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人们觉得做心理咨询就是“精神病”,心理咨询的患者约等于“疯子”?!这种潜在的错误认知,使人们对去做心理咨询的患者抱以异样的眼光~
去做心里咨询的患者也常常充满“羞耻感”,甚至自卑感,不敢正大光明的去做心理健康咨询,常常耽误了自己的病情。这些污名化既是对患者当事人的二次伤害,也反映了社会上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忽视和匮乏!
医
今天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人们对心理咨询的5个认识误区!
01
去做心理咨询就是心里有病?
由于刻板印象、不良信息误导和心理健康意识的缺失,大众对心理问题仍处于一知半解,谈病色变的阶段。
其实,心理咨询就像感冒了去看医生一样。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压力、困境、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人们自我成长,解决生活中的发展性问题,改善情绪,获得应对困境的能力。
所以说,去咨询的人不是病人,而是生命的勇者,有勇气面对困境,有勇气信任专业的力量,有勇气自我超越,收获成长。
02
心理咨询跟找朋友聊天没什么两样?
心理咨询面对面会谈的形式看起来很像朋友聊天。
但不一样的是,心理咨询是一种刻意营造的人际关系,咨询中的会谈是有目标和方向的,并且以来访者的最佳权益为优先考量。
在这种“刻意”营造的人际关系中,心理咨询师通过专业训练来发展咨询关系的内涵,在一个安全的氛围中让来访者自我觉察,反思,构建新的方法去面对困境
。
这种深度往往是与朋友闲聊无法企及的,也是咨询能发挥效果的关键。
03
心理咨询会让我对咨询师产生依赖?
心理咨询的目标是“助人自助”,协助来访者自我觉察、自我照顾、自我成长,而不是让来访者依赖咨询师。
如果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这往往意味着其对咨询师产生了比较明显的移情,这时候我们更要与咨询师积极沟通,深入探讨内心的想法与感受。
这种情绪反应处理妥当的话,就会由一种暂时的“依赖”发展为一段积极的关系。
在这段关系中,咨询师就成为帮助来访者探索自我的工具和Ta面对咨询室之外的世界的支持,直到来访者有力量独立面对众多的生命议题。
当来访者能独立应对生活的难,Ta也便不再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04
心理咨询师可以用催眠让我忘掉过去不愉快的经历?
影视剧中经常看到咨询师利用水晶,摆坠来催眠,其实这只是为了增强戏剧效果。
坊间也有很多招摇撞骗的催眠秀,几句话把人催眠成“钢板”。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催眠。
真正的催眠并不是让人什么都不记得,或者让人失去自我意识,任由他人摆布。
相反地,在催眠的过程中,来访者通常可以更清楚地听到咨询师的话语,并且仔细思考所面临的问题,甚至对于周遭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
专业的催眠需要由具有专业资质,受过相关训练并具有胜任力的咨询师来进行。如果使用得当,催眠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具有很多的价值。
比如说针对抑郁、压力调试、缺乏自信、睡眠困扰、恐惧症状克服、创伤症候群、戒除强迫性行为等方面的应用,或透过催眠技术进行冥想、暗示也可以让来访者的内心能够充分准备,接受更深入的心理咨询。
05
不想去诊所,请咨询师上门服务没差别?
根据心理咨询行业多年以来的实践和经验表明,上门服务并不能起到咨询的效果,相反会有不良后果。
因为咨询需要一个“自由、独立的、受保护的空间”以及来访者的主动求助的动机,上门服务往往达到不了这一点,并且咨询师的行为也无法得到规范。
专业的咨询机构为来访者提供了良好的咨询环境,如房间的氛围、布置,安静的不被打扰的环境;并制定了从预约到咨询一整个完整、规范的服务流程。这些条件都从外部环境上保证了咨询的有序、正常的进行。
正如外科医生工作不能离开手术室一样,心理咨询也需要在专业的环境下进行。所以心理咨询师不但不上门服务,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在酒店、咖啡厅、公园等非专业场所进行。
读了这篇文章大家应该就比较清楚了心理咨询的作用和工作方式,做心理咨询并不是“心理有病”或者“精神病”,往往由于一些生活的压力、遭遇,患者内心的情绪没有得到健康的释放,心理咨询师来帮助他们释放束缚、找到自我的过程!做心理咨询的患者他们只是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的小鸟,也想飞得更高!请还他们一片天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