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生活遭遇精神分裂症的挑战,幸福快乐仍是完全可能的。
有一种传统且至今仍很常见的观点: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很「不好」的疾病,结局黯淡无光。在克雷丕林看来,预后不佳是「早发性痴呆」(dementiapraecox,精神分裂症术语的前身)的一个核心特征;精神分裂症还被比作「精神癌症」。尽管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一组综合征在病程上存在较高的异质性,很多患者的转归可谓理想,但有关精神分裂症的消极观点仍一直持续至20世纪末,且相当根深蒂固。
▲年启动的国际精神分裂症试点研究(IPSS)中,只有华盛顿一个中心使用了多维度的发育、预后及随访转归量表,以把握精神分裂症病程的异质性,这也反映出当时弥漫的悲观情绪。然而结果显示,对该病转归具有主要预测价值的是发育因素,而非精神病性症状因素。
▲年,针对欧洲及北美若干项长期随访研究的回顾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差异很大,包括较好的转归。
▲Harding等针对一组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了为期数十年的随访,发现一半到三分之二的患者病情有显著的改善。
▲本文作者自己开展的研究也显示,就长期而言,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呈现改善的趋势,精神病性症状及需要住院治疗的复发减少。
尽管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躯体老化加速的趋势,躯体共病及早亡风险较高,但数量相当可观的患者可享受很长的心理社会痊愈期,拥有心理韧性、乐观精神及社会支持,而健康幸存者偏差并非上述现象的主要解释。
积极精神病学
一项年开展的定性研究中,20名高职业成就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给出了他们认为有助于管理症状及康复的八类应对策略:利用他人的支持;服药;制定认知策略;采用回避行为;控制外界环境;参与灵性活动;聚焦于幸福状态(well-being),上班或继续上学。
上述针对重性精神障碍(SMI)的乐观视角与近年来盛行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发生碰撞,促使我们提出了「积极精神病学」(PositivePsychiatry)的概念。积极精神病学是精神医学下的科学及实践分支,通过强化与精神障碍患者精神及躯体健康相关的积极心理社会因素,旨在研究及推动这一群体的精神健康及幸福度。关键的积极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心理韧性、乐观、希望、智慧、创伤后成长及社会参与。
鉴于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积极特质的一些生物学基础,如神经回路、遗传基础、生物标记物等同样属于积极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通过阐明积极社会心理因素的生物心理学机制,我们有望找到促进SMI人群健康幸福的新干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