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要发作?这些症状要牢记!
首都医科医院姜涛董芳
专家介绍
姓名:姜涛
学历:硕士
职务:病区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知名专家)
科别:临床科室
获奖:第二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京城好医生奖”优秀好医生奖
擅长:精神疾病早期筛查识别,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治疗,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治
精神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及药物实验课题,发表文章数十篇,参与编写教材2部。
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以情绪问题为核心表现的一类精神疾病。所谓“双相”,是相对于“单相抑郁”而言,这类疾病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因此过去也称“躁郁症”。因为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只要有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
能预示疾病全面发作的一些早期症状和体征,在医学上有个专业术语,叫前驱期症状,就是针对双相障碍的预防和早期发现而提出的概念,主要是指一次抑郁或躁狂完全发作之前一段症状特点突出的时期,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早期症状和特征,这些症状的出现预示着该疾病即将全面发作。
有研究显示,一半以上的双相障碍患者都有前驱期,而前驱期的时间从20天到几个月甚至几年不等。并且该疾病的复发同样具有前驱期,躁狂复发的各种前驱症状的出现率在16%~21%之间,前驱期为20天左右,抑郁复发的各种前驱症状的出现率在10%~15%之间,前驱期为42天左右。对于出现前驱期症状的个体,及时进行干预能预防疾病的完全发作。但是,即使在复发的患者中,仍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患者认识不到前驱症状,首次发作的患者和家属则几乎没有人能识别这些异常,从而导致了治疗的延误。那么,双相障碍到底有哪些前驱期症状呢?让我们先看几个病例。
▲病例1
薛某,男,18岁,高中学生。患者近1年厌学,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半年前出现心烦、发脾气,话少、不与同学以及父母交流,懒惰、不料理个人生活起居、不去上学,1月前在当地就诊,被诊断为“抑郁症”,医生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服用1周后出现话多、精力旺盛,信心十足,励志要考清华大学。追问其父母关于患者幼年情况以及家庭情况,得知患者刚上小学时老师便反映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爱招惹其他同学,经常被老师“请家长”解决与同学的矛盾,在家常因父母不满足他的要求而发脾气,自幼睡觉时入睡所需时间长。另外,据了解,患者的舅舅患有“双相障碍”,姥姥患有“抑郁症”。
▲病例2
林某,女,28岁,审计人员。因“话多、兴奋、冲动、发脾气1周”入院,被诊断为“躁狂发作”,经治疗后恢复如常。患者恢复后对医生讲,发病前最早表现是不能深入思考,导致工作能力受损,审的几个项目有问题但自己未能发现,回想原因,一方面是当时过于乐观,看报告时总觉得什么都好,什么都没问题,另一方面注意力不能集中,特别容易随周围环境转移。
▲病例3
徐某,女,25岁,电台主持人。患者之前性格偏内向、温顺、低调、乖巧。22岁参加工作之后变得开朗起来,工作中表现积极,伶牙俐齿,对同事大方,爱送同事东西、请同事吃饭,深得领导同事喜爱。1年前患者对同事称自己做烟草生意挣了几百万,让大家一起投资,因患者平素人缘好、患者确实有家人在烟草公司工作,多个同事拿出积蓄投资,1年后几个同事发现不对,问她要钱未果,将其告上法庭,收到传票后患者突然不语、不动、不吃饭,家人将其送入精神病院。而患者集资了几千万的钱分文不剩,不知去向。
▲病例4
王某,男,37岁,农民。因“少语、少动1年”前来就诊。十几年前,患者家里穷,找不到对象,患者母亲因此郁郁而终,上吊身亡;母亲去世不久,两个姐姐渐渐感觉浑身无力,每天躺在床上,最后先后自杀;随后,患者的表哥,一个原本精壮的中年人,也变得越来越懒,从懒得干活,到懒得动、懒得说话、懒得吃饭,最后饭到嘴边也不吃,最终家人放弃,不久躺在屋里死了。
通过以上几个病例,我们可以归结出,双相障碍的前驱期症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情感症状
既然双相障碍的核心是情绪问题,那么,情感症状在前驱期的表现也是最突出的。尤其是抑郁发作前的患者,最常见的前驱症状是情绪变化,如,情绪不稳定、心烦、悲伤、精神不振、易激惹、焦虑。躁狂发作的前驱期同样伴有情绪障碍,虽然不一定是首要症状,可能表现为心情愉悦,如病例2中的患者描述的过于乐观。也有些患者表现为易激惹,动不动便发脾气,愤世嫉俗。有研究认为,双相障碍主要的前驱期症状依次为情绪不稳定、抑郁情绪、思维联想快、烦躁、易激惹、焦虑,可见情绪不稳定是预测发病的最强危险信号。
其中一些患者,尤其是像病例1中家族史阳性的患者,也就是父母两系有精神疾患的个体,早在8、9岁甚至更早即可出现双相障碍的早期轻微症状。而病例1中的孩子在6、7岁时被老师发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导致学习困难;情绪波动大、冲动,导致爱与同学发生矛盾。如果当时找专业人员评估,可能构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多动症”。“多动症”的患儿长大后患双相障碍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此外,这些症状即使未达到“多动症”的程度,也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前驱期表现。因此,如果孩子有类似的表现,作为家长不要仅仅理解为不听话、不懂事或者对孩子过于严苛,而是要及早向专业人士求助。
●行为异常
任何精神障碍都可能表现为行为异常,行为异常是在病理症状支配下的外在表现,较容易被家属观察到,但有时容易被认为是性格使然,或者是孩子“没规矩”。如病例1中的孩子多动、爱招惹同学、容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并未引起家长重视。而病例2中的女主持人变得开朗、爱请客,甚至到了最后大量集资,种种的行为异常都没被视为病态,没有就医,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病例4的患者来自甘肃的偏远山区,村里人认为这一家遭了魔咒,说这家人是“懒死的”。虽然这位患者及其家人可能是单相抑郁,但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前驱期也可出现同样的表现,如果周围人能识别并及时就医,而不是仅仅指责为“懒”,患者一家因抑郁发作而失去生命的4位至亲,或许就能活下来。
除了活动变多或变少、爱冲动、花钱随意等异常行为表现外,双相障碍前驱期还可以表现为饮食、性功能、睡眠方面的异常。研究显示躁狂患者前驱期出现食欲改变的几率有20%,通常是食欲增强,抑郁的前驱期则相反,常表现为食欲下降,当然,不典型抑郁的患者也可表现为食欲增加。同食欲一样,性欲方面在前驱期也有类似表现,躁狂发作的前驱期可能会出现性欲亢奋,如一位安分的女患者突然变得频繁出入夜店,相反,抑郁发作的前驱期可能出现性欲减退。有研究表明,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驱期均有睡眠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7%和10%,在另外一些研究中躁狂发作前驱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更高,达77%,多表现为睡眠节律紊乱。和成人相比,儿童睡眠具有入睡快、睡眠深、睡眠时间长的特点,如儿童出现睡眠问题更应警惕,如病例1中的患者自幼便有睡眠问题,最终发展成了双相障碍。
另外,双相障碍前驱期还会出现物质滥用现象,无论是躁狂发作还是抑郁发作。本来不抽烟、不喝酒的人突然变得抽烟或者喝酒,或者原本有这些习惯的人抽烟量、饮酒量明显增加,甚至有些人接触毒品,这些都可能预示着疾病的发作。
●认知损害
研究显示双相障碍患者及其未患病亲属均存在认知功能损害,提示双相障碍的高危群体在未患病阶段已存在认知功能的异常,主要表现为注意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认知转移能力、执行功能等方面的损害。双相障碍患者在前驱期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有学者对精神疾病的高危群体随访观察4~13年,发现在最终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患者中,认知功能缺陷在疾病发作前已经存在。其中注意障碍非常明显,主要是注意力集中困难,在各种前驱期症状中发生率位列第三。也有研究显示双相障碍患者在早期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心理运动速度、注意力、学习、记忆、执行功能方面受损,在固定处理速度这一因素后,患者的视空间推理和运动灵巧性也明显受损。病例1中的薛某自幼便有注意力集中困难,发病前1年更加严重,学习成绩下降明显;病例2中的林某,发病前工作能力下降,自觉不能深入思考,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被周围事物分散,这些都属于认知损害。还有不少抑郁的患者,发作前会有记忆力的下降,反应迟钝,感觉脑子变笨;躁狂患者发作前突然觉得自己变聪明,反应变快。认知的损害会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导致学习、工作能力下降,因此,学习成绩下降或者工作能力下降时,应警惕是否与疾病的前驱期有关。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双相障碍是一类异质性的疾病,表现复杂多样,其前驱期更是如此,在某个个体身上体现出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两点,且不一定典型。若发现患者有明显异于平时的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就可能阻止其发展为疾病,或者改善疾病的预后,避免令人心痛的损失。
了解更多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看白癜风不请假看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