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无力治愈,求助情感护理热线
规划人生,重新出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级情感护理师:邹希燕
年3月9日12:39分,我在值班中,接到一位男士打来的电话,对方说话发音含混不清,我在询问他基本信息过程中,他很不礼貌的打断我的话。他一直问我认不认识某某某,并出口脏话,反复讲:你们这个就是害人啊,我不会放过你们的……我找某某某,你们把我害惨了,我不会放过你们的。你想为她隐藏什么?你以为我找不到她吗?……你说你不认识她?你觉得我会相信吗?好了你不要问我任何问题,我不想告诉你任何你想知道的?你为什么会好奇我的情况呢?我只是想知道那个人现在哪里,我被她害惨了……你问她怎么害我的?我不想告诉你,我只是想找到她。(啪!电话挂断了,过了几分钟,电话再次打来)我怎么会放过她呢?我准备好了,我要对付她!……对的,我什么都准备好了,我不想放过这个害我的人!我被她害惨了……
本次通话时间不足5分钟。他的声音并不大,情绪也不高亢。
因对方言语中透露出情绪不稳定的信息,出于谨慎考虑,我将电话打到了这位先生提到的某某某的工作单位,通过对方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了W先生的一些基本信息和精神状况。W先生今年三十五岁,他在十年前二十五岁的时候,曾经在一家几千人的工厂里做中层管理工作,后来情绪控制不好引发了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与上下级沟通屡屡出现障碍、与周围的同事关系搞得很僵,他拒绝沟通和妥协,于是同事纷纷指责他偏执、固执已见、精神有病,应当去精神病院去检查病情。后来W先生果真去了专业的精神病院检查,竟然得出了躁郁症的诊断,于是他越发受到了来自周围同事的歧视而被排挤。W先生愤而辞职。凭借着自已的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很快找到了另外一份工作,但是内心对前工作环境中受到的不友善的对待始终耿耿于怀,内心不忿感一直缠绕着自已不能释怀,出于自救的心理,当时的他刷信用卡付费方式求助于某机构,某机构的工作人员针对他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使用了精神分析中的理论用语较多,他感觉自已“找到了自已问题的症结”。
在得到了W先生背景信息后,我回想了一下与W先生的对话,发现他在语言中会重复使用精神分析的一些名词,他似乎对于心理学的理论表述充满执念,并陷入了似是而非的、断层式的自我分析。精神分析流派理论众多,基本是通过研究心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发展轨迹再解开症状或缓解症状的治疗方式,其中自我分析方法的使用是建立在人格中自我、本我、超我的界限认知清晰的基础上由咨询师进行循序渐进式的理性深刻、带有逻辑性的引领,在使用这个技术时,咨询师的耐心倾听和适当的引导和陪伴,让其感受良好,达到情绪躁郁的症状减轻再视情况而定需不需要深入分析。
那么首先要进行的必须是“良好的感受”。(在其他的方法使用中,良好的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
精神分析治疗方法基本全是需要长程工作,分析时间长,分析的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需要时间,同时也意味着需要经济的支撑。W先生他当年25岁,由外地一个小县城来深圳在基层企业工作,他面临着需要工作、依然还在为生存而努力,他的工作时间和经济能力不允许他进行长程的分析和成长。这使得他在做精神分析方式治疗处理情绪的过程还未完全开始就被迫结束了。他于是通过与分析师的语言交流中,学自我分析理论,在他用一些简单的分析理论后,他越分析越觉得自已“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行,什么也不对”。这种“不知其然演化出来的不知其所以然”的自我分析,形成了W先生内心纠缠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新伤被忽视,老伤被揭起来得太突然,而W先生内心创伤是超过他承受能力的。在W先生与分析师之间产生移情(移情:在精神分析过程中,求助者对分析师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的情感投射到分析师的身上)过程中,形成的是负性情绪的转换了。
以上这段话换言之就是:W先生将对前同事的愤怒和怨恨的强烈的情绪,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和减轻时就停止治疗了。举个例子,这就相当于做一台叫情绪的手术,手术刀划开了身体器官一半的时候,主刀医生离开了、麻药半失效状态时,患者自己在手术台上挣扎着缝伤口。伤口未处理好,随着时间推移伤口感染了,于是创伤越来越大、问题越堆积越严重。
于是未缓解和未减轻的情绪,W先生悉数转到了他的分析师身上。他开始将生活中的所有的挫折和不顺利全部归结于:那个人害了我。这个执念越来越深,他没有办法挣脱。
在了解到W先生的背景情况后,我按照情感护理中心的工作流程,需将热线来电者的基本信息录入系统的时候,我有了新的发现:从年(甚至更早前),W先生就是中心热线的“常客”,在有记录中年7月间打过8个电话,年11月打来10次之多,情绪稳定的其余月份平均打来电话每个月不足1次,情感护理中心的许多优秀的咨询师们都曾经在W先生情绪波动时接过他的电话。
从呼入电话的时间来看,W先生上一次的电话呼入记录是在年3月,也就是整整一年前。12个月内他没有打热线电话进行求助,主要的原因是情感护理中心捐款锐减,为了生存下去中心进行了制度调整,加入了收费咨询项目(第一次和第二次咨询不收费,第三次开始收费)。而从年3月开始到年3月这一年来W先生收入不稳定,几次处于失业状态,不但没有存款,还欠了二、三万的信用卡,于是他就独自处理自己的情绪,不再通过热线电话的倾诉来缓解情绪带来的精神状态的不稳定。
情感护理方式:在掌握了W先生的信息后,我依据他以往情绪波动频率分析得出他目前正处于情绪波动的发作期间,很快会再打来电话的。针对他的情况,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探寻他的过去,不分析他性格的成因,因为在经济的压力之下,“生存”才是他现在最大的困扰,稳定的收入是他稳定的情绪的基础,当务之急需要做以下:
第一步、首先处理他的内心负性情绪,
第二步、情绪控制问题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问题
我先耐心的倾听和陪伴,必要时对其进行行为矫正(口出脏话时)。
而针对压力叠加的有精神疾病史的热线咨询求助者,缓解对方的情绪,那就先从倾听他目前的问题开始。
咨询师必须要耐心的倾听、“心甘情愿”的跟着对方的话题走。让其获得良好的感受和体验。
情感护理过程:年3月9日当天20:51时,W先生果然再次将电话呼入了热线,在我有意识的引导下,W先生慢慢的开放了一部分的自己,略带迟疑的讲了一些自己目前的困境,失业的压力、经济的困难,没有朋友可以援助自己,欠银行的信用卡越累积越多却还不上的恐慌、看不到未来的绝望,越想越觉得这一切都是当年被人给害了,而当年那个人对他的分析是害他的开始,冲动之下于是产生了“不如让那个人为此付出代价算了”的想法。他说,他这种想法在极度恶劣的心情下产生过几次,每次打情感护理中心和咨询师老师聊后,他情绪缓解了就感觉好一点。而最近一段时间他感觉特别绝望了,真的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未来了,不如就狠一狠心把害自已的人给收拾了。
W先生:我觉得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打你们电话了,因为你们也帮不了我什么了,你什么也别说了,好了挂了吧
我:……刚才有一瞬间,突然感觉到了很无助(咨询师的主动示弱)
W先生:无助?为什么?
我:因为我们明明看到你是很善良的一个人,却因为命运的不公平受到挫折,而我们却什么也不能做,特别的难受(同理心)
W先生:唉,你们其实已经不错了,你们每次都接我电话(同理心)
我:……可是我一想到如果你万一真的去“行动”了,而我却什么也做不了,我就特别的内疚和难受(继续同理心)
W先生:行了行了,我也不一定非要去行动,也许我明天早上起床就去找新工作了呢,反正我想想好像欠二三万,找到工作后存一年也能还得上
我:你现在也没有工作,光是每个月还给银行利息也不少啊
W先生:是啊,我想一想真的也是发愁了
我:对啊,明天找工作万一不顺利,别人不录取你,你要怎么办呢,心情不知道会不会受到影响(提前探讨负性情绪的可能性)
W先生:如果明天这个工作不要我,我就再试试别的工作吧,反正应当是能找到工作的,我还是有些工作经验的(识别和改变负性情绪的假设)
我:我也觉得你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万一不被录取的话就再换一家试试,现在招工的厂多,多试几家(负性情绪潜移转化为正向情绪的意念)
W先生:那不就只能这样了(做好情绪的提前缓冲)
我:不管怎么样,先找个工作先干着,不满意就再找机会慢慢换,等你找到工作时候,方便的时候再打来电话和我聊聊你的工作环境?(正向信念的植入)
W先生:好,那今天就这样吧
我:好,今天就聊到这里
年3月10日18:03(第二天),24分钟
W先生:喂,你好。我今天工作面试不顺利,TMD……
我:你面试没过的时候,就这样骂面试的人了吗?
W先生:那没有,那我不会的。
我:看起来你开始学习控制自已的情绪了是吧?
W先生:是的,明天我还有一个工作可以去试试。
年3月16日10:18,3分钟
W先生:(咨询过程中)TMD……
我:我们沟通过,只要你说脏话,我挂电话,是吧!
W先生:是的
我:那我们下次再聊好吧
W先生:好
……
其后到7月为止,W先生经历了几次被录取,被炒掉!再找工作,?废萎靡!再找工作,虽然其间不断遭受挫折,只要他打来热线求助电话,电话的这一面永远会有人接起。让他感知到这个世界上有人还在关心着他,在他艰难的时候有人陪伴着他,他并不是一个人孤独的行走。精神上的鼓励给到心处于绝境的他,用一个电话连起一颗被边缘化的孤寂的心灵。
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依然存在他的生活里,即使求职成功了被新同事排挤也会依然发生,但是W先生暂时再也没有提“害我的人要这个人付出代价”或是“狠下心来就干掉谁”了。
本次情感护理的进展:
1、表面上暂时解除报复他人杀人动机,建立与情感护理师的信任;
2、耐心、真诚、同理心的情感护理陪伴;
3、激发对方内心里的“善良”;
4、重新规划未来,激起对未来的规划,有目标感,鼓励对方将目标清晰化。
情感护理总结:
新冠疫情暴发一年以来为防控疫情采取的措施,使得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不同程度受到波及,很多中小企业被迫停工停产或减工减产,经济受到的影响,基层劳动力的就业动荡不安。这对一些没有积蓄或微薄积蓄的社会底层挣扎求生存的劳动者来说,连续受到求职求生存的挫折,更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失去安全感的时候非常容易诱发人格中潜在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及情绪。这种时候,求基本生存的弱势劳动群体的心理健康应当被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