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极端情绪是家庭教育中最大的死敌
今天刷到一则新闻,辽宁葫芦岛市民报警称一对母女欲跳海轻生,民警赶到现场看到一名女子正拉着孩子往海里走,海水已经没过了孩子的腰,在4名民警极力劝导与帮助下,才将母女二人拉回岸边。
当事民警回忆事件情节的时候说:海水那么冷,小姑娘一直在哭,伸着手对着我,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孩子一边哭一边在妈妈的怀里挣扎,向警察拚命地挥手。
本来还以为她们遇到了天大的麻烦,但经过民警的一番问询后发现,只是因为:孩子学习不认真。
民警再问,为什么非要去海里呢?妈妈的情绪突然崩溃,说:就是我控制不住,想不开了.....
当天女子在家自己带小孩上课,但是女儿写作业不认真,一直吵闹想要去玩,失去理智的妈妈就带着孩子往海里走。
幸好发现及时,不然后果不敢想象。
无论女儿如何乞求、哭泣、反抗,这位被愤怒操控的妈妈都无动于衷。
翻了一下评论区,有个姑娘说:看了视频觉得妈妈可能有部分的精神疾病。
“完全可以想到妈妈拽着孩子下海的时候,可能会说:都怪你逼我,都怪你。”
“这个妈妈不配做妈妈,真该死。”
.....
可是在现在紧绷的家庭里,谁又不会情绪失控呢?每个人都委屈都难过,那到底应该怎么教育孩子?
极端情绪是家庭教育中最大的死敌,这是我今天要讲的。
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我到现在都记得我妈因为我成绩下滑了4名,就歇斯底里的说要把我推下楼。
当时我没有向妈妈认错,她就愤怒的说,说要把我从楼上推下去。因为我拒绝认错的态度,似乎踩到了妈妈的逆鳞,就有了那句“信不信我把你推下楼!”
我那时候才10岁,哪里有脑子去评判这句话是真还是假,于是立刻放下了自己的防御投降了,还一直说自己错了。
最后的结果是妈妈很开心,罚我跪了半个小时写了字检讨结束了。可我到现在都忘不了那句话,有种一直庇佑自己的港湾被吞噬的感觉。
“妈妈的教育方式”真的胜利了吗?
应该胜利了吧,所以我现在是个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我不信任何人,不相信任何人说爱我,甚至还会问自己“我配吗?”。
妈妈这句话我记了很多年,虽然这些年妈妈对我很好,但还是觉得缺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怎么都修复不了。
02
棍棒底下出孝子?
棍棒底下真的出孝子吗?不打不骂不成材是真的吗?
微博上有个热门的话题:被打出来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在父母极端情绪教育下出来的孩子,敏感自卑,生活中千万个小心翼翼。
尹建莉说过:对孩子发的3分脾气,会造成孩子7分的伤害。你以为你掌握了制胜的法宝,却不知道自己把孩子推离了你,让孩子走向抑郁症。
心理咨询专家做过调查:
经常被父母威胁责骂殴打的孩子出现心理疾病的几率接近百分之98,抑郁症占比百分之52,躁狂症占比百分之34.3,剩下百分之11.7分别是自卑、报复社会心理。
精神创伤真的不应该引起重视吗?
《与狼共奔的女人》总结:对大多数成年人而言,即使一生只和母亲发生过一次问题,心中也会存有一个说话、行为和反应跟童年时期一模一样的“母亲复本”。
“我一直认为,其实这位母亲的坏情绪很大一部分不是来自于孩子,如果父亲有足够的担当,母亲情绪也会更稳定,女人都是水做的。”这是一位网友说的话。
怎样避免家庭极端教育,父亲也有重要的责任,踢皮球,甩锅,丧偶式教育更容易造成极端教育。
03
千万不要和自己较劲!
年看过一条新闻——孩子不听话,妈妈连续捅了自己7刀。
起源也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儿子不听话,妈妈先劝后哄,孩子还是不听话,一气之下妈妈动了手,婆婆开始心疼了,上来就骂儿媳妇,孩子感觉奶奶在撑腰,所以更加肆无忌惮。妈妈只能指出婆婆的问题,丈夫也在帮着孩子和婆婆说话,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是个外人,女人自己捅了自己7刀。
平常人2刀就受不了,更何况7刀?
心里有多不平衡,就对自己有多狠。
“我说,孩子不听,我打孩子奶奶心疼。我凶,婆婆说我恶毒,不能指出婆婆的错,不能要求老公向着自己,我气急败坏,只能伤害自己。”
家庭教育占了很大一部分,教育孩子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家人该一起承担的。
“千万不要和自己较劲!”
一位做老师的妈妈曾很认真地和我说:“我不认为父母不能和孩子起冲突,这是人和人之间相处必须经历的一件事。”
畅销书作家刘墉也用自己的方式,完美诠释了这个观点。
他说孩子犯错,肯定是会训的,但每次教育完,他都会加一个环节。
让孩子反驳自己的话。
“OK!老爸说完了,现在轮到你了。”
孩子替自己辩解时,刘墉甚至还会站到孩子的角度,帮孩子找可以赢的方法。
英国作家尼尔在《夏山学校》中说:
“打孩子,只是父母逞一时之快,逃避父母本该寻求有效教育方式的责任而已。”
以为骂最管用,但其实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越认真,教育的效果也越好。
育儿,先育心,再育世界观。
如果你的家庭出现极端式教育,
请联系我们!
点击在看,禁止白Piao!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