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很多人发帖询问风水中的“藏风聚气”是什么意思?又藏什么风、聚什么气?如何聚气?更有甚者说气流不流通的位置是财位,那气流不通,不就空气不好了吗?不透风的地方怎么是好风水呢?中国的风水学内容深奥庞杂、十分浩瀚,只有搞清楚风水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才能不闹笑话。
风水理论的核心在于“气”,古人认为宇宙是由“气”生成的。《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浊浊,故曰太始。太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这清阳和重浊之气就是阴阳二气。《管子·枢言》说:“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这种认识来源于人体自身呼吸气息的事实,认为人活气行,人死气绝、气的重要性由身体推类于万物,认为世上万物都是气的生化结果。
风水术认为,气是无穷变化的,它可以变成水,也可以积为山川,明代蒋平阶在《水书汉》论“气机妙运”时说:“太始唯一气,莫先于水。水中积浊,逐成山川。经云:气者,水之母;水者,气之子。气行则水随,而水止则气止,子母同情,水气相逐也。夫溢于地外而有迹者为水,行于地中而无行者为气。表里同用,此造化之妙用。故察地中之气趋东趋西,即其水之或去或来而知之矣。行龙必水辅,气止必水界。辅行龙者水,故察水之所交而知龙气发源之始;止龙气者亦水,故察水之所交而知龙气融聚之处。”
风水术还认为,气决定人的祸福。有土就有气,人生得于气,人死归于气。郭璞《葬经》论述得很详细:“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内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云: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子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丘垄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这一段话,可谓是风水的总纲。看来,葬地特别讲究的是“乘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按照风水的观点,“生气有昌盛之意,主大吉”。葬者得生气,能让“遗体受荫”,而“人受体于父母”,彼此间能得到气的感应,父母“遗体受荫”,子孙也能受荫。因而“生气论”成为风水学的核心。
对于阳宅的选择同样强调乘生气而避死气。《黄帝宅经》根据天干、地支在罗盘上的方位排列,指出了每月的生气和死气的位置,书中说:“每年有十二个月,每月有生气死气之位。正月生气在子,死气在午丁;二月生气在丑艮,死气在未坤;三月生气在寅甲,死气在申庚;四月生气在卯乙,死气在酉辛;五月生气在辰巽,死气在戌乾;六月生气在已丙,死气在亥于;七月生气在午丁,死气在子癸;八月生气在未坤,死气在丑艮;九月生气在申庚,死气在寅甲;十月生气在酉辛;死气在卯乙;十一月生气在戌乾,死气在辰巽;十二月生气在亥壬,死气在巳丙。”这就是说,每个月都有生气和死气。
明代廖希雍《望气篇》说:“凡山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测,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而未休。云气不腾,色泽暗淡,崩摧破裂,石枯土燥,草木零落,水泉干涸,如是者,非山冈之断绝于掘凿,则生气之行乎他方。”望气可以知道朝代更迭、官场人事、家业兴衰。
可以说气是风水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形法”还是“理气”都围绕这个气而展开。因此,”聚气“是风水术的关键之一。实际上“聚气”和“藏风”是分不开的。
藏风,是指风水穴场必须城垣完整,拱护周密,不使外风荡刮穴场而生气飘散。风水家认为:生气因水而聚,因风而散,故风水之法,得水固然重要,但若穴不避风,生气随之散逸,得犹如不得。可见,“藏风”是为了达到“聚气”的目的。
关于“藏风”的要求,有山之地主要体现在环境形势上,如《葬书》中对“藏风”环境的要求是:“宛委自复,回环重复。……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这段话的意思是“藏风”“聚气”之地要群山依依,流水弯弯,山岭回环,或顺或逆,迂回盘绕,层层拱卫,草茂林盛的生气之地。
《博山篇》认为生气有不同的情形、浮者最怕风吹,沉者则不惧。“势来形止,生气可乘。龙欲其聚,不欲其散。龙欲其止,不欲其行。……垄龙属阴,其气浮如,最慑风吹。支龙属阳,其气沉如,不慑风吹。”说明气有沉浮,“藏风”时要区别对待。
《四库全书》中有“高垅之地,天阴自上而降,生气浮露,最怕风寒,易为荡散。如人深居密室,稍有垆隙,通风不适当,肩背便能成疾。故当求其城郭密固,使气有之聚也。平支之地,地阳自下而上,生气沉潜,不畏风吹,出在旷野,虽八面无蔽,已自不觉,或遇穴晴日朗,其温和之气自若,故不以宽旷为嫌,但取横水之有止,使气之不行也……”这段话分“高垅之地”和“平旷之地”论“藏风”。
高垅之地之“藏风”,要特别防止生气散荡,其途径是要求周围的山川形势环抱紧簇,从而达到“聚气”和“避风寒”的目的。因为风水穴周围形势的每一部分都有它独特的藏风功能。逶迤而致的靠山,“势来形止,是谓全气”之地;左右两侧的护山,用以挡风护气,即“龙虎所以卫区穴”;穴场周围的水流,能阻止生气的散失,即所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水口紧锁严实,而不直冲,是为了关住生气。总之,穴场周围的环境形势要完整严谨,不可缺漏,否则会导致“生气散于飘风”。
平旷开阔之地之藏风,其气属“地阳”,气性沉潜而不漂浮,不怕风吹,只要有水界之,使之不随地脉跑掉即可。所以,高垅之地是靠环境形势来“藏风,“聚气”,而平旷之地是靠水龙来“聚气”的。
概而言之,风水理想模式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挡风,或叫“避风”、“藏风”,最终目的是保持建筑环境的生气不受散失。因为生气是化生万物的根本,生气的散失意味着穴场周围环境“生机”的丧失,失去生机勃勃的环境是不好的风水地方。
如何藏风聚气?无论阳宅和阴宅在外部和内部环境上都有相应的要求。好的风水宝地必定具有得天独厚的外部地理环境。来龙、砂水、堂局,一气呵成,即“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郭璞《葬书》有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及其止也,必得城郭完密,前后左右环围,然后能藏风而不致荡散之患,经曰:‘明堂惜水如惜血,堂里避风如避贼。’可不慎哉?故当求其城郭密固,使气有之聚也。”
是以堂穴之思维四正前后八方,都要力求完密而无空缺,使生气避风凝聚,一有空缺,则风荡穴场,不惟无吉,反致灾殃。如以砂论之:案砂无有,则明堂低倾,凹风前来,堂气难收,主贫穷败绝。玄武藏形而无乐托之山支撑挡风,主中房伶仃孤寡。白虎空缺则凹风右灌,主弱弟幼子,则绝夭亡。两肩凹风主败绝,两足凹风主破家。
“藏风”,“聚气”的风水观点体现在中国的建筑上,有代表性的就是大部分城市的建筑力求“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四象合局。风水中把点穴立向看成是获得生气,寻找好风水的关键,辩方正位,以利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龙穴本无善恶,唯以水为吉凶,水之来去合法,则砂之吉凶方见。”司马头陀说“无绝龙,有绝水;无绝水,有绝向。”这说明朝向是很重要的。《易经。说卦传》有“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管氏地理指蒙》:“生者南向,死者北首。”这是为了适宜中国的特定地理位置。
另外,先天八卦乾坤正位于南北,乾在南,坤在北,乾为天,坤为地。坤、厚德载物,承载万物;乾、自强不息,为居尊,为天子。乾坤两卦为八卦之主,又称为父母卦,天地定位之由来。所以天子面南而坐,以应天意。所以皇宫首府、官府衙门、帝王陵寝等皇家主要建筑大抵都是南北朝向,即坐北朝南(子山午向)。北京故宫的主体建筑前三殿和后三宫就贯穿南北中轴线。
由此可见,“藏风聚气”并非狭义上的憋气“藏风”,而是山、水、脉络,包括建筑物上的围合态势,讲究的是气场感应。
比如:地处云贵高原的老昆明,整个城市的选址和规划就是天造地设的“藏风聚气”之地。北有长虫山依靠,南有滇池濒临,城东城西各有群山与碧水夹峙、环绕。山是逶迤绵亘,水是屈曲生情,城则方正威严。滇池烟波浩渺,碧波万顷,为昆明增添了源源不断的生气。乾隆年间道士孙髯翁在《大观楼长联》中描绘昆明城:“五百里池,奔来眼底。披襟案帻,喜茫花空圆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篙索。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他形容东边的金马山像奔腾的神骏,西面的碧鸡山像灵动的飞鸟,北边的长虫山像起伏蠕动的长蛇,南面的白鹤山偎依碧水,像羽毛白洁的仙鹤翩翩起舞。不愧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坐北朝南的极佳风水宝地。
温州古城,山如北斗、城似锁,也是“藏风聚气”的风水城市。据嘉靖《温州府志》记载,温州城最初的选址布局,为东晋哲学家和风水大师郭璞所定。郭璞是个奇人,诗赋经籍样样精通,东晋时从山西避乱南下,客寓温州,恰逢永嘉设郡并要进行郡城的选址营造,当地人便请他为郡城占卜。当时郭璞登上南岸的西郭山,见几个山峰排布,状如北斗,华盖山锁斗口,便对父老乡亲说:若城绕山外,当骤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筑城于山、则寇不人斗,可长保安逸。因此城建于山内,故号斗城。温州古城设计营造的风水思想,构思巧妙,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或许仍有借鉴意义。
中华民族的繁衍是与风水休戚相关的,风水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辉煌。中国风水学“以人为本”,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大自然的融合,达到“天地人合一”的目的。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对风水环境的理想追求,尤其重视对优美自然环境的追求。
(年发表于《巴蜀易学》杂志,原创文章禁止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