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气温最热的节气,它比小暑还要热,故而称之为大暑。今年7月23日为全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丛台区实验第四小学在大暑节气来临之际,组织全校学生开展“时至大暑夏日正浓”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大暑节气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节气简介
大家好!我是丛台区实验第四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冀子涵,接下来由我为大家介绍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希望大家喜欢!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未,太阳黄经为°,于公历7月22日—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大暑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气象变化
大家好,我是五年级一班的杜月柔,接下来由我为大家介绍大暑节气的气象变化。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日照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也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是雷阵雨最多的时节,雨量充沛,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中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大暑节气是华南地区全年中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这时节也是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经常还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全国南北各地温度相差不大。在北方内陆地区夏季干燥酷热。
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受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的控制,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中国东部主雨带一般由华南、江南一带北抬至江淮地区。进入7月下旬,相当于大暑后至立秋这段时间,伴随副高等环流系统的季节性北抬,西南季风也会向北推进,副高外围的西南风将来自热带、副热带的暖湿气流输送到北方地区,其与中纬度的冷空气在华北、东北一带交汇,华北、东北开始进入雨季。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是中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
节气诗词朗诵
诗词是这盛夏的趣事,是暑天最热时不经意间的清凉诗意,它赋予夏日别样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四年级的两位同学的精彩朗诵吧!
《晚夏》
(南朝)徐勉
夏景厌房栊,促席玩花丛。
荷阴斜合翠,莲影对分红。
此时避炎热,清樽独未空。
《销暑》
(唐)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大暑》
(南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消暑》
(清)江堤
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
风来无质堆纸上,巧借柳枝相形容。
节气习俗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费供应伏茶时间一般从农历六月初到八月末。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节气手抄报
为使学生们深入了解小暑节气知识,学校组织各年级学生开展“小暑”节气手抄报绘制活动。
暑气至浓,万物盛极。丛台区实验第四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大暑节气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激发了学生们探究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