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动态阜城县医院精神疾病科因为爱

衡水日报讯(王晓民)医院精神疾病科,看到了一张口香糖和药瓶的“合影”。很多人和我一样会感到奇怪:口香糖和药瓶会有什么联系呢?精神疾病科的郑文双主任告诉我:科里有一位上岁数的女病人,天天都来找大夫要药吃,说得吃好药。大夫们想了想,就买来了绿箭口香糖,装在了药瓶里,在药瓶上写上“好药”两个字,每次放几粒,并叮嘱她不要多吃。这位患者每天欢欢喜喜的,目前病情稳定。郑主任和我交谈的时候,顺手给了我一粒口香糖,我感觉口香糖真的很甜。

  在精神疾病科,每位医护人员都在想方设法地让病人心情舒畅,缓解病情。郑主任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样的事例每天都有……

  医院精神疾病科坐落于医院北院区,年5月份开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科室发展迅速,拥有被称为“疑难精神疾病克星”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MECT)(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物理治疗疑难精神病的仪器之一)、重复经颅磁刺激仪(rTMS)、安思定治疗仪等十几台先进设备,形成了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康复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治疗新体系,在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或忧郁)、脑部病变所致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危重精神病人的急诊处理、酒和药物依赖、精神药物中毒的定性定量分析等精神类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平时人们说起精神病人,会觉得有点恐惧。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精神病人是可怕的,他们大都是贫困家庭,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发病时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困扰,严重的还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不稳定。面对这些特殊的病人,精神疾病科坚持人性化、开放型的精神管理模式,营造“三分治、七分养”的医疗环境,全面推行“人性化服务系统工程”和融躯体护理、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为一体的整体护理,使患者在接受系统化治疗中时时沐浴于春天般的温馨之中,恢复和享受正常人的生活,赢得了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一致认可。

  用真情安抚受到伤害的心灵,真诚的微笑、温暖的话语、轻柔的动作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一颗颗封闭的心灵。刘小英,女,精神分裂症,因初中搞对象家里不同意而精神失常,结婚生孩子后病情发作,每天不吃不喝,不会料理家务和照看孩子,经常说自己心脏缺氧,心脏在爸爸那,让爸爸把心脏还给她。来到精神疾病科后,要么抱医护人员的大腿,要么拽衣服。在郑主任和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通过心理疏导、药物和MECT综合治疗,刘小英已经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视病人如亲人,无微不至地照顾生活起居。田荣,女,精神发育迟滞,小儿麻痹,哑巴,生活不能自理。田荣平时不知道上厕所,因为长时间没人管,认为应该(习惯)在裤子里拉尿。刚住院时,田荣经常把大便弄得身上、床上和地上墙上到处都是。精神疾病科的医护人员齐心协力,认真地为她清洗清理。在经过细心治疗和每天的引导、提示、督促等,现在她的生活质量明显得到了改善,能够和正常人一样起居。

  为了维持住院环境和病人的干净整洁,精神疾病科的医护人员每天需要做大量的清洁工作。他们没有把“不怕苦,不怕脏”放在嘴上,而是毫无怨言地用行动来诠释这一心声。像这样生活不能自理的精神病人很多,家属有时都躲得远远的。当看到病人干干净净地躺在了更换一新的床上,护士们的身上却变得臭不可闻的时候,病人家属不由自主地感慨说:“你们比我们这些做儿女(家属)的对她们都好啊!”

  忍辱负重,用博爱回报失去理智的暴力。精神病人大多躯体健康,行动自由。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位病人都是一枚“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自爆”!连家人都唯恐避之不及。而精神疾病科的医护人员要时刻   我在和郑主任交谈时,就被突如其来的两声尖叫打断。护士长桑广俪和医生廖娜娜迅速地跑了出去。过了一会回来后,我问她们情况。桑护士长说,是一个叫李文英的患者病情发作,这会儿稳定了。李文英,女,39岁,精神分裂症,行为紊乱,经常出现幻觉,自语自笑,攻击性强。来到精神疾病科后,很多医护都挨过她的拳头,手也被划伤过。廖医生还让我看了手背上刚刚好了的伤痕。后来在监控录像中也看到了李文英挥打医生的镜头。

  郑主任还向我说起了一次接诊精神病人张自刚的情形。张自刚,精神分裂症,因为做生意赔了钱,经常喝醉打人,媳妇也打跑了。郑主任去他家接他的时候,就出现了险情。张自刚在门里面躲着,当郑主任去推门时,张自刚用一根几十厘米长的铁锥子从门里刺了出来,差点刺中。幸亏和郑主任一起来的男护士把他的手紧紧攥住,才没有出现意外。现在张自刚的病情已经稳定,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和郑主任还和他打了个招呼。

  医护人员没有练过金钟罩,也没有穿着软铠甲,但精神疾病科的医护人员大都被病人打过或骂过。“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他们的行为准则,常年累月、分分秒秒一直坚守!委屈就没有吗?有!痛苦就没有吗?有!但对精神病人这一弱势群体高度的关爱和同情,对自己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自觉维护、对社会责任勇于承担的理念,使得精神疾病科的医护人员忘却了自己的伤痛。

  用毅力和奉献创造精神护理的典范,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闪耀着光芒。精神疾病科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集体,平均年龄才25岁。这群在我眼中还是孩子的年轻人,每天都要置身于“颠倒的世界里”,面对喜怒无常的面孔、突如其来的喊叫和狂乱无度的宣泄,坚守着一名白衣天使的理想信念,让自己的实际行动像一缕阳光照亮着这些特殊病人的心灵苦海。

  郑文双,精神疾病科主任,36岁,在医生里面是年龄最大的了。他在一年前走上精神病人管理的工作岗位,开始了与精神病人直接面对面的接触,从对精神病人的心存恐惧,到逐渐了解他们,从而窥见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了他们的精神世界。郑主任说:精神病人最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害怕歧视,渴望亲情友情。就算是去接病人都不用救护车,而是租车去,怕对病人心理造成阴影。他还说到,精神疾病的治疗,不像外界说的那样只用药物。比如一些慢性的情感障碍病人,除了要接受药物治疗之外,还必须配合精神分析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治疗者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聆听者,专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说,以亲善诚恳的态度取得病人的信任,让病人毫无顾虑地倾诉内心的苦闷,鼓励病人疏泄内心不良的情绪,并能以同情、理解、谅解的态度对病人的诉说不加评判地接受,站在病人的角度去理解和支持,并与病人合作去治疗其疾病,给予病人治疗的信心与康复的希望。

  郑主任相信,有些精神病人是能够治愈的。或许有一天,当他们恢复了正常人的心理,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希望人们能够以平常的目光去看待他们,不要歧视和排斥他们,不要让他们的心灵再一次受创!社会与人们应该给予他们多一点爱心与支持!

  姚明明是一名25岁的女医生,参加工作就来到了精神疾病科,没有结婚。她说,开始别人介绍了一个对象,见面时对方听说是在精神疾病科工作,就问还换不换岗位,当得知不会调换岗位后,就没再谈下去。精神疾病科像姚明明这样没有结婚的还有十来个,丁莹、廖娜娜、耿静、王茜茜……她们虽然年轻,但并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每天充满着激情,吃着和病人一样的饭菜,做着给病人换纸尿裤等这些连家属都不愿做的工作,为病人带衣服买水果是最平常的事了。这群年轻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因为爱,所以爱!医院精神疾病科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白衣天使的宗旨,彰显了新时期医务工作者的光辉形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以上患者姓名为化名)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疾病恢复的介绍
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ystl/978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