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挂职故事赵素银退休前的疯狂

提要

在河北百名赴京挂职的干部中,有10名“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均为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专家教授,赵素银就是其中一位。

大半年时间以来,赵素银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这场“修行”有更多的收获。最近,她找到了答案……

初到岗

去年10月24日,赵素银撂医院副院长的工作,坐上了从保定进京的高铁,医院报到。

“挂职就是一场修行。”年过半百的赵素银,医院副院长的任务,看做是一次难得的进修机会。

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在医疗领域,每个学科、每个专业差别都很大,我觉得我要走出我的专业,看看更广阔的天空,这也是我为什么尝试这样一种跨界的原因。”

赵素银发现,医院学科划分的精细化程度太高了,单一个眼科就分了个亚专业,“医院,专业的划分也没有他们细。”

医院性质不同,挂职至今的大半年时间里,赵素银做的最多的工作是调查和研究。她还记得,在医院“进修”的“第一课”,就是首都医科大学与医院联合举办的学科建设调研会。会议一上来,就让她这位从业近30年的精神病科临床专家“吃了一惊”,“研讨会的效率和专业化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赵素银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调研和学习,回去后加强团队学科建设。

照镜子

一年的挂职时间毕竟有限,赵素银对于自己想学什么、要学什么,有着清晰的规划。

“我不会学那些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因为经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特定的人群形成的,学完就已经过时了。”而她要向医院取的经,是那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

在省六院时,赵素银虽然是管理岗位,但一直没有放下临床工作,每周还要出诊一至两天,因而没有大把的时间钻研业务。如今,赵素银把医院当做一面镜子,通过对比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旁观者清。赵素银发现,医院的人才培养机制很值得学习。比如针对不同的医护人员有不同的激励机制;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30岁开始就设立选拔机制,把优秀的人才送到国外接受一流的培训。

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小事。在挂职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医院正展开节电节水的精细化管理。有时候医生们加班到很晚,难免忘记关灯,常常到了深夜还是“灯火通明”。院委会就研究开展节电行动,并在全院进行了广播宣传。第二天晚上,赵素银特意很晚才走,结果发现“整栋楼都变黑了”,“管理效率太高了”。

以小见大。赵素银认为,一家“百年老院”经久不衰,在各个方面保持领先地位,很多细节都值得琢磨。

转观念

在正式开展挂职工作之前,赵素银和另外几位医疗领域的互派挂职干部私下沟通,他们各自都有一些“小心愿”:河北的专家希望在北京掌握一些优质资源,多认识一些专家,将来无论讲学或看病都方便一些;北京的专家则希望多打通一些渠道,吸引一些患者来就诊。

挂职大半年后再坐在一起聊天,他们同时转变了观念。

河北与北京的医疗、人才水平可能会持续存在差距。但如今赵素银思考的则是,如何能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把患者留住。借助北京先进的学科建设和团队管理理念和机制,给百姓提供更便捷的就医服务。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意义重大,互派挂职干部交流,提升了干部的大局观,对医疗卫生领域协同发展的认识更加客观深入了。”赵素银说,挂职交流就像一面镜子,让自己在不觉间提高了自身素质和对协同发展的认识,非常难得。

面对面

曾经有人问我,都到了快退休的年龄还来挂职学习,是不是有点“疯狂”。其实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疑问。

坦白说,今年我已经50多岁了,来挂职之前,我有种“等退休抱孙子”的心态。到北京之后我发现,医院一把手院长比我年纪还大,动力比我还足,我的工作热情被重新点燃了。

观察之余我也在思考,这些老院长,该有的荣誉都有了,他们为什么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兢兢业业地工作?我想,他们追求的可能已不是个人利益,更多的是对社会和学科发展的贡献,令我即感且佩。

我想,如果人是一杆火柴,就应该百分之百地燃烧。这,是我来挂职后的另一大收获。

这里汇聚了最权威、最丰富、最精彩的京津冀信息。

北京日报

国内国际新闻部出品

敬请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便宜
北京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ystl/979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