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九成精神病患者未接受治疗

在中国,精神病患者在对于精神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存在误区和偏见。患者就医率低,约92%精神疾病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总人数约达1.58亿;精神疾病患者因未得到系统的康复治疗,长期遭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歧视和偏见,就业机会非常少。

在精神病科经常接触到这样一些患者家属,由于他们对精神卫生知识了解太少,或对亲人患有精神障碍准备不充分,使他们在求医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如对精神症状不能正确认识;医院看病而不愿到精神病专科就诊;频繁更换医生、更换药物;有的临床治愈出院后,立即停药、减药,导致病情反复等。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既影响患者的诊治,还可引起医患矛盾。主要误区如下:

误区一单一的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能治愈精神病。

一部分人认为精神病病人所存在的障碍仅仅是心理问题,而不是精神疾病,因此他们宁愿接受心理治疗,也不愿服用药物。这样势必导致病情逐渐加重,影响治疗效果。

一部分人认为抗精神病药物能解决一切。不少精神病人或家属寄希望于医生开药服用便能治好精神疾病。通常,患者家属不愿意提供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心理因素,殊不知,药物虽可缓解一些症状,但病人需要与心理治疗相配合才能发挥最佳效能。

误区二频繁更换医生及药物。

有的患者家属求愈心切,对医师怀疑、指责,对治疗进行不合理的干预,频繁更换医生。有些家属听说某药对某病有特效,就反复要求医生给病人换用某药。事实上精神科用药有其规律,一般药物应用6~8周无效后,而且在足剂量的基础之上,才考虑换用其他药物治疗。

误区三抗精神病药物不须长期服用。

一些人认为精神病治愈后,可以不再服药治疗。对于初次发作的精神病患者来说,通过药物、心理等综合治疗,约有70%~80%病人精神症状消失,恢复病前的工作和学习能力。但大多数精神疾病很难一次彻底性治愈,需要一段时间的维持治疗。预防精神疾病复发的措施之一是药物的维持治疗。

误区四

药物具有成瘾性,时间长了会形成依赖。

各种抗精神病药物与精神类药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前者长期服药不会形成瘾性。精神类药物包括吗啡、杜冷丁等止痛药物,具有成瘾性不能长期使用。而一些镇静催眠药如安定类成瘾性也非常低,只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服药不会有任何问题。

误区五同病同药。

有些人认为别人服用的药物有效,自己服用同一种药应该也有效。事实上同种病不同的人用药不同,他人有效,你未必有效。

误区六是药三分毒

一些患者认为抗精神病药物长期使用会把脑子吃坏吃傻。

现今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都是经过严格的动物、人体试验,再进行三期临床试验后,证明安全、有效才能被政府批准应用于临床。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毒副作用多较小,对大脑及全身各个脏器不会造成实质性的损伤。

温馨提示:治疗精神疾病不能马虎应付,家属要医院接受科学规范诊疗,积极配合医生。只有科学规范治疗,才能达到真正的治愈。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正规医院
云南专业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dihb.com/jbzs/974500.html