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在特别热的日子里,病人口渴异常,没有任何理由突然发现她不能喝水……有一天,当她被催眠时,她抱怨过去未曾关心的那个讲英语、患同病的女士,并且以厌恶的神情不停地描述有一次她如何进入那个女士的房间,她的小狗——如此讨厌的家畜——在房里喝光了杯子中的水。那个女病人因出于礼貌,对此没说什么。当她在生气中进一步消耗了精力后,她停止了抱怨,要求喝水,毫无困难地喝完许多水,当杯子接触到她的口唇边时,她从催眠中醒来;从此这个紊乱的现象就消失了,不再重现。”——摘自《癔症研究》这是弗洛伊德的第一个合作者布洛伊尔,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案例安娜·O的病例报告中的描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过程阐释了精神分析的核心理念:即穿越症状的迷雾,去探索其背后潜意识的情绪力量。就像这个案例中所呈现的,安娜·O的症状是不能喝水,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她“不能喝水”。因为有一个她所不喜欢的讲英语的女士,因为这个女士的小狗-她所讨厌的家畜,竟然当着她的面把杯子里的水都给喝光了。这是她所厌恶的场景,但是她无法“言说”,因为作为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上流社会女性,直接说出这样的话语是“没有礼貌”的。“本我”中的真实性情,被“超我”中的道德规范所压抑(防御),两厢冲突之下的情绪力量,便转化为一种症状-对喝水的厌恶。而当她能够冲破防御,直接表达出带有情绪体验的真实想法(潜意识),症状,便消失殆尽。尽管随着时间的变迁,常规治疗形式从每周3~5次的精神分析,慢慢演变为每周1~2次的精神动力性心理治疗;临床的适用人群,及随之应对的理论,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延展。但是精神分析的精髓,却并没有改变。举个临床上并不少见的例子:一个曾经被领导赏识的员工,因为各种原因,被放置到了一个不重要的位置,去做不重要的事情。TA因此陷入抑郁,并来寻求帮助。我们可以从“自恋”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自体不稳固,低自尊、自我价值感不高,导致外部的丧失事件成为一个扳机点,引发抑郁。但这个视角,同样也是“穿越症状”的视角。抑郁大发作是个症状,症状的背后是脆弱的自体,过度贬抑的自我感,为了防御这种不好的体验,通过做到极致,获得别人的肯定与欣赏,来获得自我价值感。当这种防御措施不再起效,也就是说,哪怕你做得再好,也没人赏识时,症状就发生了。虽然这个案例中“自体”的视角,和第一个案例中驱力的视角(本我和超我的冲突)有所不同。驱力的视角,讲的是本我的力量被超我压制,需要冲破超我释放本我;而自体的视角,讲的是脆弱的自体,在防御不再有效的前提下,如何导致症状的发生,需要更多的镜映,让自体变得更稳固而强大,进而不再需要那些防御,也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但这两个视角,都穿越了症状的表面性,去探索了症状背后的潜意识动力。再举个例子:一个女人因为亲密关系的问题走进咨询室,她发现她总是成为男人的“蓝颜知己”,但是却无法成为他们的“女人”。这是她的“症状”,而在这个症状的背后,是她对于自己作为一个女人,不值得被男人所爱的深深的信念(潜意识),以及如果真的去靠近男人,最终会被抛弃的深深的恐惧,而为了回避这个信念的“梦想成真”(防御),她以“蓝颜知己”的身份出现在了他们的生活里,既建立了与异性某种程度的紧密关系,又不至于面临被遗弃的威胁,但这也使得她无法享受亲密关系所带来的滋养。这个案例,是从客体关系的视角,也就是潜意识的人际关系模式的视角来理解其困境。讲的是早年的成长经历,如何塑造了一个人内在对于自我的认知(自体表征),对于他人的认知(客体表征),以及互动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和行为模式,而这一整套的运作模式,无意识地在其相应的人际关系中自动运行。适应不良的客体关系模式,则会带来人际上的困境和情绪上的困扰。不论是驱力的、自体的,还是客体关系的视角,都是穿越了症状的表面性,从精神分析的不同侧面,反观自身,去探索我们所未知的潜意识的情绪秘密!
网络课程:精神分析理论与实务(第三期第三阶)招募中,点击可直接查看。
晓艳心理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专业白癜风医院太原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ystl/97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