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中国高教研究》年第8期第61-69页
转载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与“十三五”规划定调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任务与重心——“双一流建设”。近期公布的各主流国际大学排行榜中,我国顶尖大学排名明显提升,在ESI学科评估中,我国进入ESI1%水平的学科数也大幅增长,为未来建设“双一流”增加了信心和希望。但我国顶尖大学与世界顶尖大学在整体与学科方面的学术差距还有多大?哪些专业具备比较优势,可以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哪些学科属薄弱环节?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都需要我们思考与行动。
国内研究常选择国际顶尖私立大学作为比较与案例分析对象,但私立大学有不同的先决目标、更高的管理自由度与多样化的经费收入,可比性相对较弱。选取美国公立顶尖大学与我国顶尖大学进行比较,有利于以更公平的基准比较顶尖大学间的学术差距、薄弱环节,从而选取更适当的规划与策略,对“双一流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进行科学分解及压力传导。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进入各类大学排行榜排名最靠前、最稳定的美国及中国大陆地区公立综合大学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参照ESI世界及地区基准,对其综合学术能力、学科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与比较,了解我国顶尖大学的优劣势,明确差距、为未来发展提供标准与经验。
2、研究取样。一方面,本研究选取在近期权威排行榜中位列世界前30名的美国公立大学,得出3所样本大学,取样指标及结果见表1。另一方面,综合考量学术实力、稳定性与知名度,本研究选取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作为中国大陆地区样本大学。分析发现:5所样本大学除均属综合性、研究型公立大学以外,学生数、生师比、国际学生比例上也较为类似,见表2。
3、数据来源。为保证数据口径一致,本研究选取年2月汤森路透公司根据科学引文索引(WebofScinence)开发的InCites数据库基础数据,比较指标包括:机构整体及其专业、学科的标准化论文引用影响指数(NCI)、SCIE论文发表数、引用次数、引用比例及篇均被引、SCIE论文主要合著者(前10机构)。
作为衡量指标,标准化论文引用影响指数(NormalizedCitationImpact,简称NCI)是汤森路透公司根据科学引文索引(WebofScinence)开发的InCites产品中的一项指数,用于测量研究机构或国家近五年内SCIE论文——即SCI(含扩展版)、SSCI及AHCI(艺术人文引文检索)数据库中发表的期刊论文、评论与会议论文绩效(数量、引用频次)与世界平均绩效水平(综合考虑研究领域与时段因素,平均基准为NCI=1)的比值。由于选取的论文指标属学界公认的国际可比指标,故NCI亦能客观反应一所院校或专业对学界的影响力及绩效水平。当NCI>2时,说明该机构已超过世界卓越水平。
三、样本高校学术发展情况
美国公立大学晚于私立大学产生,但一经出现便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打破了私立大学的垄断地位,促成美国高等教育公私立大学共存共荣的格局,有效推动了美国各州高等教育资源的均等分配,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本研究样本高校属于区域顶尖公立研究型大学,享有国内外卓越研究声誉。
(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基本背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是美国排名最高的公立研究型高校,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以下简称ARWU)—年数据显示其排名维持在世界第2~4名。《福布斯》公布的最具价值美国大学排行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高培养质量、低退学风险、高事业成功率排名第一。该校已有72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菲尔兹奖得主、20位图灵奖得主、11位普利策奖得主。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伦斯创建了伯克利学派,其组建的放射实验室承担“曼哈顿计划”后成为美国最重要的研究所之一。该实验室已有17位获诺贝尔奖、13位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70位美国科学院院士、18位美国工程院院士。
2、学术影响力分析。从学术影响力NCI分析:从年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始终维持世界领先研究影响力,曾在年及年达到2.4的超世界卓越级别,最低值1.8左右,远高于美国研究机构1.4及全球1.0基准,见图1。
从SCIE论文发表来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各专业表现卓越,仅临床、人文领域影响力略低于卓越水平(NCI2)。其中临床医学研究多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合作完成,并非其发展重点;而人文领域影响力虽偏低,仍远高于美国平均水平;其物理学发文量接近10万,其他领域均有过万发文量,除人文学科外,论文引用比例均超过65%,见表3。
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要SCIE论文合著者分析:首先,其论文合著量极大,体现出与合著单位的深层合作。其次,由于历史关系,其与国家能源局及劳伦斯实验室保持着产量惊人的合作,难以被取代。再次,其优先与实力卓著的私立高校而非系统内分校合作,相邻的传统对手斯坦福大学是主要合作伙伴。此外,为拓展国际视野,伯克利还与法、德最知名研究机构合作,见表4。
3、特点总结。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属世界卓越级高校,具良好基础与历史,注重各专业领域均衡发展与择优合作,物理实验室吸引与培养卓越级人才众多;即便相对弱势学科,也保持优异标准。
(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1、基本背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是全美培养尖端人才领域最广的大学,提供类学士、86类硕士及类博士及专业学位。ARWU—年数据显示:洛杉矶分校从全球16名起稳步上升至12名。该校已走出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教员中有位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86位美国科学促进学会会员、40位美国科学院院士、20位美国工程院院士、34医院院士,16位美国哲学院院士。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是南加州地区最知名的医疗机构,全美排名始终位于前10名,于年报道世界首例艾滋病患案例,年开发世界首款基因抗癌药。仅—财年,该医疗系统为南加州提供个就业岗位,34亿美金雇员补贴,77亿美金产出,贡献税收11亿美金。
2、学术影响力分析。从学术影响力NCI分析:自年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便具世界领先研究影响力,但波动较大。虽其整体影响力略逊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但其峰值也曾在及年达世界卓越级别(NCI=2),最低值约为1.5,高于美国基准,见图2。
从专业领域论文发表看:其生命科学、物理学及社会科学达到世界卓越水平(NCI2),临床与健康、工程与技术也接近世界卓越水平,仅人文领域影响力稍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生命科学、临床领域发文量超10万篇;除人文领域外,论文引用比例超过68%,见表5。
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主要SCIE论文合著者分析:其与顶级医学组织合作较多;且强调与加州大学系统内、州内组织合作,强调对南加州地区的社会服务功能,与传统对手南加州大学合作紧密,见表6。
3、特点总结。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整体学术影响力低于伯克利分校,但有其独特优势——医学及少数族裔领域的研究无法被其他院校取代。此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凸显社会服务功能,定期公布学校对南加州乃至全美经济的影响及政府投资回报情况。
(三)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1、基本背景。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是密歇根大学旗舰校区与代名词,是美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公立大学,其多个专业全部排名全美前20名,多个专业排名全美前10名,其中包括几乎所有社会学科。ARWU数据显示:从—年,其排名稳定在世界19~21名水平。现任教员中有76名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25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及27名美国工程院院士;校友中已有22位诺贝尔奖得主、18位普利策奖得主。
密歇根大学年就建立了学习和教学研究中心。该机构不但以改进本校教学水平及师生关系为己任,还为国内外大、中、小学提供咨询及讨论会,形成独特品牌及活动模式,造就享誉盛名的教育学院。
2、学术影响力分析。从学术影响力NCI来分析:从年始,密歇根安娜堡分校便具世界一流研究影响力。其影响力峰值达到2.2,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难分伯仲,其余时段相对稳定在1.7左右水平,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更稳定,见图3。
从专业领域论文发表看,其生命科学及社会科学优势明显,达NCI=2.2的超世界卓越水平,所有专业领域NCI都超越了1.5,高于美国基准。其生命科学、临床领域发文量在10万篇左右,社会科学发文量超越另两所知名加州分校,除人文领域外,论文引用比例超过66%,见表7。
从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主要SCIE论文合著者分析,其合作伙伴多为美国知名私立大学与国立研究院。与两所加州大学分校相比,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不但更注重与综合性强且社科人文专业更知名的大学合作,还与毗邻的美国东北部大学合作更紧密,见表8。
3、特点总结。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学术影响力虽逊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但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更稳定。与两分校相比,其理工专业优势不明显,但社科类学术影响力更高,且保持与美国东北部顶尖大学的合作,维持庞大且平均水平颇高的专业体系。
(四)北京大学
1、基本背景。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北京大学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理、社、农、医等学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作为中国顶尖高校,北京大学系国家“工程”“工程”“计划”等国家重点资助项目高校。据ARWU显示,该校排名已从年世界名左右上升至年的~名左右,是中国大陆纳入各类世界排行榜排名最高的院校。其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87人、院士校友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2人、诺贝尔奖得主17人;贡献了中国大学近位正副校长、70余位外交大使、名亿万级精英企业家校友。
2、学术影响力分析。从学术影响力NCI分析:年前,中国大陆研究机构整体学术影响力不高——与当时SCIE论文发文量少直接相关,北京大学与其他研究机构相比并无突出优势。年后,北京大学开始显示出高于其他大陆研究机构的学术水平,于0年后进入加速发展期,5年超越全球基准。目前北京大学整体学术影响力水平NCI达到1.3左右,接近美国科研机构平均影响力水平(NCI=1.4)。而中国大陆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比全球基准水平虽有差距,但经过新世纪后的加速成长,已十分接近,见图4。
从专业领域论文发表看,北京大学至今没有专业达到世界卓越级别,与美国3所顶尖公立高校差距较大。其物理、生命科学、工程领域影响力相对较大,且在这些专业及临床学科发文量已过万篇,文章引用比例达60%以上,形成了一定国际竞争力。而社科学术影响力也超过了全球基准,仅人文领域影响力低于全球基准且发文量少,有较大提升空间,见表9。
从SCIE论文主要合著者分析:北京大学主要与中国科学院及国内“工程”高校合著,也开始注意与外国国家级研究机构合作。从整体合著数量上看,较美国样本大学还有较大差距,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少,见表10。
3、特点总结。北京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在近十年有较大提升,其工程及物理学科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但社科与人文学科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近年北京大学开始注重与海外国家级研究机构合作,但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不深入。
(五)清华大学
1、基本背景。清华大学诞生于年,初期为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年设立大学部,年调整为多科性工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ARWU显示清华大学排名从世界前名左右逐步上升到~名,与北京大学一并代表中国大陆顶尖学术水平,系国家“工程”“工程”“计划”等项目重点资助高校。清华大学教师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图灵奖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78名;校友中有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名、亿万级精英企业家校友名。
2、学术影响力分析。从学术影响力NCI分析:—5年,清华大学整体学术优势不明显;5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在年后趋稳,见图5。
从专业领域论文发表看,清华大学至今无专业达世界卓越级别,与美国样本大学差距较大。物理、生命科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发文量超万篇,但临床、社科、人文学科发文量有限,工程与技术、社会科学、人文专业领域NCI1。见表11。
从SCIE论文主要合著者分析,一方面,清华大学整体合著量不但明显低于国外样本大学,也低于北京大学;另一方面,其合著者以国内“工程”知名理工大学为主,有明显专业倾向,见表12。
3、特点总结。得益于国家支持与优异生源,清华大学整体科研实力在近年提升较大,超过了绝大多数大陆研究机构和全球基准;其生命科学专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而工程、社科与人文专业目前还低于全球基准;与北京大学略不同,清华大学虽也以国内高校为主要合著对象,还努力拓展与海外知名大学的合作,但整体合著量较少。
四、中美公立顶尖大学学科现状分析
1、学术引文及影响力。整体而言,5所公立大学人文学科影响力略逊于其他学科,但美国样本大学各领域影响力均超过我国样本大学及美国平均基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有5个和3个领域超过全球基准,其中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领域超过美国基准(1.4);3所美国样本高校在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物理学、临床领域都几乎达世界卓越级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尚未有领域接近此水平,见表13。
表14数据显示:三所美国样本大学大部分学科能入围ESI前0.1%水平,甚至有1门以上跻身ESI前0.01%水平,为绝对优势学科,在22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表现上全部超过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但国内样本大学亦有学科能入围ESI0.1%水平,属相对优势学科。
其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有学科达到ESI前0.1%水平,经济、农科、神经学、精神病学、环境学、植物学、药理学7个专业入围学科ESI前0.01%,为绝对优势学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有21个学科领域、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有20个学科领域达到ESI前0.1%水平,两所院校在精神病学科引用率均超过ESI前0.01%水平,为绝对优势学科。
北京大学有17个学科入围ESI前1%学科,其中地球科学、农科、环境、植物学领域达到ESI前0.1%水平,为比较优势学科;清华大学有16个学科入围ESI前1%学科,其中植物学、综合学科达ESI前0.1%水平,为比较优势学科。
2、学术环境。从学术环境分析,美国学术基准高于全球基准,而全球基准超过中国大陆基准,后两者差异已明显缩小。从发文量分析,美国占据绝对优势,其中3所样本大学平均发文量约为国内样本学校的3倍。从学术影响力分析,3所美国样本大学的影响力远高于美国基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超世界卓越级大学;北京大学学术影响力低于美国基准,略高于全球基准;清华大学高于中国大陆基准,略低于全球基准,见表15。
表16从22个学科中美平均水平进行分析。从发文量上看:美国所有学科发文量均超过世界该领域发文量10%,19个学科超过20%,10个学科超过30%;中国有11个学科发文量超过世界该领域10%,2个学科超过20%;在化学和材料学科,中国发文量超过美国,其余领域发文量均低于美国,尤其在分子学、社科、经济、空间科学、神经学、免疫学、精神病学领域,美国发文量都接近或超过总发文量40%,而中国大陆在这些学科的发文量基本均在世界10%及以下。从平均被引水平分析,美国22个学科篇均被引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国大陆22个学科篇均被引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我国大陆来说,物理学、化学、材料学3个学科属于发文量大而篇均被引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小的学科,说明国内已有大量研究机构具备发表SCIE论文水平,应适时实现质的突破;而社科、经济、数学、农科发文量较小但篇均被引与国际差距较小,潜力巨大。
3、合作组织。汤森路透公司近期公布的高被引学者中,美国高被引研究人员达人,远超过紧排其后的英国(人)、德国(人)和中国(人)。美国公立系统表现不俗,其中加州大学系统高被引研究者达人,远超其他高校,见图6。
从该排行榜分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洛杉矶分校均属加州大学系统,本身属于引用度第1的系统,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也在高引机构排名中位列第15,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均未入榜。从合著情况分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著量遥遥领先,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合著数也远高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尽管美国样本大学的合著组织在国家数量上看未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但入围高引机构的比例更高,见表17。
4、资助机构。InCites数据库还发布了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基金资助机构排名。在前15名机构当中,美国占据4个席位,中国占据2个席位。从资助发表论文分析,中国自科科学基金委资助发文量已接近78万篇,远超其他国际组织;而中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发文量也超15万篇,稳居前5;但从学术影响力来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论文学术影响力在前15名组织中属于较低水平,仅高于日本两家机构,而中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的论文学术影响力也仅为1.26,与美、英、德、欧盟的资助机构还有较大差距,见表18。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整体学术影响力明显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国大陆整体学术影响力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大陆顶尖大学的合著数量和合著机构影响力也明显偏低。但中国大陆整体发文量已提升,中科院系统跻身世界高引机构排行榜,亦有资助机构入围世界前10,资助发文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
五、启示与思考
1、正视差距但充满自信。通过国际数据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必须承认:一方面,我国大陆顶尖大学与美国公立顶尖大学在整体实力与分学科实力上还存在较大差异;而我国大陆整体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美国的平均水平。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相对国际和美国的平稳发展情况来说,我国大陆顶尖大学与整体科研机构都显示出快速发展态势,尤其在5年以后进入加速发展期。在更高的资助水平、持续的努力与清晰的竞争榜样激励下,相信我国大陆顶尖大学将在不远的未来成就世界一流大学。
2、培育绝对优势学科。当前中国大陆已有多所研究机构的部分专业入围ESI前1%专业,对于国内顶尖级别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来说,进入该范围的学科更是超过16个,甚至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有4个和2个学科进入ESI前0.1%的领域,值得欣喜,但不应止步于此。对比美国顶尖公立大学不难发现,我们不但应让更多的学科进入到ESI前0.1%水平,还应努力建设我国的绝对优势学科,即进入学科ESI前0.01%水平,成为该学科的世界基准与标志。
3、构建学科差异化激励机制。我国大陆科研机构在不同领域的竞争力存在差异,应根据其发文量及影响力制定不同激励机制。对发文量较大的学科,如化学及材料科学学科(目前发文量上已高于美国科研机构水平),整体引用水平还低于世界平均基准,应采取质量优先的评估与奖励机制,提高发文质量,提升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对学科发文量较小的学科,如社科学科、经济、交叉学科,需先增加SCIE论文的发文量。值得一提的是交叉学科研究是热点,整体发文量低、引用率高,是容易实现快速突破的领域,值得我国科研机构重点投入。
4、加强与实力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一方面,要与更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从美国顶尖公立大学的合著机构分析发现,结合自己的优势,与领域内最强的科研机构合作,不论它们的国籍、性质、地理位置如何,亦不能忽视与传统对手的合作,保持健康的互助与竞争关系。另一方面,需切实加深学术合作的质量。作为区域内顶尖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国际合作组织虽不少,但合著发文量较低,从某种程度反映出我国与海外机构合作的一个弊端——以合作办学或外方讲学类方式较多,真正增进我国学术影响力的活动,如学术论文探讨与合著程度还不够,应加强此方面的投入。
5、改良基金绩效评估与激励。一方面,数据证实已有国家级基金资助为增强我国学术影响力提供重要支持,大幅增进了我国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SCIE论文发文量,还应激励社科领域基金对SCIE论文的鼓励与支持。另一方面,相关基金委员会除了重视项目选拔环节,亦应重视后期的验收与绩效评估。当前我国部分学科领域应进入重质量而非发文数量的阶段,应恰当提升该类学科的竞争强度,订立发文引用指标要求。
作者介绍:莫蕾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083;洪成文,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北京 875
本文编辑:慕编组成员(小端午)
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MOOC”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了解在线教育,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鐧界櫆椋庡尰闄㈡槅鏄庡摢瀹跺ソ鍖椾含涓鍖婚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