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最美医生”成为热词,仁心仁术的故事时常见诸媒体,精神科医生却始终默默无闻。
他们是医生中的“弱势群体”:高危职业,社会地位不高,人少任务重——据全国卫计委统计,截至年底,平均每10万人只有1.49名精神科医生,在发展中国家里也属偏少。《日内瓦医生宣言》说“对人的生命保持最高尊重”,精神科医生的默默奉献就是这一宗旨的体现。今天,医院一线医护人员,希望你读完他们的故事,会对精神科医生有更多的了解与尊重。
“他们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段子里有一类是关于精神病人的,对这类段子,医院工作近30年的主任医师黄云很不“感冒”。“进医院的第一堂课,前辈就教我们要尊重病人、关怀病人,让他们感受到人间温暖。”黄医生对记者说。
医院前身为卫生部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是我国第一所国医院。医院之所以强调“尊重病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上不少人歧视精神病患者,所谓“另类的目光”,医院的大夫都感受到了。黄医生无奈地推了推眼镜说:“毕业多少年了,同学聚会,大家还是喜欢拿我开玩笑,‘谁谁脑子不好吧,找黄云看看去。’虽然没有恶意,但让我体会到精神病患者的弱势生存状态。其实在我眼里,精神病患者和心脏病患者是一样的。”
年前,医院还叫“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当年更名除了医学原因,也有“避免社会偏见”的考量。面对社会偏见,医院不少工作人员谈恋爱结婚都是“内部解决”,医院的一名护士长。
年,黄云从南京医科医院。“当时没有双向选择,就是服从分配,”黄医生回忆说,“我们那一届好医院。一开始很不适应,出去一般不和人家说我在哪里工作,因为一说就被取笑。”不过,随着和病患接触的深入,他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可能很多人认为精神病患者都是不可理喻、难以沟通的,其实不是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患者发病是因为小时候受过伤害,产生过心理创伤。对于他们,大家理应同情,怎么能够逗乐、取笑。”
许多精神疾病的成因目前尚不可知,正因为如此,社会上有些人对精神病患者有着深刻的误解。“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不仅有责任治疗患者,更有义务帮助人们消除对患者的误解”,黄医生说,“所以后来再被人取笑,我就会向大家做科普,效果还挺好。其实,大家一旦对精神疾病有所了解,都是会尊重病人的。”
很多患者很敏感,尤其需要尊重与关爱。黄医生说:“比如你随意说句话,具体内容患者并没有听清楚,却“选择性”地把其中几个不相干的词汇串成一句讽刺性的话,认为你是在针对他,对这类患者要特别留心,要接受他们的缺点,认可他们的优点。有些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你得始终笑脸相迎,别刺激他,过一会,他自会平静下来。小处也要一丝不苟,比如在医院和别处没什么区别。我一般不喊床号,也不直呼其名,而是根据年龄、工作、职务,用社会上通行的方式称呼患者,‘老张’、‘李教授’、‘王总’、‘小赵’等等。更重要的是,不管患者的话语体系多么奇怪,医生都要耐心倾听。即使需要用约束带暂时限制患者的行动,我也会说‘这是要你冷静下来’,以免患者产生抗拒心理。这些做法对病人康复很有效。”
精神科医生是高危职业,精神病患者躁狂发作伤害医生的案例并不鲜见,对此,黄医生有着真切的体会。“年,我们一位老主任被突然发病的门诊病人一刀捅死了,我至今记得抢救时的情景,感觉血腥气半个月都没散去。”类似的情景,黄医生自己也面对过。“有一次我上门诊,快下班时来了三个病人,没说几句话突然往我桌上扔了把刀,当时周围没什么人了,我心里很忐忑,还是勉力镇定,好言相劝,他们终于离开了。”
尽管如此,黄医生依然很看重自己的职业。“快30年了,有些同事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我选择留下来。”沉默片刻,他讲起了“红鸡蛋”的故事:“有个外地患者,发病时认为有电脑在控制他的思想,为了逃避到处跑,深圳、乌鲁木齐……家里人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他。他到我们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康复了,回去后按时吃药、检查,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又过了两年,我收到一个快递,原来他已经结婚生子,特意给我送来了红鸡蛋。”
“精神病患者不仅自己受苦,更是家庭的痛点”,黄医生解释说,“很多病人是被绑着送到我们这里来的,家属也是痛苦不堪。有一位抑郁症患者带着遗书来住院,经过几个星期的治疗好了,出院时,我们给他看遗书,他自己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