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加专业的知识和帮助,PS君可谓煞费苦心,翻了很多脑神经以及精神疾病领域的专家学者的著作和访谈,知识大增,当然从今天开始会一一分享给大家!
今天PS君要跟大家讨论的主题是:抑郁症的心理疗法。
下面给大家分享的是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何燕玲主任关于心理疗法的一次访谈内容。
记者:
不少人认为抑郁症仅仅是“心病”,您怎么看?
何燕玲:
抑郁症造成的精神痛苦可以使人们难以从事最简单的日常事务,有时可能彻底摧毁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失去工作和谋生的能力。抑郁症的最坏的后果是导致自杀行为,这也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不少人会误以为抑郁症只会影响心境情绪,事实上,抑郁症会增加罹患其他慢性病的风险,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疼痛,乃至肿瘤。反之,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也增加罹患抑郁症的风险,而产后抑郁可影响新生儿的发育。
抑郁症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但是不少老百姓却误认为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是患者个人的主观问题,这会导致患者产生病耻感而羞于求助或者求助方式错误。
年第三次公众精神卫生知晓度的调查显示,对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案例,62.4%的居民主要归因为“工作压力大”,对于严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45.4%的居民认为是患者“思想上的问题”造成的,很少比例的人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类存在着生物学、遗传学基础的疾病,而归咎于个人主观的问题。
比如,如果归因为“个人主观问题”、“思想上的问题”,那采用的求助行为会倾向于思想教育、责备/批评/提要求;如果归因于“着魔、中邪”的,他们的求助方式可能是寻找巫医、大神来“驱魔驱邪”,现在有些偏远地区仍然存在这种情况。
记者:
现在不少抑郁症患者在病情轻度医院治疗,而是求助于心理咨询师,等意识到并不管用的时候才就医却已经是中重度了,您怎么看?
何燕玲:
临床上对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电痉挛疗法和重复经颅磁刺激。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老百姓会误以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治疗。事实上,根据我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
如今社会上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在资质水平上参差不齐,从业门槛过低且缺乏监管。鱼龙混杂的市场现状也导致心理咨询收费很贵效果却未必好。
有些所谓的心理咨询师自己心理的“个人成长”也不成熟,自己的心理问题会进入到患者情绪中,反而加重患者病情。
还有些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因为缺乏专业的医学背景,会将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患者当作抑郁症或一般心理问题进行干预,耽误了治疗。
记者:
不少求助于心理咨询的抑郁症患者觉得药物治疗有副作用,您怎么看?
何燕玲:
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哪怕补充维生素片过量会有副作用。但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的合适范围内服用,就不会有大碍。
事实上,心理咨询也有“副作用”。一句话开导得好可以让患者情绪缓解,说错一句话也可以让患者产生自杀冲动。
英国国家研究院曾出资展开了一项名为“心理疗法副作用”的调查,研究发现,错误的心理咨询建议或不当的心理疗法将会给心理咨询者带来伤害。
这项研究的主要研究者、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格莱尼斯·帕里称,对心理压力过大的患者来说,谈话治疗可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抑郁症状。但在少部分病情的治疗过程中,由于疗法或建议有误,也曾导致患者症状更加严重。
还有些抑郁症患者的疾病来势汹汹,一下子就很严重,中度以上的抑郁症患者不能仅仅靠心理治疗,而是要配合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本质还是要患者通过自身去改变,但中重度抑郁症患者的内在动力已经没有了,心理治疗就很难起效了。
通过上面的访谈内容,PS君总结一句话送给大家“心理疗法有风险,咨询需谨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