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算,我们的假期好像快结束了?是不是还有很多人的暑假作业没写完?心
但是我不用写暑假作业啦可是作为一个准中文系的人,我改不了看书、写文章、发文章的特点所以,就请听我讲故事吧!
作为一个高三毕业生,我最清晰的记忆就是:以前每年的暑假作业都有一项——读后感。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呀~
最近在读(我只挑经典说,很多散的就不说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和《白鹿原》,看的时候心情起伏蛮大的。但是没看完,读后感写不了......
所以,在此奉上我曾经写过的一篇读后感——《到世界去》。
分割线来啦~~~
我不得不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小说。看完后的心灵震撼无法言喻,具体如何,请看下文
到世界去
希望多去一些地方,让我明确未来路的方向。——题记
高三确实比较忙,不似假期那么浪荡,可以任着自己性子什么都不做,花上一整天来看书,但不管怎的,书还是要读的。
嘿嘿,我来说说最近看的一本小说吧,这是继《穆斯林的葬礼》后唯一一本真正让我从心底里爱到不行的小说,一是为其中情节,二是为它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与问题。小说的名字比较神圣与庄严,叫《耶路撒冷》。
小说以初平阳让爸妈卖掉大和堂(一个承载着花街人记忆的诊所药房,类似北京同仁堂一样承载着老北京人的记忆)筹钱去耶路撒冷读书而回到淮海收拾行装这一期间重遇童年玩伴为线索展开描写,紧接着故事人物在初平阳的回忆中渐渐出现了。小说的每一章节都以初平阳童年时的玩伴名字为题,先是介绍人物现状然后再追溯回曾经发生过的事。起初,每读一个章节,我都很混乱,因为作者设置了太多悬念,譬如在回忆中一笔代过的“四个男孩追着一个出走的女孩跑遍全中国”,景天赐的自杀成为了大家挥之不去的噩梦,以及整篇小说引领我们读下去的动力——初平阳为什么要去耶路撒冷?围绕在他心底22年的声音“耶路撒冷”究竟代表着什么?种种一切如迷雾,让我处于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然而,一切的悬念终究在全书中间“景天赐”这一章节给出了答案。
“她一个人的宗教在花街人看来,也许就是一个人与整个世界的战争,但她毫无喧嚣和敌意,只有沉默与虔诚。她侍奉自己的主。她的所有信仰仅仅源于一种忠诚和淡出生活的信念。”()
这里提到的她是秦环,秦环曾是一个妓女。她是景天赐和秦福小的奶奶,亦是花街小伙伴们所喜爱的奶奶。童年时侯的初平阳、杨杰、易长安、吕冬常好奇秦奶奶为什么总爱到斜教堂,他们常趴在斜教堂的窗外偷偷看秦奶奶在干什么,那是初平阳第一次听到“耶路撒冷”这个词,那一年他12岁。小家伙们在窗外的偷看终究是被秦奶奶发现了,秦奶奶让他们4个人进去,指着《圣经》上的一段话让他们教她识字,初平阳想不明白为什么目不识丁的秦奶奶会如此执着于在斜教堂里念经、叩拜耶稣,多年以后当他从犹太教授雅各布口中再次听到“耶路撒冷”这个词,听到用希伯来语念圣经上的内容时,所有的一切,恍然大悟。
他明白了秦奶奶说的那句话“如果你认为你是干净的,那你就是干净的”,纵使她从来踏出过花街,从未见识过这个世界长什么样,但她内心的安宁是他人无法相比的,或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秦奶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死去,她因担心斜教堂漏水湿了耶稣而半夜跑去取十字架,她那小小、瘦弱的身子背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却因不小心摔倒在地而死去,耶稣穿着她的雨衣,一点都没被淋湿,第二天秦奶奶死的消息在花街上传开来了,人们发现她没有因寒风冷雨而害怕,相反地,她的表情是安详的,嘴角略带微笑。
“很多年里你都固执地认为这是一个‘到世界去’的问题,就是精神需要突围和漫游,就是寻找一种让自己心安的方式。你在寻找与‘耶路撒冷’四个汉字发出的声音相对应的路,有一天,一个从耶路撒冷来的老人跟你说,来耶路撒冷吧,你觉得对,就是它,你找到了。可是,你为什么只有听见这四字之声才觉得内心安妥呢?”
“你无法抹掉那隐藏的十分钟,因为你可以救他。没有及时阻止消失的生命,算不算凶手?很多年里你都在想这个问题。”
初平阳目睹了景天赐自杀的全过程:景天赐拿着杨杰送的手术刀,在自己的手腕上划了下去,在那10几分钟里,他被吓坏了,他看到了秦福小对他说“嘘”......后来他大脑一片空白,逃离了景天赐家,不小心掉进了运河,等他再次清醒过来回到家时他看到了爸爸急急忙忙赶去景天赐家,但是为时已晚,初医生说“要是早10分钟就好了,失血过多,救不了了。”所以这么多年以来,这成为了平阳的一个噩梦,他内心无比自责。
“放不下,抛不开。既然抛不掉,那我就守着他们,走到哪里都带着。”
后来初平阳向雅各布教授讲述了这段往事,并说出了如上那句话,因此全书迎来了最关键的转折点——雅各布教授的回信。我认为这是全书的点睛之笔,亦是这本小说最核心的内容,更是很多人已丢失的品质:
“看了你的信我既难过又高兴。难过是因为天赐的悲惨故事和你多年来背负的十字架;高兴的,也是你多年来一直在背负一个十字架。这是我喜欢和看好你的理由之一,我相信这也是顾教授(平阳的博导)喜欢和看好你的理由之一:你还有忏悔、赎罪、感恩和反思的能力。在今天,具备这种能力的年轻人何其之少,在世界各国都如此,中国大概也不能例外。非常好,真的,非常之好!”
小说中关于雅各布教授的情节不多,但却十分重要,因为他代表的是感恩。事情牵扯回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党屠杀犹太人,那时候雅各布教授的父母亲因获得了签证得以逃离了欧洲大陆,来到了上海这一城市。他们刚到上海,举目无亲,因此他们感恩生活中帮过他们的每一个人,碰巧雅各布的妈妈一次做菜的时候不小心把刀掉到地上割伤了血管,在他们在找不到车的时候,顾教授的父亲正好出现了,他开车送了他们一程,再后来顾教授的父母在文革中被批斗而死,而雅各布的父母在以色列建国后再也没回到过上海,但他们无日无夜不想念着上海这座城市,因为他们感恩这座收留过他们的城市,感恩曾经给予过他们帮助的人,就像雅各布教授说的:“一座城市不会记住两个相依为命的犹太人,但是,两个流散的犹太人会记住一座伟大的城市。第三个犹太人也会。”
因此雅各布教授本着寻根的想法重访上海,替他已逝的父母完成未了的心愿。于是两家人的后代因缘巧合于上海这个城市相遇了,初平阳则充当两人间的桥梁,为两位语言不通的教授翻译。兴许是从这段故事中,初平阳才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想去耶路撒冷。
我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事,必定有原因,如果说没有原因,那只是因为你现在还没弄清楚。
但做这件事,你究竟是被逼还是在遵从内心的呼唤呢?
我不否认我们现在的时代生活质量比上个世纪好了很多,但我们又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精神方面欠缺太多了。前不久看了一篇新闻,这是一篇北大的一个临床心理咨询师既精神病科医生所发表的演讲,演讲的主题是时代空心病。
相信我们对焦虑症、抑郁症这两个名词并不陌生,那空心病是什么,你知道吗?
这是一个病症新名词,一个由徐凯文医生发现并命名的心理病。北大每年大概都有30%的学生因厌学而有严重的自杀倾向,每年徐医生都会花大量精力去拯救这些学生,因为这些学生真的十分优秀,他们是可以做很好的学术和科研的孩子,心理咨询中心以及他们的父母还有院系的老师们都竭尽全力把他们引回正轨,几年下来,住院吃药,所有治疗手段都用尽了,可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了无生念,于是他们的父母无奈了,最终只能让他们退学回家。他们的病症和抑郁症很相似,起初他们很多人都被误诊为抑郁症,于是精神科的医生们按照抑郁症的治疗办法给他们开药,可他们的自杀念头实在是太强烈了,以至于药物治疗丝毫不起作用,更甚至于治疗抑郁症最有效的“电抽搐”法也无济于事。
为什么?
因为他们患的根本不是抑郁症,而是空心病。空心病不似抑郁症,它的问题不在于激素分泌紊乱,换句话来说,生理因素不是致病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他的人生价值观。这群优秀的学生从小被教导着要成为杰出的人,他们一味地听从父母老师的安排,成为校内顶尖的学生,成为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却从未思考过自己想要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他们都很优秀,但却很痛苦,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找不到自己了。
而《耶路撒冷》中的景天赐自杀就是因为他自己说的“我找不到自己了。”
景天赐的自杀给他的玩伴们都留下了很严重的心理阴影,初平阳因那10分钟,多年来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杨杰因送了手术刀给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杀死天赐的凶手;秦福小认为是她一直惯着弟弟,所以他才会自杀;吕冬因为秦福小接受不了事实而选择答应和她离家出走,却因母亲的原因晚到了半个小时,找不到秦福小,于是和初平阳等人跑遍中国去找福小......
另外,小说塑造的几个人物,他们的家庭都很典型,他们的家庭情况让我看到了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让我知道了,原来空心病不是我们这一时代才出现的,它早已出现,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
家长一代人的空心,灌输给孩子错误的观念与意识,导致了这种错误价值观代代相传,以至于形成了如今这种“社会空心的现象”。
小说中杨杰和吕冬的家庭便是如此,所幸的是杨杰在短暂的迷失后,最终选择了遵从内心意愿,成功地摆脱了他妈妈带给他的影响,没有酿成悲剧。但吕冬就不那么好运了,他由于母亲从小的压迫与后来老婆的严格要求,最终被逼进了仓家卢(精神病院)。后来,吕冬和平阳在仓家卢相见,他俩一同回忆起16年前他们6个人的仓家卢之行,那时候他们在草坪下伸长了脖子想探头进里面看个究竟,但被高墙围起的病人却无比向往外面自由的世界。
我突然想起《围城》中一句话“围城外的人想进去,围城内的人想出去。”
而今,吕冬却成为了仓家卢中的一人。两人在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中看到了过去的自己亦看到了现在的自己,吕冬说“我其实没病,医生说我只是压力太大了。真的,你试试有那样的一个妈妈与老婆,你也会疯的,几十年了,我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精神病院比在家要好。”读到此处,我心痛无比。原来空心病不是一个专属于90后、00后甚至以后的人的病,它早已出现。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会对以后的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人可能会活在经历之中,永远都无法逃脱;可有些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迷后,最终会走出来,继续朝着心中的朝圣地前进。但可惜的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是前者,因为后者要付出的代价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这就是雅各布教授所说的纵观全世界,拥有忏悔感恩和反思能力的人难得的原因了。
初平阳在北大读研的时候选的是中文系,他刚到北大时把所有文科教授的课都听遍,但他却发现自己在文学这一块迷路了,他觉得自己缺少寻路的兴致,找不到通往某专业的源自生命深处的激情。阴差阳错,在听了顾教授的课后,他觉得自己在社会学领域有话要说,于是在离考博仅剩两个月的时候,他改专业了,改成社会科学研究。
我好佩服平阳的勇气,因为很多时候,认清自己要追求的东西,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就像前面提到的,这是一个人和整个世界的战争。初平阳的女朋友舒袖跟着他在北京过了几年入不敷出的生活,最终由于家里人的反对被迫离开了他,尽管他们依然深爱着彼此。
舒袖最终嫁给了一个房地产大亨,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并生了一个孩子,叫平原。当舒袖带着孩子与平阳再次相遇时,那种爱的感觉再次苏醒了,她知道这么多年,她爱的人一直都是初平阳,否则她不会给孩子取名为“平原”。平原这个名字是平阳想的,当初两人在一起时便设想过未来,想着以后的孩子叫什么名字。
世界上最可悲的事大概就是多年后你我相遇,发现彼此依旧深爱对方,只是她已为人母,孩子的名字是你当初想好的名字,只是姓是别人的姓。世上最动听与最伤人的话大概便是迟来的告白吧。
小说终究迎来结局,初平阳告别家乡,准备回到北京完成论文便出发去耶路撒冷。初平阳、秦福小、杨杰、贾凡和天送在火车进站前喝了个大醉,初平阳在想,十年后大家都会是什么样,由于天送的一句话,他的新专栏《》的开头一句话也油然而生——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故事于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我不知道作者在此所说的“掉在地上的”是什么,兴许是我们早已丢失的梦想与价值观,亦或是雅各布教授所说的忏悔、感恩和反思能力。
总之整本书看下来,我是热泪盈眶的。
曾有人说过“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我自认为读过的书不多,走过的路也很少,关于爱也只是懵懵懂懂。但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长期以来困扰着我们的问题,看到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迷惘。
王安忆老师说“小说是个乌托邦(美好却永远都到不了的地方)”,要把一部小说写好真的好难,要在小说中隐含深刻的道理更是难上加难。
我没有多深刻的见解与评价,但从心里说一句:这本小说真的很棒!它的语言不像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那般深刻难懂,它通俗、真实,让我们觉得小说中的人物就活在我们身边,让我看到了追梦的同时是在反思是在自我救赎。真的,青春没有波澜,没有反思,便永远不会有成长。好多人,都是在不断反思中找到了问题所在,找到了恐惧的根源,继而一步步去克服它,这是心灵的成长,亦是我们在自救。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去看,看世间百态,品味不同的人生,一路上且行且珍惜,且行且反思,学会把自己从曾经狭窄的空间中解救出现,跟随着自己内心的声音——走下去。
看回自己高三写的文章,仿佛又看到了曾经纠结的自己。
我还记得这篇文章是去年11月写的,那时候刚刚两校第二次联考结束。我成绩很渣,特别物理......可是心里的执着迫使我不能放弃。
我的信仰是文学,是文学让我勇敢跟随内心走下去的。
我当初很怯懦地把文章拿给男神看,并告诉他我要学好物理的决心。他一点都不怪我物理考砸,还支持我写文章,感动得热泪盈眶。
寒假得知理科生不能报中文系,绝望过。可是高考报志愿发现广财中文系收理科生,但是最后去了广财也是有故事的。
哈哈哈,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总之我现在可以大声说一句:
我不忘初心,最后来到我想来的中文系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