“南水北调”。
面对压力来袭,我们要学会去用合适的方式转移,消磨这种压力,避免压力在自己心中“过夜”。
第二步,发现。
很多精神类疾病在爆发前,其实都是有预警信号的,比如焦虑症的预警信号就是莫名的会紧张、出冷汗。
所以,了解一些精神疾病的预警信号往往能让我们在疾病爆发前及时发现,这一点对于第三就医非常具有帮助。
第三步,就医。
基于第二步的发现,能够让精神病的治疗处于黄金时期,而这也意味着在治愈率上会有极大的加分。
当然,对于没有及时发现征兆,并且精神疾病已经爆发的情况下,及时的就医也是第一选择。
因为在这类疾病面前,“及时”就是发现后立刻治疗。
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行心理测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